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楊樹之歌教學反思

楊樹之歌教學反思

在《楊樹之歌》中,詩人借楊樹之口,抒發了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讚美了默默為人類奉獻關愛和歡樂的精神。下面我們來看看楊樹之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楊樹之歌教學反思

楊樹之歌教學反思1

《楊樹之歌》是北師大教材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寫了大西北最常見的一種樹,借楊樹之口,抒發了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讚美了楊樹默默為人類奉獻的精神。

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抓住重點詩句,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朗讀指導,並設定梯度讓學生熟讀成誦,尤其對詩文中“嘩啦啦”擬聲詞的感受,老師重點指導“歡快”、“響亮”、“悄悄”語氣不同,讓孩子讀出大葉楊唱歌時聲音的不同。二年級的語文學習重點仍是識字、寫字。我對“喜”這個漢字就進行了深刻講述:“喜”是由“壴”+“口”這兩個字組成,“壴”這個字讀“zhu(念第四聲)”,意為打鼓做樂、笑口常開,表明有“喜”。

在教學第第二小節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再進行寫作練習,聯絡課後思考題,讓學生想楊樹唱給:老奶奶、老爺爺、小寶寶的時候會唱些什麼,或者它還會把歌聲獻給誰,這樣開闊的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

雖然課程上下來是比較連貫的,但還是有些遺憾,首先整節課的時間上比較滿,分配到後面給學生練習表達的時間比較不充足,很多孩子不能暢所欲言。其次,本次課的設計,比較規矩,創新點不夠,較就課講課,對於學生個人的技能訓練提升不足,應多加強學生的技能訓練。最後,在練習表達的時候可以加入預習單的設計,這樣學生能多練習書面表達,鍛鍊寫的能力,即使時間不夠也要多鼓勵學生寫,完不成也可以留到課後,這樣能多多鍛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板書上,我運用簡筆畫匯入,可惜板書利用率不高,以後要多加強板書的利用。

每一次課程都是一次成長和收穫,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多構造生本課堂,以生為主,教師多多引導,這個是我欠缺的。我的課堂太不敢放手給孩子,應該在以後的課程中,開放些,學會慢慢放手,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楊樹之歌教學反思2

這是一首借楊樹之口,抒發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的詩歌。本首詩歌意境優美,韻律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學生朗讀。本課的設計,我注重以讀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

一、以讀代講,激發想象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閱讀詩歌,在小組中互相交流預習成果。而後讓學生們暢談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說說從這首詩歌裡知道了什麼。在師生對話、文字對話中,孩子們瞭解了大葉楊的外形特點,也喜歡上了大葉楊可愛的性格。

在教學第二節詩歌時,孩子們輕而易舉地理解了課後的思考題:“它在歌中唱了什麼?”我進一步啟發學生:“大葉楊還唱給誰聽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唱給天上的白雲,為它的舞蹈來伴奏”、“唱給忙碌的爸爸媽媽,消除他們一天的疲勞”、“唱給植樹的小朋友,向他們表示感謝”……我適時地進行激勵性的評價,更使他們喜形於色。在語言的渲染、思維的碰撞中,孩子們的想象力盡情地飛揚。我順時將學生引入意境,將感悟化為情感朗讀,從而培養語感,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情感薰陶。

二、拓展課堂,披文入情

為了加深對詩歌意境地體會,在課前我組織學生了解自己喜歡的樹。課上通過課件讓學生傾聽楊樹唱歌,觀察大葉楊的樣子。瞭解他們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然後再次讓學生品讀,從而很自然的引出詩歌的中心:其實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像大葉楊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們,他們在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在快樂的生活著!讓孩子們帶著對他們的讚美再次深情誦讀詩歌。

《楊樹之歌》這首詩歌意境美,韻律強,適於朗誦,而且要求背誦。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之後,在熟讀的基礎上,課後馬上就能將詩歌背誦下來,在背誦過程中還能將詩的韻味讀出;絕大部分的學生在第二天早讀時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詩歌;可有少部分的學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結結巴巴的半天才背完。這麼大的差異,該怎麼辦呢?對那些掌握得快的學生,我及時地給予表揚,可對那些沒能背出的學生就該指責嗎?指責他們就能背出了嗎?——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們盡力了,可給他們的時間太少了,以至於背不下。所以,我告訴他們:你朗讀這首詩歌時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讀幾遍,你一定能將它背下來的,老師相信你能行,你什麼時候會背了,自己來找老師背誦,好嗎?在接下去的幾天裡,那少部分學生陸續來找我背誦,有些學生的表現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要求,讓他們跳跳、伸伸手就能觸控到各自的勝利果實。在識字教學中也一樣,要求識的字,有些學生寫一遍就會了,就沒有必要讓他們抄寫好多遍;有些學生寫二遍、三遍還不會,就應要求他們多寫幾遍,直到掌握了為止。

每位學生都有一件適合自己的“衣裳”,教師應當好“裁縫”,為他們“量體裁衣”,客觀地量體裁衣對待每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促進每位學生共同進步、健康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tw/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v47e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