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年寫的,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為了突出重點,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突破難點,教學時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李大釗是怎樣的人,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詞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李大釗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二、走進李大釗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信心,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親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李大釗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中抓住“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裡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接著說∶‘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係。’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等句段引領學生體會李大釗的高尚品質。

三、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父親在敵人面前態度嚴峻,猜測父親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想一想父親心裡在想什麼呢?”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李大釗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又進行了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2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全文通過回憶李大釗十六年前從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和被害後四部分來刻畫李大釗通知的偉大,整節課通過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從中深深的感受到了李大釗的偉大。

第一課時著重在瞭解李大釗,瞭解時代背景,從而理清文章的思路,但是因為學生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瞭解的有限性,導致自己預設的知識留下了一個小尾巴,如:對文章第一部分的品讀不到位。第二課時主要是對文章的進一步分析與學習,整節課進行的很順利,學生感悟的也很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表述總是差一點點才能夠達到理想狀態,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的注意並側重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培養。還有一個遺憾的地方就是在後面對於本課的寫作方法的指導上還是有些牽著學生往前走的意思,不是讓學生自己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雖然學生能夠掌握並能熟練的'運用這一知識,但是還是覺得自學成果會更好。

總之,這一節課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和教師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默契,但是遺憾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練習還是有些少,這樣總是讓孩子們有一種好像語文課就是一味的分析課文,分析內容,而沒有得到更多知識方面的鍛鍊。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3

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

教學時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讓學生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如精講環節,我著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

1、“小孩家知道什麼!”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李大釗對工作得極端的負責的工作態度。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著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著、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麼?

教學時還重視語文知識的教學,如:再現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複。回答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續寫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4

如果說,教材也像跳水運動一樣有難度係數的話,那麼《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屬於難度係數較大的那一類:文章長、故事背景距離學生久遠,學生難以體會文中作者表達的情感,難以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

在處理這篇教材時,我反覆地讀文,圍繞著兩個問題尋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實現長文短教,把握住重點,不在細枝末節上費功夫?二、如何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讓學生透過文字,近距離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就這樣,我不停地讀文字,同時,在網路中尋找李大釗同志的相關資料.讀著文字和資料,我深深地感動了,李大釗同志作為我黨的創始人之一,有著堅強的革命意志,他堅信革命會勝利.正是他心中有著這樣的信念,才能將生死置之度外,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於是,書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簾: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我發現了突破口!這偉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勵李大釗同志的源泉嗎?於是,我的課堂設計出現了一條清晰的線索:你能在字裡行間找到這偉大的力量嗎?緊扣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三大塊讀書感悟.在學生難以理解處適當補充李大釗同志受刑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感受.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循著問題讀書,不斷地在發現中感悟,和我一樣被李大釗同志深深地感動了,肅穆的課堂讓我知道我的教學成功了.

回顧鑽研教材的過程,我再次認識到,拿到教材,不能慌著看教參,不能忙著看別人的教法設計,而應該從最基本的細讀文字入手.老師自己要與文字進行深層對話,尋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讀懂文字.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5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藉助語言文字感受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薰陶感染。所以在教學前就要設計好引導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收集關於1927年前的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從事革命工作的危險性及李大釗同志的生平的資料。

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找出需要深入體會的句子,重點在描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言行的句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學討論,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裡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李大釗明知形勢嚴峻,處境萬分危險,但他竟革命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表現了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說明李大釗同志即使受過酷刑,仍保持這對革命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時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傷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人化悲痛為力量。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6

前幾天參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聯合舉辦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做一反思: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全文有32個自然段。本著從本班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正確有關重點詞句,瞭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簡介、課文寫作順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李大釗的重點詞句及描寫敵人窮凶極惡的詞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不僅具有忠實於革命事業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而且作為父親、作為丈夫,他還有著對家人深深地憐愛之情。第三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父親被害後家人的心痛及感受,並聯系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前後呼應寫法的好處。隨後就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釗、李星華、李星華的母親、軍閥張作霖……)進行小練筆。現就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在上課開始,我以讓學生回憶文章主要內容為引入,以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審時”為主線索展開新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個別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之中並踴躍地回答問題;

二是同學們對文字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讀時很有感情;

三是同學們在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法庭上”這一部分時,我被同學們的精誠團結所感動,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讓哪幾個同學來表演,誰扮演父親、誰扮演女兒、誰扮演法官和誰扮演母親,就在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將主動權交給了班長,在班長的組織下,幾位同學立刻有聲有色地進行了表演。

最後,課堂在“從父親又望了望我們的‘望’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的思考中結束。這節課是我上幾次公開課以來第一次感覺比較成功的一節課,不過,在反思中也意識到了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板書不夠細心。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節課的精華,而我卻將要點沒有很好地寫在黑板上。

2、長文短教的技巧還很欠缺。這是一篇回憶錄,應該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時”這兩個方面的學法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法庭上”這一部分,而我卻沒敢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3、如鄭校長和幾位老教師所評價的那樣,我的課堂只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六年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儘量連句成段。這一點是我以前真的沒有意識到的。我很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引,現在的教學中我也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表達能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勇於嘗試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不斷地進步。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7

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初步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這樣 "展開的。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字產生共鳴,受到情感薰陶,思想啟迪。 .教學時,我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中的重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分層理解逐步學習,第一步給此段分層,並概括層意,第二步抓重點詞句,領悟道理,由於教學時我立足於綜合運用國小階段的基本功,從題入手,理清脈絡,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導行,使比較難理解而又比較枯的論文變得易學,有趣

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於"提問,這裡最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絡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於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8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巧用多種照應方法,文章結構十分嚴謹。

一、再現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複。

例如開頭說:“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說:“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這樣照應,不僅點明瞭李大釗烈士犧牲的具體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

例如前頭說:“有時候留在家裡,埋頭整理書籍和檔案。”後面寫道:“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檔案燒掉。”這樣寫說明李大釗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無限忠於黨的可貴品質。

三、續寫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說“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被抓到警察廳裡去了。後文說:“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這就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說明李大釗的品質也教育了工友,他寧可遭受折磨,也不洩露黨的祕密。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9

回顧今天的課堂,簡單卻也不失簡約,利用了導圖,開始了互助,不求複雜,只求紮實,真實而不失那份主動,靈動。《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篇回憶錄,也是一篇老課文,雖然篇幅比較長,但內容不難理解,利用第一人稱的寫法,真情流露,表達真情實感,具有可讀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題,從內容出發而不侷限於內容,兩課時的安排得失小結如下

尋互助抓手,從培養質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個舉措與收穫便在此,從課題入手,質疑問難,存疑讀書。(十六年前發生了什麼事?怎樣的事情讓我十六年後還回憶?)聚焦內容提問,雖然不難,由於平時重視不夠,學生還不是太會發問;趁熱追擊,在梳理課文結構後,根據黑板上的導圖,再次引導學生質疑,這一輪難度提升,質疑互助,學文釋疑。(課文按什麼順序寫?父親為什麼被捕?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父親的態度有什麼變化?)師追問,除了關注內容之外,還可以怎麼提問?生給出:課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前後什麼關係?顯然提問者是有答案的,師繼續追問,根據你知道的答案再提問,生馬上給出:前後照應的寫法有什麼好處?有了如此啟發,問題質量在提升:課文運用對比的寫法,有什麼好處?父親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通過兩輪質疑,給予時間,幫助梳理,主體參與意識增強,少講真思,好!

提高值問題,嘗試互助學習。聚焦文章寫法,提煉人物品質的問題,正是共學好憑藉。共學一:前後照應寫法的好處,互為補充,完整表達,強化寫法的品鑑,從內容,寫法,讀者三個角度,層層深入,既為讀,也為考;共學二:李大釗的精神品質,證據?學習提煉,互為補充,化零為整,既從片段中提煉,也從全文中關注。共學三:生字詞人人過關,第一課時,互相提醒的是易錯音,形,偏旁,人人修改過關,第二課時,互相批改的是實時聽寫的情況,人人訂正過關。紮紮實實過基礎,紮紮實實學閱讀。

遺憾亦有,寫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學生有些很不上進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開,男女生交流不夠,發言面,發言層次體現不出,繼續努力,實踐調整!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0

一、成功之處

善於創設情境,以情境帶動學生。匯入部分的圖配樂,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調,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一種莊重、緬懷先烈的氛圍中來。

教學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字詞練習,是我這學期來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根據詞語意思寫出詞語、根據字在詞語的意思選出正確解釋……方法多樣,既讓學生得到考試方法的訓練,又讓他們很輕鬆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為進一步讀懂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特別是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發現很多,體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對於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進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中,領會文章前後照應的寫法這一環節做得最讓自己沮喪。學生不能領悟其好處,又接近下課了,未完成教學,我把前後照應的好處和課文結合後直接告訴他們了。但是,當學生不能體會時,教師的作用不就是點撥嗎?有點矛盾了。

三、改進措施

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tw/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zd9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