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1

有人說,教育是一種期待;有人說,教育是一種期望……我更願意說,教育是老師播灑知識涵養和生命色彩的一方自留地。在執教《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他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說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當學生在交流時,仍感到困難時,我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用一個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字上先走個來回。這樣的辦法很有實效,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從字裡行間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知道了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昇華。

觀整堂課,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節課民主、活潑、快樂、充滿親情,學生、教師之間自然而真實的情感融合帶來的美好教學氛圍,讓學生真真切切有所體驗和領悟。如果說我們從前過於強調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還可能通過“灌輸”的方式實現的話,那麼今天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則是完全不可能單方面實現的。教育的力量是如此真實和觸手可摸,課堂就是我們每位教師播灑知識涵養和生命色彩的自留地,民主、充滿個性、思維活躍而又快樂的課堂就是我們每位教師永恆的追求。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和母親的心靈一定親近了許多,細膩了許多,也昇華了許多。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2

《懷念母親》寫的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的懷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對這兩位母親懷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可是對六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很難深入體會作者這份真摯的情感。怎樣縮短學生與文字與作者的情感距離呢?我經過再三思考,多方查閱資料。決定從三個角度尋找突破口: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線。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抓住“懷念”一詞問學生:“懷念什麼意思?與思念、想念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初步明確作者對母親的想念與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問學生:“這裡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寫作背景,讓學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線,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藉助問題:“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別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並通過交流感受,逐漸感受到季羨林對母親的愧疚和對祖國的眷戀。

三、補充資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隨著學生的學習,我適時插入季老先生《賦得永久的悔》的幾個片段,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原因,並讓學生反覆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介紹了季羨林留學德國的一些經歷,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複雜心情;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3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季羨林先生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本課的教學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將課文的教學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和“懷念祖國母親”兩大部分,由“頻來入夢”引出“懷念生母”,由此又引出懷念“祖國母親”。五年級的孩子大多沒有母親、離開家鄉的經歷,更別說離開祖國了。為了讓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懷產生共鳴,我讓他們回憶與媽媽短暫的別離之後相見的場景,又引出以前學過的課文《梅花魂》來體會作者背景離鄉思念母親的深情,學生慢慢體會到了這種感情,雖然不深,但是能心領神會作者此時對生母和祖國的思念之情。這時讓學生朗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一步步引領學生深入體會,帶著感情去朗讀課文。從飽含深情的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更懂得了祖國在“我”心中如同母親般的真摯情懷。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4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主線明瞭,層次清晰,首尾照應,語言凝練,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生身母親及祖國母親的崇高敬意和真摯愛慕。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採取以讀促悟,以景悟情,真正融入課文情景,感作者這所感。

1、抓關鍵詞句,以讀悟情。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學生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句,自己讀句子,說感受,然後再讀再體會。就這樣,學生在反覆閱讀中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在失去母親之後的傷心、痛苦及悔恨,進而體會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相機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表演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2、填補情景空白,加深體會。在課文的空白處,如“我悵望灰天,在淚光中,幻出母親的面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寫出在淚光中,作者看到的母親什麼樣的面影。“天色陰得如黑夜,心裡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讓學生說說作者在想到故國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在入情入境地中,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到對母親真摯的情感。

不足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提高,不能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5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緊接著,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裡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裡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明白,在教學中“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6

學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我感觸很深。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寫出了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懷念。表達了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作者通過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片段的字裡行間表達了對親生母親和祖國線親的懷念之情,文章先寫出對親生母親愛戀和懷念,又在懷念生母的基礎上融進了對祖國母親的深切懷念,對兩位母親的同樣的敬意,同樣的愛慕之情表達得酣暢淋漓。本文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對生的悔恨,怕學生對作者失去母親的那種痛理解的不夠到位,我為同學們讀了一段課外資料,是寫作者和母親生活的經歷,這樣學生感受到了終天之恨的情感,學生把這種傷心的情感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了。

學習本文,我同樣採用了讓學自己找感受深刻的句子,自己先體會再交流,我在交流過程中適時點拔,這樣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讀的也比較到位。我同時又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因為,現在很多學生與父母開始有逆反心理,對他們進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是比較合適的。

我感覺自己在備課過程中,備得還是不夠細,應多查閱資料,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會有很大益處的。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適合朗讀的課文。因為課文寫的是濃濃的離別情,深深的相思愛。以聲傳情,以情感人,是語文課的一項基本功。執教完本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是為文中殷殷的情,為母親刻骨銘心的愛。教學伊始,我動情地範讀了全文,我的朗讀,學生聽得如痴如醉,教室裡靜悄悄的。那感人至深的文字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孩子的心。

教學的成功緣於我對課文的較好把握。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故而,備好課是上好課的不二法門。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8

《懷念母親》這節課是六年級上冊第二組的第二篇精讀課文,作者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主要內容是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藉助過去的日記形式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一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一位是自己的祖國母親。

本節課由兩課時完成,我所講授的這節課是第一課時。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於親生母親的懷念,以及心中的悔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引導學生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抓住一個“恨”字,從而從第二段中的前三句話去體會作者究竟恨什麼。在預設中我希望學生能抓住兩個“只”字來體會作者一恨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太短,二恨老天給母親的生命太短。但在前期設計是,我是通過讓學生讀前三句來找出這裡出現的兩個相同的“只”字,從而把握情感。但從實際教學來看,這樣有些牽強,孩子們並沒有用心真正地去體會,在設計上不妨直接讓他們去自己找,從哪個字可以體會出。

為了方面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入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賦得永久的悔》,力求通過兩篇文章相互補充的方法,營造一種情感的氛圍。我把整篇文章進行了拆分,使其各段在需要時呈現出來。但教學過後,我發現由於補充的材料過多,有點喧賓奪主的意味。

另外,對於本課字詞的把握,我放在了開課伊始,一些難懂的詞語,我給出了一些解釋,讓學生來讀。而在講課過程中,就沒有再過多的涉及。其實對於詞語的理解,應該儘量隨文解釋,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可引導學生掌握一種解詞的方法。

本次講課,由於課文內容過於充實,所以,大膽嘗試著講了第一課時。發現自己雖然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於文字的品讀,但是有時這種拼讀方式還需要多加斟酌。對於層次的把握不如步子邁小一點,一邊學生能在情感上有所提升。另外,要避免顧此失彼的毛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9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在教學本課之前,我讓學生蒐集季羨林先生寫的謳歌母親為主題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國留學期間的一些資料,為學習課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礎。接著,在匯入新課時,我讓學生聯絡以前學過的課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結合課前瞭解到的有關材料,交流各自對作者及文章背景的瞭解;從各自對母親的感情入手,獲得對文章主題的粗淺把握。由於文章情感豐富,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貫穿全文,所以,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感悟,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深厚情感,並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畫找相關句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對母親,尤其是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情感。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我讓學生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絡上下文,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迴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願望沒能實現。”作者曾經暗下決心,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立即迎養母親,以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遺憾。然而沒等作者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人世,作者的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了。“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我盡力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懷念。這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如,為什麼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中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麼?作者回憶房東太太的時候,為什麼會產生“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念頭?作者到底在尋一個什麼夢?為什麼作者又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我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並結合相關資料去理解、感悟句子。還有些句子,如,“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此時,我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我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的身影,從而體會人物情感。

上完這節課,我發現季老經歷的時代和背景與學生生活的年代與背景相差甚遠,孩子們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著父母們的百般寵愛,享受著優越的生活條件,要他們感同身受地體會、理解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們根本體會不到箇中的艱辛、痛苦與無助,因此,上類似的課文時,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細細體會、感同身受與作者產生共鳴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10

《懷念母親》是季羨林老人寫的一篇懷念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散文詩。因此,文章特別“散”。當然,以前我是一直不愛教這篇文章的。孩子們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這次我不得不靜心讀讀這篇文章了,讀過了,也愛上了!文章寫得多好啊!“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房東的孩子只是在外讀書,房東太太就對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歲就離開了母親,她該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著孩子呢?她該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許,她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與孩子相見!但是,可憐的母親,終究沒見到孩子一面,就匆匆離開了人世!母親是帶著相思離開的,母親是帶著不捨離開的,母親是帶著牽掛離開的,母親也是帶著悔恨離開的……想到這些,季老怎麼不肝腸寸斷呢,悲痛欲絕呢?此時我終於理解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這是作者真實的心理,沒有誇張,沒有矯情,這是一個孩子對過世母親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這樣的例子太多!這次,我終於理解了季老的這篇文章!我終於讀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麼,我的教學中是不是非要孩子們理解這樣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經歷,我都經過了這麼多年才懂,孩子們怎麼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尋另一個突破口,通過對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情,讓孩子們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愛戴父母,要熱愛祖國,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中!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調整了教學感情的著落點。我要讓孩子們受到薰陶,愛父母,愛祖國,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懷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細膩!這樣,我不再感覺這篇課文的內容太散,孩子們學習起來過難。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犯了一個低階錯誤,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學環節是不落實的。我帶著孩子們跑啊跑啊……當然這樣的教學效果無庸質疑——不咋樣!

上完課,慚愧不已,我上課的時候急什麼呢?應該踏踏實實走好每個教學環節啊!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11

那天我執教《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

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國小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並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深層的思想感情。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段,在指導朗讀時我範讀,竟然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了。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孩子對母親深深的依戀和難以彌補的悔恨……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情不自禁抹起了眼淚。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對我從小到大無私地呵護,想到了自己對自己女兒的愛,想到早晚有一天會骨肉分離……孩子們抬起頭看著我,教室裡靜悄悄的,沒有一個學生嘲笑我不爭氣的眼淚。我努力恢復平靜,說:“同學們,我們多麼幸運,我們的母親都還健在,我們的母親是怎樣愛著我們,如果有一天你的母親離開了這個世界,你能理解季教授此時此刻的心情麼?你也會像季教授這樣深深地懷念自己的母親嗎?”他們默默地點頭,他們也被感染了,我沒有多說什麼,情感激發得自然而然,這節課他們朗讀都特別動情。

老師在課上哭了,這算不算失態?“情動於衷”,我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學生不會見笑,自己也不用不好意思。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篇12

1、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上課一開始,課件出示感人的畫面,體會母親的無私與偉大,以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寸草心》片段,讓學生一步步走近母親,感知母愛,瞭解母親,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基調,使學生儘快地融入到文字的探究中。教師配樂訴說自己的真實經歷,撞擊了學生的心靈,是他們在聯絡實際中深深懂得母愛的偉大,深刻認識到古今中外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另外,在學習完日記後,整體迴歸文字的時候,讓學生在幽怨的音樂聲中練筆,以調動學生的心絃,更好地表達對文字的理解。

2、以讀為本,感悟為主。葉聖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齊讀、師範讀,師引讀,生抓關鍵詞讀……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字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控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悔恨之情。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以讀代講的效果。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並重,工具與人文共振”。

3、資料拓展,充實認識。由於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讀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學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在七、八十歲寫的文章,實在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怎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的語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資料的拓展,來充實學生對作者理解的空白與間隙,搭起橋樑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課的匯入時呈現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進入第2自然段學習時補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還有作者腦海中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以及贍養母親的願望等等,一系列的資料補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實,學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語文課,在瞬間走進學生的心,能讓學生的心靈開花,這樣的話,我的語文課堂就生機盎然了。然而,由於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足,往往似乎總顯得眼高手低,比如在引導學生感悟、朗讀還不到位,在面向全體上做得也很不好,怎樣使之面更廣,程度更深,作業的安排怎樣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進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tw/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knk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