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教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教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教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在一年級上冊中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這部分教材以此為起點,首先安排學生認一認這些積木,然後通過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種方法引出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從物體上“分離”出面以後,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面的形狀,感受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特點,形成有關圖形的正確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豐富的學習活動,如畫一畫、找一找、圍一圍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手腦並用,不僅在知識層面上得到鞏固和深化,而且進一步體會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展了數學思考,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願望。這部分教學內容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平面圖形,乃至運用圖形描述問題、藉助圖形直觀進行思考的重要基礎,因此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準確把握要求、合理組織學習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設計理念:

教育不是告訴。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其一,學生通過自身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徹,掌握得快。其二,“再創造”是一種發現,能激發其學習之興趣,以及深入追尋探索的內部動力。其三,通過“再創造”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也是人類的一種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基於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更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圖形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動,發現並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讓他們經歷一次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教學內容: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第二冊第40~42頁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一個面和圓柱的底面,以及用這些幾何形體的面畫圖形等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並能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初步感受幾何形體的面的特徵,體會“形”與“體”的聯繫。

3、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的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圓鍾、筆筒、課件、積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水彩筆、方格紙、白紙(長方形、正方形、圓)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物體中分離出來的面,再從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認一認

師:同學們喜歡玩積木嗎?

生:喜歡。

師:老師給你們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套積木,請你拿一個你認識的最喜歡的積木向大家介紹介紹名稱。

生:我拿的是……

(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師:那這些圖形你認識嗎?

(黑板上貼出長方形、正方形、圓)

生:認識。

師:哪你們知道它們叫什麼名字?

生:長方形、正方形、圓形。

師:誰能説説它們長什麼樣子?

生:我能的,長方形是長長的,正方形是方方的,圓形是圓圓的。

師:説得真棒!老師今天請來了許多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到我們的課堂做客,你們歡迎嗎?

生:歡迎。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説説長方形、正方形、圓叫什麼名字、長什麼樣子,讓他們來課堂做客等教學活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學得有趣、活躍、自然,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

二、找一找、畫一畫、摁一摁、印一印、貼一貼。

師:他們呀,就藏在你們手中的積木上呢,不信,你仔細地看一看,摸一摸,看誰先找到他們!

生1:我找到了,我在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找到長方形了,瞧,他在長方體上!

生3:我在圓柱的底上找到圓形。

課件演示(從物體中分離出面的過程)。

師:再拿出其他積木,用手摸一摸,你也能找到這些圖形嗎?

生觀察、交流、彙報。

師:小朋友們找到了這麼多圖形小客人,能不能想一個好辦法讓他們離開家到我們課堂上來跟大家見見面呀?老師提供給同學們一些物品,看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小組長拿出印泥、白紙。學生拿着積木、白紙、鉛筆、印泥等物品討論着,探索着,嘗試着。

彙報方法:有一種方法的舉1個手指,有二種方法的舉2個手指,有3種方法的舉3個手指。我先讓有一種方法的小組裏的同學發言,其他小組的同學補充。

學生的方法有:

1:把積木放在紙上,描下來。

2、用印泥印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3、用白紙在積木上一摁,圖形就出來了。

師:同學們的方法真多,有描的,有印的,有摁的,那就開始行動吧。然後再剪下來。

師:剛才同學們讓長方形、正方形、圓離開了家,其實,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這些平面圖形在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家,我們的教室裏就有很多。你們能給你們剪下來的這些圖形分別找到新家嗎?(能)

師:找到了他們的新家後,就把這些圖形貼在相應物體的面上。

學生有貼在牆壁的書畫上、門窗上、桌椅上、開關上、鐘面上、國旗上、地磚上、筆筒上……

師:請同學們説説自己為什麼這麼貼?

[設計意圖:跟好朋友見面學生是很樂意的,所以能想出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種方法使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離開家來到大家面前,又讓他們找到了新家,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圍一圍

師:剛才我們初步認識了這些圖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動手來創造這些圖形好嗎?讓我們在釘子板上來“圍一圍”(板書)引導學生知道圍圖形不能把皮筋就這樣往上一放,而應該把皮筋拉緊圍出圖形來。

生:在釘子板上圍圖形。

全班交流展示,説説你圍的是什麼圖形?

生1:我圍出的是正方形和長方形。

生2:我圍出的也是正方形和長方形,不過我圍出的是沒有擺正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生3:我圍出的正方形比小陸的大。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數點子的。我的每條邊都圍了6個點子,他的每條邊只圍了3個點子。

生4:我不能圍成圓。

馬上有同學附和着説:“我也不能圍成圓。”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圍出的圖形的線都是直線的,而圓是曲線的。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我馬上表揚他。

四、畫一畫

師:你們想不想來畫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呢?(想)那我們就在方格紙來“畫一畫”。

師:誰來説説你準備怎麼畫呀?

生1:要用尺來畫的。

生2:正方形的四條邊要畫的一樣長。

師:那就開始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吧。

生: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請大家説説自己畫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有幾小格。

生1:我的正方形畫了1小格。長方形畫了2小格。

生2:我的正方形畫了16小格。長方形畫了3小格。

生3: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都畫了2小格。

生4:我的正方形畫了4小格。長方形畫了6小格。

生5: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都畫了8小格。

生6:我的正方形畫了9小格。長方形畫了5小格。

……

學生的作品用實物投影儀向大家展示。大家看到了大的或小的、擺正的或沒擺正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通過圍一圍、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又動腦,進一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特徵。]

五、玩一玩

師: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這些圖形,我們通過認、找、描、摁、印、貼、圍、畫,對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有了新的認識,最後,我們就一起來和這些好朋友來“玩一玩”好嗎?(好)

a、玩塗色,請你塗一塗,數一數。塗色時不要將顏色塗到外部。

b、玩積木,用這個長方體,你能畫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呢?

六、全課總結

小朋友,誰能給這節課起個課題?(板書: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總評:新課程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交流,引導學生從物體中分離出面,再從物體的表面用多種方法抽象出平面圖形,整個課堂中,動手操作貫穿始終,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體驗、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特徵,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0q9k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