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蘇曼殊五首詩作的點評

蘇曼殊五首詩作的點評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曼殊五首詩作的點評,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曼殊五首詩作的點評

詩一,《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之二》: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河馬點評:

作為早期試筆的作品,此詩已顯示:詩人透明的詞性,隱藏純潔的靈性。這就是一股發自天性而混合了時代和靈性氣息的捨命精神。表現形式是“一天明月”的清澈和死亡慰籍。曼殊詩歌起點如此之高,應受畏友陳獨秀的指點,加之詩歌翻譯使然。

詩二,《寄調箏人之三》:

偷嘗天女脣中露,幾度臨風拭淚痕。

日日思卿令人老,孤窗無那正黃昏。

河馬點評:

此詩被魯迅先生認作“頹廢性”七絕。這是不公允的。魯迅早期留日時,與曼殊有過交集。他想找曼殊一起辦刊物,後沒實現。就詩論詩,曼殊得力於翻譯拜倫,比如接吻這個感性細節被處理成“偷嘗脣露”,在古體詩中意象恍然。意象恍然,審美衝擊可想而知。但這並非“本體的喜悦”。相反,它已預示了詩人“臨風拭淚”的飄零命運。“無那”就是無奈何。情懺如是開啟。

詩三,《本事詩之四》:

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河馬點評:

日籍調箏人百助,與曼殊交誼甚深。曼殊在此連化二典故,唐時韓採蘋“紅葉為媒”與紅樓“絳珠還淚”故事,表現詩人出家後情與無情或戒的煎熬。曼殊純粹是熬出來的一代情僧。至此冰火兩重天,曼殊仍倚仗骨觀,並借“一缽無情淚”使情懺成為生命中的儀式或詩歌符號。

詩四,《本事詩之九》:

春雨樓頭尺八蕭,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河馬點評:

這首七絕最受讚歎,尤其是柳亞子。而詩眼就在“芒鞋破缽”這個禪意象。倘使作者非詩僧,只是一般的作者,踏過也就踏過了,那兩岸櫻花簇擁的“橋”,不管第幾橋都會川流不息。但作為詩僧,曼殊的行腳,於鞋缽俱破之際仍在行走,這詩就活了。只因禪意象注入審美的隨機性。

詩五,《過若鬆町有感示仲兄》:

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

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似冰。

河馬點評:

此詩不在詩四之下,甚至超過不少。為什麼?像這樣的詩,才較為完整呈現作者的“心理內存”與人格特徵。標題的若鬆町在日本,仲兄指陳獨秀。詩經古歌謠的“契闊死生”,與曼殊一生之“行雲流水”蒙太奇般平行。美不堪言。而曼殊性格中的內傾,與他身世之恫有關。一個“恫”字,應感其童年的失落感與青壯年的敏鋭感。同時,天性中的“率真”(中山先生語)與本能的“光裸意識”,使曼殊性情與才情俱顯極致,甚至達到神經質的地步。本質上看,他的“歡腸似冰”實已釋然。寫情寫到這個份上,曼殊上人也算冰清玉潔,況且情懺宛若冰中透出了火。

總而言之,蘇曼殊的七絕,達到了近代優秀詩人所達不到的純情品質。換言之,曼殊的詩達到單純的豐富。

拓展閲讀

詩人簡介

蘇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縣(今廣東省珠海市瀝溪村)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曾就讀於日本私立第一學府早稻田大學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漢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説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豔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yuwenzhishi/gushijueju/jrlw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