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七步詩曹植全詩的意思

七步詩曹植全詩的意思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脱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步詩曹植全詩的意思,希望你能夠更加了解這首詩。

七步詩曹植全詩的意思

一、七步詩

兩漢·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二、詩意

鍋裏煮着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鍋裏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

三、註釋

⑴持:用來。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⑶漉:過濾。

⑷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説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類植物脱粒後剩下的莖。

⑹釜:鍋。

⑺燃:燃燒

⑻泣:小聲哭

⑼本:原本,本來。

⑽煎:煎熬,這裏指迫害。

⑾何:何必。

四、七步詩的真偽

談起七步詩,稍有知識的人馬上就能知曉此説所指。周總理在皖南事變中化用過此意:“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個典故出自於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坐穩龍椅之後,以恃才蔑禮的罪名迫害曹植,讓他當眾行七步吟詩一首,此事即七步詩的由來。那麼,人們廣為相傳的七步詩真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七步詩嗎?

陳思王曹植素以才名著稱。宋無名氏著《釋常談》中有這樣一條記載:“謝靈運曾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按理來説,謝靈運的文學造詣在當時已經讓人難以望其項背,而他卻對曹植佩服得五體投地。明代王世貞在《藝苑 言》裏誇讚曹植:“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害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縱觀一系列史料,雖然人們都激賞曹植才華出眾,但都沒有提到他有七步之才。不僅如此,翻檢二十五史,唯一涉及到七步之才的並不是指曹植,而是北朝的魏收。當時魏收年僅26歲,下筆有奇言。但是皇帝對他似乎不太看重,只言一句:“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後魏收直落得編修國史之務。

最早有關七步詩記載的是《世説新語·文學第四》:文帝常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酒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雖然有文字表明七步詩確實存在,但問題在於《世説新語》本身屬於志人小説,其中很多杜撰成分,不足為信。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命曹植作詩,曹植並沒有行七步,而是應聲便為一首。所以在這裏此詩不足以成為七步詩。

另外一出相關記載見於《太平廣記》中,書中説魏文帝曹丕曾與陳思王曹植共同出遊,碰巧遇見兩牛在牆間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曹丕大感興趣,下詔命曹植賦《死牛詩》,並定下規則,在作詩過程中不許出現“牛”、“井”字樣,不許講打鬥之事,同時也不許説出死來。如果曹植在走馬百步未成四十言,將處以斬刑——這也太殘忍了,由此可以看出曹丕是處心積慮地要殺掉曹植。曹植策馬奔馳,攬筆即賦:“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賦已做成,卻還沒有行到百步,時間尚有剩餘。曹植又自作三十言自憫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裏記載的詩與《世説新語》中記載的有出入,但關鍵是這兩首詩都非七步詩。

羅貫中所撰寫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裏引用了《太平廣記》中的故事,但也不盡同。曹丕即位,文武百官都前來道賀,唯缺臨淄侯曹植和蕭懷侯曹熊。曹丕聽了官員彙報後大怒,欲加罪於兩位弟弟。曹熊聞訊後自縊身死,獨擒住了曹植。曹丕母卞氏聽説曹植被擒,其黨丁儀等人俱被殺,大為驚恐,忙來曹丕處求情,希望他能放過弟弟,並講自己即使到了九泉也可以瞑目了。

曹丕是一個孝子,非常聽母親卞氏的話。於是召來曹植説:“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誇示與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於是曹丕命曹植七步賦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寬恕!曹植問以何作詩。當時曹丕剛好看見殿內壁上懸掛着一幅水墨畫,畫上有兩頭牛相鬥與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便指着畫説以此為題。曹植行了七步,賦下一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

曹丕及羣臣聽後大驚。隨即曹丕又生一計,對曹植道:“七步成章,吾尤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曹植當下應允,又乞題目。曹丕便説以兄弟為題,但要求是不許出現“兄弟”字樣。曹植當下口占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被詩意感動,潸然淚下,便放過了曹植,只將他貶為安鄉侯。

從這段敍述來看,七步詩並非就是人們所道的後面四句那首。真正的七步詩應是前面曹植所做的兩牛相鬥詩。這個誤解的始作俑者該是源自於《世説新語》。

五、文學賞析

謝靈運曾説:“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説:“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説:“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這首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脱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説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這首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這首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當然,這首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六、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的文學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陳王。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及曹丕、曹叡為帝,備受猜忌,鬱郁而死。

他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存詩九十多首,絕大部分是五言詩。曹植的詩歌善用比興,辭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對五言詩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標籤: 七步 全詩 曹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yuwenzhishi/gushijueju/jq04y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