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傳統作文 >

【必備】中秋傳統作文合集九篇

【必備】中秋傳統作文合集九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傳統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中秋傳統作文合集九篇

中秋傳統作文 篇1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公爵,今夕是何年。”每每聽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都認為中秋節要到了,現在竟然真的就是中秋節了。

中秋節,是指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都會選擇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各地都有習俗,人們會擺上香案,祈求平安,吃月餅祈求團圓等。

中秋的來歷有很多種,其中有兩種説法比較流行:

第一種;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而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

第二種;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後裔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捨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奔月亮去了,後裔對嫦娥十分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裏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後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説人們聽説嫦娥成仙之後,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

無論是那感人的嫦娥奔月,還是那莊嚴的祭月習俗,中秋節在人們的眼中是閤家團圓,國泰民安的象徵,這一天即使是在海外的遊子也會趕回家中,與家人共度中秋,即使再忙,也會寫一封信,打個電話,與家人拉拉家常,或者望着那一輪金黃的月亮,將思念帶到家鄉。

中秋之夜,圓滿的月亮,團圓的家人,坐在院子裏,享用着象徵幸福團圓的月餅,欣賞着宛若玉盤的圓月,沐浴着如銀的月光,交談着暖心的家常話,迴盪着一家人的歡聲笑語,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温馨與幸福啊!

中秋傳統作文 篇2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坐車回農村老家看望爺爺奶奶。我們一回到家,就看見爺爺和奶奶忙裏忙外的:奶奶做菜,包餃子,爺爺燒火,家中頓時熱鬧起來了……我到街上和小朋友們玩要。街頭上浮現出燦爛的陽光,同時也能看見街邊的人們都忙活着,互相打招呼。各家房子上的煙筒也都冒着煙,整個小山村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

最熱鬧的就是晚上,等到月亮快要出來的時候,大家把桌椅擺放在院子中,等待月亮升起來……月亮出來了,它卻只露出了一個小腦袋,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一會兒探出半個小腦袋,一會整個腦袋都探出來了,它可能是看到這麼多人看自己,有點不好意思了吧!

吃上那香甜可口的月餅,甜甜的,酥酥的,香香的,讓人感覺回味無窮。

中秋傳統作文 篇3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團圓的日子,更是一個温馨的節日。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們的民族意識,陶朱小學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走進美麗中秋”系列教育活動。

老師們精心準備,蒐集中秋傳説、風俗民情、詩詞歌賦、中秋燈謎等資料,製作課件,利用班會播放課件,讓學生了解吃月餅、拜月、賞月等典故的由來,讓學生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東昇等神話傳説故事,感受中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佈置一個特殊的回家作業:要求學生通過發微信、打電話等方式向親人朋友致以真誠的問候,表達自己濃濃的摯愛親情。

通過開展迎中秋主題系列活動,使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與偉大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熱情,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和文化內涵,為營造一個富有濃厚的人文氣息的和諧校園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秋傳統作文 篇4

中秋節,月圓夜,團圓日。每逢中秋佳節,一家人便其樂融融的院子裏,賞月,吃月餅,好一副團團圓圓的景象。

大人們在一起聊對上半年的總結和下半年的憧憬;我們這羣少年,便對着月亮互述心事;而老人們在向小孩子們講述《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話。時間飛逝,在不經意間便走過了。上次中秋節的景象還歷歷在目,今年的中秋節就到來了。跟往常一樣,我們一家人和附近的鄰居一起搬着椅子,涼牀,在院子裏賞月。在大人們搬椅子的時候,我便跑進家裏,拿了一大堆月餅分給大家。中秋夜,便在大家笑着品嚐月餅,抬頭仰望月亮的那一刻開始了。中秋節的月亮彷彿是一年中最大,最亮的。柔和的月光,飄飄灑灑落在人的身上,月亮在無邊的黑夜中,點起一盞燈,光暈染白了周圍的黑夜,羣星也不甘落後,爭先恐後的`在黑夜中睜開自己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好不俏皮。不時,有幾朵雲飄過月亮,像一層薄紗,給月亮添了一份朦朧感,亦是一份神祕感。秋季的夜晚,有點涼,也是和家人在一起,心中卻是暖洋洋的,在這個中秋佳節裏,能和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是多麼美好的事啊!古人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那些在外打工的遊子,是多麼的想念家人,在這個月圓之夜,也只能望着月亮,想着家人此刻也在觀望月亮,來寄託對家人的思念。我們能時常陪在家人左右,應該感到幸福。這是一個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卻又和往常不同,我們的長大,讓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以及感受的不同,而在這個中秋佳節,我又有了不一樣的新的心得——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希望以後的每一天都像這個中秋節一樣,一家人其樂融融;也希望我們能開開心心度過每一天,珍惜與家人陪伴的每一刻;更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幸福的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秋節,盼望一家人像此刻的月亮一般團團圓圓,以後的日子裏幸福安康。

中秋傳統作文 篇5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大早起來,我就盼望着時間快點過,因為,晚上有很多人在放孔明燈。

夜幕終於降臨了,有許多人坐在院子裏,等待着月亮出現,不一會兒,月亮姐姐披着薄紗披肩,帶着星星寶貝們來到天空。星星像一顆顆寶石,在天上一閃一閃的。我們見月亮還不是很圓、很亮,我們就到玩去了。

大街小巷可熱鬧了。大哥哥、大姐姐忙着放孔明燈,小朋友們忙着燒塔、提燈籠、玩熒光棒……燈籠五顏六色,形狀也不一樣。我的燈籠形狀是圓的,我的妹妹的燈籠像一隻船的。 我們提着花燈到處跑,都在説自己的燈籠最美麗。

接下來,我就回家賞月。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仔細一看,現在的月亮又大又圓,像一個大圓盤,月亮裏面似乎有一座山,裏面還有一個人在桂花樹。

這個中秋節,我過得真開心啊!

中秋傳統作文 篇6

順德人喜歡吃石螺、田螺,到了中秋節,家裏除了炒田螺、石螺之外,還喜歡煲香芋眉豆田螺粥作為賞月的食品之一,這個粥的特點是粥身香醇馥郁,螺肉鮮甜彈牙,芋頭、眉豆鬆化可口,無論晚餐吃得又多飽,晚上賞月的時候總忍不住吃上兩碗田螺粥。

中秋傳統作文 篇7

中秋節是六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老北京人除春節以外的第二大節日,在北京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據《大金禮集》卷32“休假”條記載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是金朝的法定假日,各級官員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中秋節在北京又稱八月節,經明朝的發展,在清代乾隆間形成高潮,因乾隆屬兔,又是八月十三的生日。皇帝生日在清代叫“萬歲節”,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每年均要慶賀生日,許多中秋習俗是在乾隆年間形成,一直沿襲至民國,豐富多彩。祭月……

中秋節是六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老北京人除春節以外的第二大節日,在北京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據《大金禮集》卷32“休假”條記載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是金朝的法定假日,各級官員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中秋節在北京又稱八月節,經明朝的發展,在清代乾隆間形成高潮,因乾隆屬兔,又是八月十三的生日。皇帝生日在清代叫“萬歲節”,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每年均要慶賀生日,許多中秋習俗是在乾隆年間形成,一直沿襲至民國,豐富多彩。祭月

老北京民間視月為神,把月亮稱為月神、月姑、月宮娘娘、太陰星君或稱月光神為嫦娥,因此有系列祭月活動。《燕京歲月時記》中説:“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玉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璧輝煌,市肆問多賣之者。長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拜月方式很多,有的供月光馬,有的不供月光馬,但都面對月出的方向擺好供桌。供桌上講究“五供三不擺”:一供福;月餅代表大團圓,蘋果代表“平安就是福”;二供祿:供桌上要擺上香爐、臘扦和花瓶,臘扦上放紅色蠟燭,下面壓敬神錢糧(黃錢、元寶、千張);三供壽:擺放大桃和石榴取意“桃獻千年壽,榴開百子圖”;四供喜:擺放切成花瓣型的西瓜和九節藕,寓意“花好月圓,喜事連連”;五供財:把鮮栗子和棗放在柿子四周,寓意“早早利市”。三不擺,拜月時一不擺“自來白”;二不擺“梨”,因梨的諧音是“離”,中秋人們期盼的是團圓;三不擺是花瓶裏不插花,一般供花是插給玉兔吃的毛豆枝和象徵娑羅樹的雞冠花,希望玉兔能搗仙藥給人以長壽。由於受皇帝每年秋分亥時到“夕月壇”祭月是也含二十八星宿的影響,民間祭月有的也有其內容。

中秋傳統作文 篇8

老話説“八月十五,菊黃蟹肥”,《紅樓夢》第38回就寫到一場中秋螃蟹宴。史湘雲在“藕香榭”大擺螃蟹宴,賈寶玉和眾姐妹用“桂花蕊薰的綠豆麪子”洗手,坐在山坡桂花蔭下的氈子上,持蟹賞花,以“菊”和“蟹”為題賽詩行酒令。“賈母那邊一迭聲問:‘見了什麼這樣樂,告訴我們也笑笑。’鴛鴦等忙高聲笑回道:‘二奶奶來搶螃蟹吃,平兒惱了,抹了他主子一臉的螃蟹黃子。主子奴才打架呢。’”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個繡墩倚欄杆坐着,拿着釣竿釣魚。別人給她拿來黃酒,她説:“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喝口燒酒。”寶玉就給她端來合歡花浸的燒酒,喝high了,做了首詠菊的詩:“毫端藴秀臨霜寫,口吃噙香對月吟。”襯得其他人沒了顏色。寶釵不甘下風,就做了首詩詠蟹:“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裏春秋空黑黃。”老辣的句子,顯出了她與黛玉之間的區別。《紅樓夢》中鋪陳的美食很多,但場面最大的就是這次蟹宴了。可見食蟹對古代大户人家來説也是個事兒,不過吃蟹的細節着墨不多,只是用來為環境和氣氛做個烘托罷了。

王敦煌在《吃主兒》裏用了8頁紙寫他怎麼吃完一隻蟹。螃蟹身上每個部位都有吃主兒專用的名詞,他們家吃的蟹只分肥蟹和極肥蟹。“只憑手和口剝蟹,借用蟹身上的爪尖做工具,速度之快令人驚奇。剝出的螃蟹皮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絕對不會再帶着吃不乾淨的地方,也不可能再有殘留在皮裏的肉絲。”但是,“中秋並不是北方吃蟹最好的季節。”王敦煌接受電話採訪時説,“應該是在公曆11月底12月初時候。從前北方吃蟹講究七尖八團,因為北方水冷,蟹繁殖期早,説的是白洋澱來的‘勝芳大蟹’,早斷檔多年了,現在都成了九尖十團了。”王敦煌説一口老北京土話,與北京大院話和北京胡同話都不太一樣,因為小時候他爸、媽下放,他是由家裏的老僕玉爺帶大的。王敦煌的爸爸是旗人王世襄,除了研究明式傢俱,更是有名的“吃主兒”。王敦煌最津津樂道的他剝蟹的本事,是在他八九歲上爸爸手把手教給他的。“我很反對使用那‘蟹八件’,我現在牙口不好了,需要藉助其中的一件工具,蟹鉗子,不過也就質量特別好的值得用用。我給我爸爸剝蟹,嘿,5分鐘剝兩隻。全國許多螃蟹產區早就沒野生蟹了,‘大閘蟹’已經成為河蟹的代名詞,而且價格不菲,要是會剝蟹,剝得乾淨,也對得起自己呀。”

蘇州畫家葉放在他的朋友眼中,就是個生活在現代的古人。每年中秋節他都是和好朋友們辦雅集。前幾年,他買了艘古船,停在三山島附近,一到中秋都帶朋友坐“百年船”喝“百年茶”,聽“千年琴”賞“萬古月”。有一年中秋,他做了一個叫做“花事”的雅集。那天的菜單很養眼:“天香引(丁香花,鴨肉)、尋瑤草(代代花,猴頭菇)、點絳脣(玫瑰花,豬肉)、沉醉東風(茶花,芥藍)、梅花引(梅花,蝦仁,蝦排)、疏影(梅花,荸薺)、澡蘭香(蘭花、花,豬肉)、望湘人(竹蓀,蘆筍)、霜天小角(菊花,蟹黃,蟹膏)、杏花天影(杏花,蛋清,乾貝)解語花(百合花,藕,豬肉)、摸魚兒(玉蘭花,塘鯉魚)”

和同好一起賞花,詠花,食花。來自葉放童年食花的記憶。葉放生在蘇州一個名門望族,對他來説,花事雅集是發思古之幽情,也是營造新的文化意境。他説:“我們現在的很多文化活動都有符號化的問題。我就想重新思考,營造一種文化情境來提供文化想象,太符號化的東西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當一種文化形式或行為,被某種審美習慣所包裝的時候,情感只能停留在經驗裏,而體驗的空間也隨之被埋沒了。可偏偏這體驗能使你在過程中獲得感悟,在快樂中慰藉情愛,這是我們現代生活不可忽視的問題。你看,傳統文化想象的體驗不是也可以在現代生活中進行麼?創造情境就是很好的途徑,不同的情境構成不同的文化體驗。”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還吃各種時鮮的瓜果,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芋頭等。不過現在我們過中秋,就是一幫好朋友一起吃一頓飯。隨便吃什麼,可能全國各地的菜。”南京作家韓東説,“我還不知道今年中秋節是幾號,以前還會想着吃桂花鴨。桂花鴨正好在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但現在隨時都能吃到,也就不一定非中秋節的時候吃了。”南京人酒後還喜歡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也就是糖桂花。”“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

中秋傳統作文 篇9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中必定要吃的食物就是月餅。

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温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元兵”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裏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

月餅是中國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作為傳統食物,為什麼能流傳至今呢?一是寄託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二是月餅口味很好,味道豐富多彩,樣樣有特色。隨着製作工藝的改善,月餅的樣子也有了改變,花紋多了,漂亮了,也有了一些文字。相信在以後的發展中,月餅的樣子和口味會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wenhuazuowen/chuantongzuowen/odz9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