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基於飛信互動平台的移動輔導教學實證分析論文

基於飛信互動平台的移動輔導教學實證分析論文

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與迅猛發展使得移動學習逐步成為學習的重要方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由此可見,目前的科技發展程度和國家的教育規劃勢必對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帶來巨大的影響。

基於飛信互動平台的移動輔導教學實證分析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成人學習者由於學習性質、工作條件和生活背景等原因,存在嚴重的工學矛盾。很多成人學習者難以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參加面授課,出勤無法保證必將導致學習質量的下降。而利用移動設備進行移動學習則可以使學生隨時隨地地獲取教學資源,獲得教師個性化學習指導,使學習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脱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真正滿足隨時隨地學習的需要,既彌補了學習者因無法保證出勤而導致的學習缺位,又能夠體現教育的靈活性。

二、飛信互動平台的優勢

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一款通信服務軟件,融合了多種不同通信方式,如短信、語音、視頻等。在教學方面,飛信除了具備其他網絡平台所共有的便捷性、互動性、共享性等多種特點之外,還具有其他平台所無法比擬的優點。即當對方不在線時,信息能夠直接轉發到對方手機上。也就是説,無論對方在不在線,學習者都能夠即時收到信息而不丟失。目前人們的職業流動性越來越強,加之生活背景不同,很難保證每位學習者都使用智能手機,且隨時處於網絡環境之下,所以,飛信這一優勢極其明顯。特別是在2012年7月之後,飛信新版本面向聯通、電信用户開放,真正實現了無障礙溝通。因此,利用飛信互動平台進行英語教學更符合遠程英語學習者的特點,對緩解成人學習者的工學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己有較多針對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教學平台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更多地集中於最初的電子郵件、BBS、到QQ,博客,微博以及微信等等,而針對飛信的教學研究很少。在為數不多的飛信教學研究中,也多是將其作為即時通知工具,如通知學生上課或通報學習內容等,以方便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實現與其他平台的功能互補,而缺乏對其教學功能的研究。

三、移動學習及其理論基礎

移動學習,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各種定義內容不同、側重點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理解為依託移動技術或交互性技術,在手持移動設備幫助下,不受時空限制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技術與知識的結合。在移動學習中,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互,獲取教育資源、教育支持和教育服務。

建構主義、情境認知理論、非正式學習理論都為移動學習提供了理論依據。 本世紀以來,建構主義理論進一步完善,其教育思想轉向“主導—主體相結合”,即以教師為主導,學習者為主體。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積極探求、主動建構,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者應該是學習的中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刺激。教師“應該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自主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可以説,建構主義理論“為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的整合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論指導”。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知識是情境化的,認為“情境是移動學習的核心結構”人們是通過“情境”來認知,來實踐,才能達到對知識的全面理解與真正掌握,可以説“情境”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之一。而移動學習的模塊化甚至“碎片化”,則更需要藉助情境化的學習資源,甚至是跨越多種情境,來組織發生在真實情境下的學習活動。

非正式學習有別於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突出學習的泛在性。強調個性化學習、自主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知識來源多元化,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地點普遍化。而且更注重協作學習與交流共享,這樣的學習內容會遠遠超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範圍。移動學習更適合非正式學習,因為移動學習“具有學習動機的自發性、學習內容的片斷性、學習地點的跨越性、學習目標的自我調節性。

四、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對象是本校2012年春季入學的50名非英語本科學生,這些學生主要分佈在工商、會計、社工等不同專業。在一個學期的英語學習之後,他們將在第二學期參加“大學英語B”考試。之所以選擇“大學英語B”考試,因為這是由教育部規定的考試,其成績關係到學生能否獲得畢業證書,因此其信度和效度都比較高。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飛信互動平台在“大學英語B”統考輔導過程中的效果進行分析。

五、研究過程及分析

(一)學生的基本狀況

本研究首先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年齡、上網條件、學習習慣)進行了調查。

從學習者的年齡組成來看,25-35歲的學習者居多,有37人,比例佔到74% a 25歲以下的學習者8人,佔到16%,而35歲以上的學習者最少,共5人,佔到10%的比例。可見,目前成人學習者呈年輕化的趨勢,相對來説,年輕人對移動設備的使用比較瞭解,有助於飛信互動平台輔導教學的實施。

調查結果表明,學習者絕大部分具有上網條件。57 %的學生上網非常方便;38%的學生家裏或單位有上網條件,但是不方便使用;有5%的同學沒有上網條件。71%的學生每天都可以上網;19%的學生會隔一、兩天上網;10%的學生每週上一、兩次網。由此可見,網絡條件越來越完備,但依舊有少部分學生不具備上網條件,以及上網頻率不高的情況,因此,採用飛信服務更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

在社交平台的使用方面,按使用喜好高低排列,依次為QQ(95%) } Email (24%),微信(19%),飛信(14% ),博客和SKAPE(均為10%),最少的為微博(5%)。

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調查發現由於工學矛盾嚴重,學生平時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不足。在調查對象中,每週英語學習時間在5小時以上的只有5%左右的學生。2-4小時之間的有29%的學生,學習時間1小時及以下的學生達到66%。由此可見,成人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所用時間的確很少,因而無法保證良好的學習質量。在學習時間的分配方面,有24%的學生明確表示在等車或等人的零碎時間學習,33%的學生選擇了在上下班途中學習。顯然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大段的學習時間,只能是通過零碎時間來學習。而移動學習恰好可以滿足這種語言學習的“碎片化”需求。

(二)基於飛信互動平台的'移動輔導過程

1.建立飛信組

在學期初,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飛信軟件的使用,建立飛信組,教師與學生互加好友。

2.飛信平台輔導內容

本研究中基於飛信的移動學習內容包括三個方面:進行教學通知;發送“大學英語B”考試學習材料和答疑。

(1)教學通知:在課前發送信息短信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學習的內容,課後發送信息是提醒同學們剛剛上過課的內容和所留作業情況。

(2)“大學英語B”考試學習材料:主要圍繞着“大學英語B”的考試題型和飛信接收的特點,設計了以下板塊,每天定時發送。所發條數根據飛信字數限制,會相應微調。

單詞板塊—根據歷次“大學英語B”考試所歸納的高頻詞彙表,有1677個單詞,每天平均發送30個單詞詞彙與語法板塊—每天平均發送2道詞彙語法題,包括答案、翻譯和解析內容翻譯板塊—每天平均發送2——3個英譯漢句子,包括翻譯參考答案和解析內容。

(3)進行答疑:學生如果有疑問,可以發送飛信短信,教師隨時給予反饋。

本研究中飛信輔導材料的發送時間是2012年9月10日——11月31日,每天發送。近3個月的時間,共發送“大學英語B”輔導材料1250條左右,其中包括詞彙1677個,詞彙與語法120道題(包括答案和分析),英譯漢300句(包括答案和分析)。

六、效果分析

2013年1月,筆者通過問卷對參與本次研究的50名學生進行了基於飛信平台的“大學英語B”移動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2份。問卷主要是從對飛信平台的移動輔導學習的滿意度和對發送方式、內容、效果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調查分析如下。

(一)對飛信平台移動輔導方式的滿意度

對於問卷中的問題“對飛信的課外輔導方式是否滿意?”30名學生(71%)表示非常滿意,12名學生(29 %)表示滿意,沒有不滿意的情況。可見學生們願意接受這種學習輔導。每天都可以收到精煉的學習信息,而且沒有任何費用支出。

對飛信內容的喜歡程度中,排列順序分別為:有40名學生表示喜歡“重點、難點的講解”(95%),24名學生選擇“答疑解惑”(57%)。15人選擇“教學通知”(43%)。可見,學生最為關注的還是與考試相關材料的發送。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喜歡答疑的功能,是因為飛信的互動性,便於師生之間的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而不是僅僅侷限於一週一次的面授課堂上。對於教學通知,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比較喜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成人學生的出勤無法保證,缺課之後,不瞭解講過的範圍和留下的作業。同時,由於面授課課時少,課堂容量大,跳躍性大,下一次課會講什麼內容學生無法預測,因此,教學通知就顯得非常重要。另外,還有12名學生也建議“提供英語背景知識”(29%)和8名學生表示可以通過飛信做題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定”(19%)可見,學生在滿足應試之餘,對擴充教學內容方面也是有需求的。

(二)飛信平台發送材料的使用狀況

所有的學生在收到短信之後都能夠進行閲讀。28名學生(67%)表示可以做到在一兩天之內閲讀。14名同學(33%)的學習時間不固定。當問及“是否願意與教師在平台上互動”時,28名學生(67 %)表示非常願意,12名學生(28%)選擇了“一般”2名學生(5%)認為無所謂,互動不互動均可。這説明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希望與教師能夠互動。但是還有一部分同學對師生互動的積極性不夠高,需要教師的引導。

當問及“影響使用飛信的最重要因素”時,有2名學生(5%)認為是移動設備不支持的緣故。其餘的40名同學(95 %)接收飛信都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但少數同學因為手機容量小,導致每條短信只能看到部分內容,或是無法儲存多條短信,需要不時刪除以往接收的飛信材料,造成了不便。18名學生(42%)選擇了“時間有限”這一原因,還有20名學生(48 %)認為是因為自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了飛信發送材料的使用不夠充分。只有2人(5%)認為是資源不足。這樣的結果充分説明,大部分學生對於飛信發送內容是滿意的。無法充分使用飛信材料的原因更多是主觀因素,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沒有及時瀏覽飛信材料,不能定期學習,並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較少。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成人學生所具有的工學矛盾這一特點造成的,因此,教師在利用網絡平台進行課外輔導的同時,應當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能力方面的培養。

(三)飛信平台的發送方式評價

對於每天發送飛信短信的做法,30名學生(71%)表示認同。另外有10名學生(24%)建議可以放緩一下頻率,一週發送2——3次即可。只有2名學生(5%)建議一週發送一次。可見,學生更為喜歡每天或是每隔一、二天這樣的高頻率發送方式。高頻率地發送內容精煉的短信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利用每天的零散時間進行學習。

對於發送時間的反饋沒有較為明顯的差別。18名學生(42%)認為什麼時間都可以。12名學生(28 %)建議在上午發送,另外,分別有2名學生(10%)選擇了中午、下午和晚上的時間段。這説明通過飛信發送信息非常方便自如。與打電話不同,基本上不會對學生的生活與工作造成不便。

(四)飛信平台發送材料的學習效果評價

調查對象中,26名學生(62%)認為所發送的材料對備考非常有幫助,16名學生(38%)認為有幫助。選擇沒有幫助的學生為零。由此可見,學生對飛信平台所進行的移動輔導模式還是非常認同的。輔導有效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22名學生(52%)認為飛信發送短信及時快捷,頻率合理。其次,16名學生(38%)認為格式清晰,便於瀏覽。再次是便於與老師互動,10名學生(24%)選擇了這一項。100%的學生都認為飛信有助於更好地利用零散時間進行學習。其中認為非常符合的學生有32名,佔76%,認為符合的學生為10人,佔到24%。這説明在當前生活與工作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利用零散時間進行學習成為了很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

學習動力方面,100%的學生都認為飛信平台學習方式增強了自己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而且40名學生(95%)認為使用飛信平台後,與教師的交流與聯繫更為緊密,形成了良好的師生關係,2名學生(5%)的意見則相反。這充分説明社交平台的使用有其積極的情感作用,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係,同時,因為不需要與老師面對面交流,也舒緩了學生的焦慮情緒。

七、問題與建議

通過上述的問卷調查,以及對學生的訪談交流,證明利用飛信互動平台為學生提供移動輔導教學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時也很受學生的歡迎。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問題與建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移動學習的教學管理有待加強

優質資源、先進技術、便攜設備都無法保證教學效果,優質管理才是重中之重,而這恰好是移動學習的瓶頸。學習是否由本人完成、學習是否及時、學習過程如何監控等等問題,尤其對利用社交平台進行的移動學習來説更為困難。在訪談中也發現,學生對資源發送非常滿意,但當問及學習頻率和時長,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我們需要提升學習者的資源管理策略,另一方面更需要教育者與技術人員共同思考移動學習過程中的科學管理手段。

(二)移動學習的互動性、共享性優勢不夠突出

本研究中的學習資源是通過中國移動的飛信軟件羣發給學習者,學習者有疑問可以及時與教師進行線上或線下互動溝通。但是這種互動僅限於個體學習者和教師之間進行,因為只有飛信組建立者才具有羣發短信的功能,所以羣成員之間無法互動,也不能上載資源與他人共享。因此,移動學習的優勢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也沒有完全顯現。

(三)移動學習與課堂面授彼此不可替代

移動學習與課堂教學應當是相輔相成,彼此不可替代。在本校2012年12月份的英語B考試中,參與本研究的學生通過率為57 %,未通過率為43 %。考試通過的學生全部是到課率較高的學生,未通過的學生中,只有兩人課堂出勤較好,其他人基本沒有參加過面授。這樣的考試結果説明對於成人學生來講,面授課非常重要。

(四)移動技術與移動設備仍需改進

訪談中發現,部分學生因為是聯通手機的緣故,短信接收有些滯後,有時缺失。還有些同學的手機容量不夠,不能完整保存曾收到的所有文本。不完善的移動技術和低端移動設備都妨礙了移動學習的順利進行。

結語

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例如:如何將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與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如何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如何進行科學完善的教學管理等。相信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與實踐,必將進一步促進移動學習的快速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shiyongfanwen/lunwen/mpj3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