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再別康橋》備課教案及擴寫

《再別康橋》備課教案及擴寫

引導語: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就是徐志摩關於離別寫下的詩歌。

《再別康橋》備課教案及擴寫

《再別康橋》備課教案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⑴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⑵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於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關於“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遊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説,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於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説“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築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着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麼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迴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悦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築美。

1、 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裏,“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柳是“金柳”,影是“豔影”。我們經常説“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説是“新娘”,為什麼?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麼不説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着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着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着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於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願他離開。

5、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裏盪漾,詩人為什麼説“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説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裏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裏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 我們接着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麼説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説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盪漾”“招搖”“揉碎”“沉澱”, 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 你怎麼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麼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歎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麼特點?什麼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隻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麼效果?

——唱三歎。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後一節。

4、第一節裏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麼徐志摩還要説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遊。”或者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脱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捨,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後一節為什麼又不説“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複

那怎麼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佈置作業:背誦詩歌。
 

       詩文擴寫

我輕聲慢步的離開,猶如我輕聲慢步的來;我輕輕的揮着手,任由衣袖在風中擺動,彷佛在跟那西邊的雲彩道別。

金光閃閃的柳樹,我在那河畔邊,像是那夕陽中嬌柔的新娘,波光裏映着那柳樹倒影之美,在我的心頭如水流波動般的盪漾!

綠油油的荇菜,實濕軟的泥土上,水草再水中隨波款擺!在康河柔柔的水波里,我跟心只是那其中的一條水草,只因能深深得受到它的浸潤…….

那榆蔭下的一水池,不是清澈的泉水,而是天空中那美麗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將沉澱着那代表一國遊子般彩虹似的夢!

阿~尋找那夢想!就好像稱着一隻長長的竹竿,向青草更青綠的地方往上游撐去,又好似滿滿的星輝載滿於整船,並在閃耀的斑斕空中吟曲唱歌…….

但是,我難過的不能一同唱歌,悄悄就像代表別的音樂;仲夏的蟲兒不再吱吱啼叫,好似為我沉默,沉默籠罩了整個康橋…….

我輕聲慢步的離開,猶如我輕聲慢步的來,我揮了揮那隨風飄逸的衣袖,布袋走任何充滿回憶的雲彩…….

第三度來到了康橋,心境不同,立場也有了不同…….

傍晚時刻,獨自一人來到康河河畔,未通知任何一人,就像當初的我一樣,拋下一切地、孤身一人地、毫無預警地闖入這美麗的康橋.漫步康河的河畔,沿着時間的腳步,腦中浮現着記憶中的康河的美…,一直回想着,品嚐着那似彩虹的回憶、那短暫又絢麗的美夢…,如果可以,我願我是康河中的一條水草,沉醉康河的柔波里,永遠在也不要醒來.如果可以,就讓我在榆蔭下醉倒,夢着我還是從前的我、那瀟灑的我、不顧一切最真的我…,永遠再也不要醒來…….

「夢」,不再完整,而是破碎的夢,沉澱在康河河底,沉澱在我心底,似沉封的美酒般,醖釀愈久愈美,而康河的美、康河的回憶,永遠都令我深深地眷戀.

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下,那是偶然,卻是上天的註定,註定我的快樂是如此的短暫.夜晚到來了,我是否該走了,離開這充滿回憶的康橋,星光滿天,在這寂靜的康橋夜晚裏,一切是那麼地和諧,聽不到一處蟲鳴聲,好似為我的別離而莊重,今晚的康橋是悲傷的,為我的人生感到惋惜,而我帶着這份惋惜,即將告別這回憶的康橋.

再次與康橋相見.

歲月流逝,人事已非,景物依舊.

康橋是這樣優美,康河是如此温柔.河畔低垂的金柳,像新娘,在夕陽中嬌羞的不敢抬頭;那一抹豔影,盪漾在波光裏,更盪漾在我的心頭.康河的柔波,那似母親的包容,情人的愛撫,撫慰我的身心.我甘願做一條水草!在軟泥上,隨波搖擺起舞.而浮藻間,沉澱的是,揉碎的彩虹,名叫「夢」的彩虹.

傍晚,我獨坐在舟上,那滿天的星輝輝映在舟上,我不禁放聲高歌.但現在,我不能,因為我即將離別.那悄然的沉靜是別離的笙蕭,似乎在演奏一首無言的樂曲.樹上的夏蟲也隨之沉默,只為我的離別.倘若,惟有沉默方能將我的深情訴説,那麼我願意沉默.康橋啊!今晚的你是否也是沉默的呢?為我.

伴隨着黑夜寂寥,最後一次,我回頭凝望.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mingrenmingzhu/kangqiao/w083wl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