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彙總10篇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彙總10篇

時間一晃而過,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請一起努力,寫一份教學計劃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生物教學計劃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彙總10篇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説出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2、能夠舉例説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3、知道蕨類植物在人類經濟生活中的價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使用放大鏡或肉眼觀察蕨類植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比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學習蕨類植物的知識及其經濟意義,使學生進一步關注生物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瞭解蕨類植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2、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

難點:對蕨類植物的觀察結果的分析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通過對具體幾種常見蕨類植物的觀察,讓學生分析總結出蕨類植物的特徵。由於學生對蕨類植物不是非常地瞭解,所以可以利用實物、錄像、投影等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建立直觀的感受,以鍛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並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

手段:採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出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孢子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組織學生觀察。

提問:請分析所給植物與前一章所學的被子植物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組織學生進行分析、總結。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5)這些植物具有哪些共同之處?

3、組織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4、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彙總、分析,得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莖,而是它的複葉;地下部分是地下莖和根。

(2)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二)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蕨類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佈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二、講授新課:

(一)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蕨類植物,如:鐵線蕨、卷柏、腎蕨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境。

2、組織學生按照實驗四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蕨類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蕨類植物?

(2)觀察所給蕨類植物的外形、顏色,並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蕨類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三、總結;

提出問題:

蕨類植物的哪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哪些特點説明它沒有種子植物進化的高等?

組織學生回答並及時進行糾正。

教師補充講解:所出示的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不是靠種子來繁殖的,而是在一定的生長時期產生另一種生殖細胞-孢子來完成繁殖後代的。我們把這類植物統稱為孢子植物。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孢子植物中的三大類羣: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2

教材分析

前面一章已經介紹了細胞的基本結構,本章將圍繞細胞是構成生物體功能的基本單位,講述細胞的生活。細胞作為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具有與生物體相似的特徵,這是生物體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從當代生命科學的發展來看,從細胞水平認識生物活動規律,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應該對細胞的生活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研究細胞的生活還與人類以及動植物的健康密切相關,對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與第一章相比,本章的內容也比較抽象,與學生的距離較遠,教學難度也比較大。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見市裏進行知識的遷移,教學方法儘量多樣化,避免單純講授。對本章的要求達到教材介紹的程度即可,不要擴展、加深,在以後的相關的單元和章節中還會陸續介紹有關細胞的知識。

教學目標

1、説出細胞含有的物質,以及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描述細胞核在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2、嘗試通過類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闡明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3、認同細胞的生命活動具有物質基礎,認同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物體內特定的物質。

教學重點:

1、説出細胞含有的物質,以及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描述細胞核在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2、嘗試通過類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闡明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教學難點:

1、説出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描述細胞核在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2、認同細胞的生命活動具有物質基礎,認同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物體內特定的物質。

教學過程:

前面學過,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下面我們就從細胞的層次來進一步理解生物,理解生命現象。

細胞作為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具有與生物體相似的特徵。我們的身體是由數不清的細胞構成的。在你不知不覺中,有些細胞在長大,有些細胞在變老,有些細胞在死去。細胞生活的每時每刻,都進行着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細胞是怎樣生活的。

世界是物質的,作為生物體基本單位的細胞也是由各種物質構成的,有哪些物質呢?

談論話題:

1、吃蘋果、西瓜時的口感;

2、推測這些水果中會含哪些物質:水、糖類

3、醫院裏用的生理鹽水濃度為0.9﹪,這是為什麼?無機鹽

4、人的頭髮、指甲、蜘蛛網、鳥類羽毛是由什麼構成的?蛋白質

雞蛋、牛奶裏含有大量蛋白質。

5、肥胖的人體內含有的什麼物質多?脂肪

炒菜要用植物油。這都屬於脂類。

這些都是組成細胞的物質,我們可以把它們進行分類:無機物和有機物。

師:有機的原意是有生命,無機就是無生命。早先,人們已知的有機物都從動植物等有機體中取得,所以把這類化合物叫做有機化合物。到19世紀20年代,科學家先後用無機物人工合成許多有機物,從而打破有機物只能從有機體中取得的觀念。但是,由於歷史和習慣的原因,人們仍然沿用有機物這個名稱。

師: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

有機物:一般分子較大,含有碳元素,能燃燒

無機物:分子小,一般不含碳元素,不能燃燒

可見,細胞中含有多種物質。不同細胞中各種物質的含量會有所不同,但所有細胞的組成物質的種類卻大致相同。

構成這些物質的基本原料,是地球上常見的化學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等,這些本來無生命的物質在細胞中組合、轉化、相互作用,就能夠表現出神奇的生命現象。這説明,生命和非生命世界是統一的。

討論: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那麼細胞需要營養物質細胞嗎?

2.細胞產生的廢物會一直停留在細胞內嗎?

3、為什麼地瓜經過晾曬變成了地瓜幹,吃地瓜幹為什麼會感到有甜味?

水分子通過細胞膜散失到空氣中;糖類物質沒有通過細胞膜到細胞外去;

學生討論得出:細胞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

解釋現象:糖醋蒜醃製的原理是什麼?

共同看課本68頁圖,説出其中點和箭頭分別表示什麼?

不同的點表示不同的物質,箭頭表示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向。

多媒體展示,人和其他物體的各種活動都需要能量。

總結:能量的形式:光能、化學能、熱能等

思考:細胞要想維持正常活動需要能量嗎?細胞內的能量如何轉換?

師:能量有不同的形式。食物(有機物)中的能量屬於化學能。陽光中的能量屬於光能。物質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屬於熱能。

蠟燭燃燒時,其中的化學能變成了光能和熱能。

説明能量可以由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那麼細胞能不能進行能量的轉變?

葉綠體和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植物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它能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它所製造的有機物中。

葉綠體: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光能→有機物中的化學能

有機物中的能量,必須釋放出來才能被細胞利用,那麼有機物中能量如何釋放?

無論是植物細胞還是動物細胞,都含有線粒體,線粒體就相當於汽車的發動機,被稱為是細胞的“動力車間”。線粒體將細胞中的有機物當做燃料,使這些有機物與氧結合,經過複雜的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線粒體: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生物體所需要的能量

做當堂練習題

人類的活動不僅需要物質和能量,還需要信息。公共汽車站的標牌告訴你乘車能到達的地方,天氣預報提醒你出門是否要帶雨傘,電視新聞告訴我們國內國際每天發生的事情,這就是信息。信息的傳遞需要載體,如書刊、報紙、電視、互聯網、電話都是信息的載體。我們的生命始於一個小小的受精卵,由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現在的身體,也同樣是因為受精卵內有指導身體發育的全部信息,這些信息是由父母傳下來的,因而叫做遺傳信息。那麼,遺傳信息的載體存在於細胞的什麼部位呢?

學生分析討論70頁資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得出: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提問: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什麼呢?

教師解釋:細胞核中遺傳信息的載體是DNA(一種有機物)。DNA上有一些叫做基因的片段。基因攜帶着遺傳信息,控制各種生命活動,並保持子代和親代的相似。

總結:細胞核控制生物的遺傳,是遺傳信息庫

板書設計:

一、細胞中有哪些物質

無機物無機鹽

構成細胞糖類

的物質有機物脂類

蛋白質

核酸

二、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三、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光能→有機物中的化學能

線粒體: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生物體所需要的能量

四、細胞核控制生物的遺傳,是遺傳信息庫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態特點以及根系的類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了解根的組成,培養學生對植物結構的觀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使學生建立起植物體與環境條件相適應的觀點。

教材分析

1、根的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種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根的形態主要由根的組成決定。只有分清根的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類的標準,才能更好地瞭解根系的特點。

(2)根系的概念作為教學重點,原因有二。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總和。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氣生根、不定根等。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佈應該是很廣泛的,所佔的體積應超過地上部分的體積(實際往往受地下環境的影響,而沒有達到應有的體積),至少應該是相同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種類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因為:根系的種類可做為植物分類的一個依據,瞭解這一依據,對認清植物的屬性是有幫助的。

2、鬚根系與不定根的關係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從以往的教學經驗看,學生往往容易把鬚根系誤説成"鬚根",或認為鬚根系主要是由"鬚根"組成的。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説明:主要由莖基部節上產生大量不定根組成的根系叫鬚根系。也可比喻為:鬚根系中的根彼此間幾乎沒有粗細之分(與直根系相比),外觀似鬍鬚,故稱之為鬚根系。強調:植物的根主要有三類,即主根(由胚根發育而成的根)、側根(長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長在莖、葉上的根),沒有"鬚根"。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的組成;根系的概念及種類

難點:鬚根系與不定根的關係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知識相對來講都比較抽象,所以可以通過不同根的實物,讓學生直觀的學習根的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長特性,並利用探究實驗的設計,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提問:種子萌發時,哪部分最先發育出來?

2、組織學生回答。

3、組織學生分析根的功能。

4、總結,引入新的課題。

根有固定植物於土中,並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無論什麼形態的根,它們的作用基本相同。根為什麼能吸收水和無機鹽?根的結構是怎樣的?要想弄清這些問題,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態。

二、講授新課:

(一)根的形態:

1、組織學生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根的實物樣本,讓學生認識主根、側根和不定根的特徵。

2、利用實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麥的根,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二類幼苗的根在形態上有什麼不同?

(2)二類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麼種類的根組成的?

3、總結:

(1)主根是由胚根生長髮育而成的根;側根是在主根生長到一定長度時,在主根上生出的許多的分枝根;在莖、葉、老根或胚軸上生出的根為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與側根有明顯的區別。

鬚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組成。

(3)一般雙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為鬚根系。可作為鑑別不同類型植物的依據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

1、實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根系有向地生長的.特性--向地性。根系地下分佈的深度甚至可以超過地上主莖的高度。

2、提出問題:根系的這種特性與什麼因素有關?

3、組織學生分析原因並設計有關探究根的生長與水的關係的實驗。

4、講解:

根除了具有向地性,還有向水性和向肥性。這樣有利於根廣泛的吸收營養物質。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勻,就會引起根系生長不均勻。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時,不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佈均勻,而且一次灌溉要澆透、施肥要深層,這樣有利於根系的生長。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4

新的學期已經來臨,為了保證新學期的工作正常和順利進行,制定新學期的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學資料

本學期要完成七年級上冊的全部資料。包括:

第一單元:認識生物(奇妙的聲明現象、嚴整的生命結構、生物的生活環境)

第二單元: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動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生物的分類)

二、學生狀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1、2、3、4四個班的生物學教學任務。初一的孩子抽象思維潛力還比較弱,加之生物學又是一門新的課程,因此,教學中注意想辦法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同時對學生嚴格要求,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三、教學理念

1、立足生物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思維方法,突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好處”。

2、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多種潛力,突出創新潛力培養。

3、強調科學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客觀講述生物技術對人類生活、生產和社會可能產生的正負兩方面影響。

4、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從生活實際引入科學,再回到現實生活,始終滲透STS精神。

5、落實《綱要》提出的具體課改目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促進每一名學生的發展。

6、遵循教育規律,注重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用心主動的學習態度。

7、發揮學科優勢,以科學的生理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

四、教學工作策略措施

1、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認真研究教材和新課程的相關知識,將新課程理念融會於日常教學活動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同學們能在簡單愉悦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培養潛力和鍛鍊自己。

2、研究每個知識點,根據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層次,嚴格控制深度和廣度,掌握每個重點和難點,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速度和潛力。

3、加強備課的環節和資料設計,既要啟發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實現自主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自覺主動性,又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互動的教學新境界。

4、用心參加學校和各級組織的學習進修機會,從各個方面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在已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同時也能夠增長見識,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能夠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有較大的進步,對學生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響。

5、用心向其他優秀教師請教,既包括知識方面也包含教學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先進的教學經驗,並加以優化利用從本質上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學成績有較大的提高。

6、充分利用我校現有的實驗和現代化教學儀器和教學設施,使同學們體會到科學的不斷髮展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促進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信息和毅力。

7、彙總所學知識,使知識系統化、全面化和規範化,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繫實際的教育,進行生物與生活相關知識的聯繫練習,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潛力。

五、教學進度:略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5

初一年級生物教學計劃育都依賴於生物圈的資源和環境。人類的活動更影響和改變着生物圈。這個單元的學習,既要了解人體的構造和生理,還要關注人和生物圈的關係。

一、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3、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4、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二、具體措施:

1、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已有的教學經驗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學案、導案、寫好教學反思。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

6、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重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7、管好課堂的紀律和秩序,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三、教學進度

本學期總課時為37課時,每週3課時。教學內容及參考課時如下: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人的由來(6課時)

第一節人類的起源和發展(2課時)第二節人的生殖(2課時)

第三節青春期(1課時)第四節計劃生育(1課時)

人體的營養(6課時)

第一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2課時)第二節消化和吸收(2課時)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2課時)

人體的呼吸(5課時)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1課時)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2課時)第三節空氣質量與健康(2課時)

人體內的物質的運輸(7課時)

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2課時)第二節流動的管道—血管(2課時)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2課時)第四節輸血與血型(1課時)

人體內的廢物的排除(2課時)

第一節尿的形成和排除(1課時)第二節人糞尿的處理(1課時)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7課時)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2課時)第二節神經系統的組成(2課時)

第三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2課時)第四節激素調節(1課時)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4課時)

第一節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1課時)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2課時)

第三節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1課時)

總之,在新學期中,我會努力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去引導教育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取得新的成績。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6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需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達能力。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方面,經過七年級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對生物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識、生物實驗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不少同學還對生物學有着濃厚的興趣,為八年級的生物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目標不明確、自制力不強、主動性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是學習習慣懶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時完成作業,好奇心有餘而自覺性不足,學習成績存在兩極分化的趨勢。

因此,從本學期開始,在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加強課堂管理和調控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學習思想引導、學習方法指導,特別是學習過程和效果的監控,不僅要讓端正學生態度、學習得法,還要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及時鞏固、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明顯的進步,學習成績有大面積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從生活實踐出發,廣泛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把握基礎性,體現先進性;內容編排圖文並茂,加強了啟發性,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欄目設置豐富多樣,注重創設問題情景,突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內容編寫具有彈性,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二、教學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七年級上冊)課程的學習,逐步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動物的主要類羣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徵;

2、瞭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3、瞭解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

4、通過活動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

5、瞭解生物的多樣性及其價值;

6、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如: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製作甜酒”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

7、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進行生物學相關信息資料的查詢和收集。

(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1、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2、瞭解生物科學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實踐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熱情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使命感;

3、瞭解科學技術在促進人類進步的同時,往往帶來人們預想不到的負面影響,認識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善用可以為人類造福,濫用則會貽害無窮,確立全面的、辯證的技術觀和價值觀。

三、主要措施

1、重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倡導探究性學習;

3、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

4、改進教法,加強課堂教學。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7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起始。本學期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在識別身邊生物的基礎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現象,認識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動物、植物以及它們與人類的關係,這些知識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説出生物的基本特徵、各類動植物的特徵,瞭解生物的結構與功能想適應,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學生對於生物的生命現象已有不少感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找到學習生物的規律,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原因:

1、學生對生物比較感興趣。

2、學生要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能完成實驗報告冊,課堂練習認真。

3、課堂管理也很關鍵,如果管理不好,再好的方法與技巧也無濟於事。

4、注重通過課堂培優補差,以使部分成績差的學生鼓足學習的勇氣和信心。

5、注意學生的自主管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意識很重要。

6、注重對生物知識的探究、觀察,從感性到理性。

二、本學期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 認識生物

第一章:奇妙的生物現象

第一節 生物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嚴整的生命結構

第一節 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第二節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第三節 細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四節 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環境

第一節 生物圈與棲息地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作用

第二單元 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羣

第二節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第三節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節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五節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動物

第一節 動物的主要類羣

第二節 動物的運動

第三節 動物的行為

第四節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節 病毒

第二節 細菌

第三節 真菌

第四節 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四章:生物的分類

三、新課標對本學期內容的要求:

1、理解科學探究:體驗到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基礎,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用假設。科學探究要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取,同時也需要進行推理和判斷;更需要正確地表達、需要與人交流與合作。

2、理解有關細胞的知識,教師為學生提供機會,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初步學會顯微觀察的方法和技能,激發探究的興趣。

3、指導學生用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到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讓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十分重要。

4、加深學生對生物圈中綠色植物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理解生物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並注意引導學生到周圍環境中去觀察動物的動物和行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

6、理解病毒、細菌、真菌的形態結構特點及與人類的關係;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認識領域:

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基礎知識。

知識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五、情感領域:

1、瞭解我國的生物資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不責任感,提高環保意識;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祕,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2、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衞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六、能力領域:

1、通過科學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2、根據自己所學的衞生保健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3、讓學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4、初步學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七、本學期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向課

堂45分鐘要質量。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形成為志趣。

3、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科學探究,學生探究的一般方法。

4、加強優化課堂教學的研討工作,以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儘可能多地掌握知識。

5、紮實落實好新的教學改革,將新課改落實到每一節課。

6、加強教材研討的力度,使自己能靈活把握新教材,教學時做到“遊刃有餘”。

八、教學進度表:見下頁。

學期教研課題及重大教學

活動安排:

一、教研課題:

1、加大課改力度,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爭取課堂教學改革有較大成效。

2、努力進行校本教研。

二、重大活動安排:

1、加強集體備課的力度,發揮其優勢。

2、積極進行教學研究,探索新的適合學生的特點的教學方法。

3、積極聽評課,進行課堂研究。

4、紮實落實教務處的各項常規。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學生現有學習情況(基礎技能、能力發展等)分析:

通過上期的生物教學,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有較大的改善,具備一定的學習技能,對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其中有一批學習較優秀的學生,需要加強指導和培訓,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績。但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後進面還較大,實驗和學習的習慣較差,應對這些學生多關心、多指導、多督促,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抓緊教學落實,力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三、本期教材內容(學科知識體系、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新的課改要求與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本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從第一章、人的由來” 到 “ 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共七章的教學內容和實驗。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學重點和難點;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生物學內容是社會討論和考試的熱點。通過教學改革落實“雙基”,發展能力,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和觀念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四、教學目標

通過本學期課程的學習,要求達到以下教育教學目標:

(1)瞭解人類與生物圈之間的關係,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2)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祕,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3)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4)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衞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5)初步獲得生物圈中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基本知識。

(6)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生理以及衞生保健的知識,促進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7)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可能產生的影響。

(8)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祕,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五、教學方法及其措施

1、認真分析瞭解學生情況,熟悉鑽研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擬訂教學計劃。

2、採用多種措施,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多實施生活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生物,主動地學習生物。

3、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好實驗課。課前教師要自己先做一次,熟悉實驗操作,課上認真指導學生操作。使學生通過實驗來體驗探究過程,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4、上好探究活動課和課外活動課,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同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5、對學生嚴格要求,課前認真預習,課上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後認真複習總結,有不懂的問題要及時提出馬上解決,爭取把當天學習的知識消化,佈置的作業及時認真完成。

6、每一章測驗一次,隨時關注、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7、期中、期末認真組織學生複習,爭取在考試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取得好成績。

8、在教學過程中,至少做一次教學質量調查,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問題並改正。

六、教學進度及內容安排

第四單元 第一章 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2課時

第二節 人三生殖 2課時

第三節 青春期 1課時

第四節 計劃生育 1課時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

第一節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2課時

第二節 消化與吸收 2課時

第三節 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 1課時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第一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1課時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2課時

第三節 空氣質量與健康2課時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2課時

第三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 2課時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2課時

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 1課時

第五章 體內廢物的排出

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1課時

第二節 人糞尿的處理 1課時

第六章 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2課時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 2課時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形式2課時

第四節 激素調節 1課時

第七章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第一節 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1課時

第二節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2課時

第三節 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 1課時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9

一、教學目標:

1、學生獲得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基礎知識,瞭解並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2、學生初步具有生物學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3、學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在時代性,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剛步入初中,面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應付學習。但也存在能較快適應新學習環境,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勁頭十足的學生。因此學生差異較大而且明顯。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總體情況,在備課時,知識的難易程度要控制好,應適應大部分的學生。實施教學時,靈活、應變,既讓基礎差的學生能掌握基本知識,又要讓學習層次較高的協商有發展提升的空間。同時,注意學生的動手及協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從學生的現有知識及生活經驗出發開展教學,培養學生以生物學的角度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能對之加以解答或尋得答案。

四、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第一週:新生培訓

第二週:致同學們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第三週: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第一節生物圈

第四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第五週國慶放假

第六週:第四節生態系統第五節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第一節練習使用顯微鏡

第七週: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第三節觀察動物細胞第一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第八週:第二節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第三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第九周: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二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三節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第十週:期中考試

第十一週:第四章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第一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第十二週:第二節種子植物

第十三週:第一節種子的萌發第二節植株的生長第三節開花和結果第十四周第一節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第十五週:第二節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第十六週:第三節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第二節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第十七週: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第十八週期末複習

第十九周:期末複習

第二十週:期考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生獲得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基礎知識,瞭解並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2)、學生初步具有生物學操作的基本技能、必須的科學探究和實踐潛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3)、學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好處,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初步構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潛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刪除了部分死記硬背的資料,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在時代性,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學生剛步入初中,應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狀況。所以,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應付學習。但也存在能較快適應新學習環境,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勁頭十足的學生。因此學生差異較大而且明顯。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總體狀況,在備課時,知識的難易程度要控制好,應適應大部分的學生。實施教學時,靈活、應變,既讓基礎差的學生能掌握基本知識,又要讓學習層次較高的協商有發展提升的空間。同時,注意學生的動手及協作探究潛力的培養,從學生的現有知識及生活經驗出發開展教學,培養學生以生物學的角度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能對之加以解答或尋得答案。

四、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共30課時)

第一章:周圍的生物3課時

第二章:探索生命3課時

第三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2課時

第四章:生物體的組成4課時

第五章:綠色植物的一生10課時

第六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課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nvjkp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