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關於小學語文漢語拼音學習的教學反思

關於小學語文漢語拼音學習的教學反思

一、小學階段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和任務

關於小學語文漢語拼音學習的教學反思

根據“課程標準”和國家《漢語拼音方案》(1957年11月1日國務院會議第60次會議通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有關規定,小學階段漢語拼音的教學任務主要有以下這些基本內容:

1、瞭解音節的構成並熟練拼讀。

(1)認讀21個聲母。

(2)認讀35個韻母。

(3)認識並掌握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

(4)根據聲母、韻母和聲調拼讀音節。

(5)認讀整體認讀音節。

(6)認讀零聲母的音節。

2、瞭解拼讀的規則。

(1)聲母j、q、x、y與ü相拼,去掉ü上兩點。

(2)聲母b、p、m、f與w只同o相拼,不與uo相拼。

(3)韻母i、u並列時,聲調標在後面的字母上。

3、瞭解讀音的規則。

(1)輕聲。

(2)變調。

4、認讀字母表,分清字母的大小寫。

5、認識隔音符號並瞭解作用。

二、小學階段漢語拼音教學的幾個注意點。

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看,漢語拼音教學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一個難點,主要表現在難記,以及拼讀和書寫要求高,拼讀音節時要求學生能直呼音節,書寫要在四線三格上寫得正確、工整。為了完成任務,學生要反覆訓練,這種單調、機械的反覆操練必然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漢語拼音書寫要求高必然延長了學習漢語拼音的時間,佔用了學習其它內容的時間。同時,以往過高要求的書寫對剛入學不久,手指小肌肉羣尚不發達的孩子而言是不合理的。另外,有些教師要求學生在寫話時用拼音替代漢字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促進思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學生在遇到不會寫或遺忘的漢字時,用拼音替代省時省力,誰還願意去借助字典查找漢字呢?長此以往,學生對拼音的依賴性增強,藉助工具書自主識字,主動識記漢字的良好學習習慣就不能養成,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等也無法得到促進。因此根據漢語拼音的功能定位、要求和任務,小學階段漢語拼音的.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小學階段對漢語拼音掌握的關鍵是“能正確熟練地拼讀音節;能熟練地運用漢語拼音識字。”

過去學習漢語拼音往往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要求會讀會寫會背會默,掌握拼音術語及相關的專門知識。這些都增加了學習漢語拼音的難度,而在實際使用中又沒有多大作用。基於對小學階段漢語拼音功能定位的認識,小學階段漢語拼音教學的關鍵就是能夠熟練地拼讀音節,運用漢語拼音識字。教師應在不斷識字、閲讀和使用工具書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實際的拼讀音節能力。這充分體現了重運用、重實踐,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指導思想。

2、學習漢語拼音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任務,它有一個從一二年級正確運用到三至五年級熟練運用的過程。

漢語拼音的學習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任務,其學習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滲透——強化——鞏固階段。滲透階段是指學生在初學漢字時教師有意識地滲透漢語拼音的學習。如教師在教學生字時,有意識地選取一些單韻母與聲母相拼的字拼讀給學生聽。這一階段只要學生聽,可以適當跟讀,使學生對拼音有些接觸,有些瞭解,培養情感。強化階段是指學生在閲讀識字的過程中集中學習聲母、韻母,音節的拼讀等,其主要是集中在一年級的第一學期進行。鞏固階段是指學生在藉助漢語拼音識字和閲讀過程中,以及教師有計劃地分階段進行相關知識的梳理和歸納,使之能逐漸比較熟練地拼讀音節,能借助拼音識字使用工具書和學説普通話。這是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從一二年級正確運用到三至五年級熟練運用的過程,它貫穿於整個小學階段。

3、對一二年級階段拼音學習的考查,主要看運用拼音的能力,而非“默寫”。

漢語拼音怎樣考查,涉及要求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也就是學習目標的具體反應。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不默寫,主要看運用拼音的能力,對於教材編寫和具體教學有着積極的引導作用。老師們可以放開手腳,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學生運用漢語拼音的能力上,學生更可以解開束縛,集中力量練習拼讀音節,利用漢語拼音識字、查閲工具書,提高自己的運用水平。

總之,漢語拼音教學應加強音節的拼讀訓練,淡化拼音知識的講解;加強實際的運用;延長拼音教學的時間,變過去“短時集中學習,統一達標”為“集中認識字母,閲讀中練習拼讀,分階段滾動複習,抓重點歸納知識,有彈性逐步達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8xr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