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佈施功德

《金剛經》佈施功德

《金剛經》是禪宗開悟之經,學密、學淨之人稱這部經為破相之經。以下是《金剛經》佈施功德,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施,梵語陀那,或作檀那。

施,分別為有相功德,如世間以善愛之心而行佈施;及無相修養,如出世間以平等之心而行佈施。

施的真義,乃依無所住心之妙,無生滅相之行,得入於法界,有所不為之妙行;也就是針對眾生的貪慾,因而發動慳恪意念,予行者修行檀那波羅蜜,開啟自性清淨的正行大道。

基於「應無所住」是般若之法行,而般若之學是覺悟的基因,欲圓具基因的充實,必須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或無量波羅蜜具足;因此,戒、忍、勤、禪等的行法,以般若為其最高理想,以檀那為眾行之手段。譬如:

戒行,是不犯為施之運作。

忍行,是無為作施之後盾。

勤行,是無厭行施之恆久。

禪行,是不亂為施之心念。

施,於菩薩行法中是舍法。經中所説:

「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中,悉無所住;乃是説明塵相是虛,分別是妄,眾生識心變化,依貪慾而有染着,依染着而起分別,如是變化,如是作用,若不行舍,以檀那波羅蜜度脱之,則眾行障礙重重。所以,施之心念,是有相與無相的樞杻,界定施、受、物三個層面的清淨與否;也就是説,以攝持諸行,知世塵之相,立意念之動,觀有無之功,行究竟清淨之運作;如是相,如是動,如是功,如是運作,才是無所住心,行於佈施,入達般若波羅蜜之境界。

其次是功德效益的衡量。

功德,功是功能,德是善行;具實際效益之功能,行為平等利樂之善德,就是學佛流程的先決條件,成就佛道的絕對基因。

經中説功德,分別資生與法益的衡量;也就是佈施內涵,於眾生利樂的究竟。

資生,以物予的奉獻,行為資養色身的功德;可以説,完全的濟困救貧事業,是愛心,也是善心;屬於世間的落實行為,頗具現實的積極功德。

法益,以智慧的啟示,開展精神層面的效益,使色身的調理之後,孕育法身而入達無上般若性境;法身的成就,屬於出世間的究竟之作,是一種看似消極,實為積極的圓滿功德。

由於世間功德,止於福德的善愛,出世間功德,是大慈悲的菩薩行為;因此,行者行舍佈施,必須着重「舍」的旨趣,也就是:

無能施之心。

無所施之物。

不分別受施之人。

進一步,達到於內無我住,於外無人住,於中無法住;而於行施之時,卻也不離內外中間;如此,才是無「所」住心,行於佈施。亦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説:

「菩薩行施,無所希求;其所獲功德,如十方虛空,不可較量。」

這十方虛空之相,相應經中所舉,以不可思量之相,肯定菩薩無住相佈施,但應如所教住而行佈施;其究竟理諦之所在,無非是告訴行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亦如經中所説: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此處所説「如來」一辭,事實上就是「覺悟」,就是「道」;佛陀以佈施功德,説明事之理,理之法,法之道,相互間的關係,具有連環性與一貫性;同時,更道出了則見如來的「見」字訣,可以説,透示了「般若」之妙,不可説,不可思議。

拓展閲讀:金剛經受持效益

須菩提問:

前面所説的道理,實為甚深義理,後世眾生,根智有限,聞聽之餘,能不能生起真實的信念?

尤其是受持功德與佈施功德,二者相比較,其差距如此之大,究竟如何分辨,如何能使末世眾生實信不疑?

佛陀為此,作了肯定的答覆: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眾所周知,戒為解脱的先決條件;一個修學行者,倘能受持戒法,而又能廣修福德,應該是早具善根,堅定信心,當然也就解得如此真實的法義。亦如經中所説: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由於善根深厚,「聞是章句」即能一念生起,所具內涵,是「生淨信者」;基於大乘教下,以福德而為因緣,以戒法而為修養;如是因緣,如是修養,即可成就無量福慧。

佈施與受持,在經義中是「福德」和「慧德」的功能區分;基於佈施,難免於心取相,即使進展中如法行施,仍難免取着法相;因此,於心取相,於法着相,很容易構成非法住相之嫌,並沒有舍離諸相的染着。

所以説,無相而行佈施,於心着法而入,於心非法而行佈施,染着之心仍住於相,並未達到清淨的`地步。

基於這種道理,佈施與受持的行為,於學佛行者而言,乃是﹁福慧」雙修的完善之作;因為,無量福德的成果,原本來自福慧雙修的耕耘,而耕耘的過程中,經中法義,提示了「無住生心」的第一義論;以無「我、人、眾生、壽者」諸相,平等佈施,實信受持,終究收穫無量福德的豐碩成果。

然而,受持的效益,遠勝於佈施的功德,究竟到達什麼樣的程度?經中説: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

又説: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説,其福勝彼。」

佈施與受持,二者相較,如此差別,究竟什麼原因?經中有肯定的説明: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成佛之道,依於無上正等覺之法,謂是法皆從此經出;其主要原因,不外是「般若」二字。般若的意義是智慧,正等覺的成就在於智慧;受持此經,無異於修學智慧。佈施只限於福德的果報,慧德則是成就無上的正等覺;也就是説,福德完成於佈施,但能獲得福報的享有;而慧德來自般若的修養,可以度脱一切煩惱與所知的障礙,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果。

相較之下,當然差異很大;不過,福慧修養,雖然具足功德,卻只能歸功於「法」的一途;如果究竟功德的效益,則得以「無所住心而行佈施」,才是智慧之作;亦即是行於功德不做功德想,其功德最大!亦如佛陀所説:

「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由此可見,法是成道的工具,猶如度水,藉筏度之;筏,是度水的方法之一,不能因筏能度水,便摒棄了其他的方法,更不因而負之不捨,反成累贅。同時,這也説明了: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此中道理,更可以發現佈施也好,受持也好,不可分別高下,但得般若修養而行為;以圓滿佛法的功能和德益,自必須的有為,覺悟不可取,不可説,不可執着,入達無為勝境,完成究竟清淨;如是才能確領功德效益,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標籤: 金剛經 佈施 功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k/foxuejingwen/jingangjing/4043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