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字 >詩經 >

詩經《鵲巢》賞析

詩經《鵲巢》賞析

鵲巢》是《詩經》裏面《國風》中的一首古詩。這是一首描寫婚禮的詩,主要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下面一起來看下!

詩經《鵲巢》賞析

詩經《鵲巢》賞析1

鵲巢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註釋】

1、兩:輛。御(壓yà):迎迓,迎接。

2、方:佔據。

3、將:送。

4、成:完成婚禮,指舉行禮儀成婚。

【白話翻譯】

喜鵲築好巢,班鳩來居住。女子要出嫁,百車相迎娶。

喜鵲築好巢,班鳩來居住。女子要出嫁,百車相護送。

喜鵲築好巢,班鳩來居住。女子要出嫁,百車成鸞儔。

【講解】

這是一首描寫婚禮的詩。《毛詩序》說:“《鵲巢》,夫人之德也。國君積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鳩乃可以配焉。”以此詩爲國君之婚禮。朱熹《詩集傳》說:“南國諸侯被文王之化,其女子亦被后妃之化,故嫁於諸侯,而其家人美之。”以此詩爲諸侯之婚禮。從詩中描寫的送迎車輛之盛可以知道,應爲貴族的婚禮,而不是一般民間的婚禮。

詩三章都以鳩居鵲巢起興。喜鵲築好巢,鳲鳩住了進去,這是二鳥的天性。《齊詩》曰:“鵲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鳲鳩因成事,天性然也。”那麼,姑娘出嫁,住進夫家,這種男娶女嫁在當時被認爲是人的天性,如鳩居鵲巢一般。方玉潤說:“鵲巢自喻他人成室耳,鳩乃取譬新昏人也;鳩則性慈而多子。《曹》之詩曰:‘鳲鳩在桑,其子七兮。’凡娶婦者,未有不祝其多男,而又冀其肯堂肯構也。當時之人,必有依人大廈以成昏者,故詩人詠之,後竟以爲典要耳。”(《詩經原始》)詩中還點明成婚的季節,鄭箋雲:“鵲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這也是當時婚嫁的季節,陳奐說:“古人嫁娶在霜降後,冰泮前,故詩人以鵲巢設喻”(《詩毛氏傳疏》)。各章二句寫鳲住鵲巢分別用了“居”“方”“盈”三字,有一種數量上的遞進的關係。“方”,是比並而住;“盈”,是住滿爲止。因此詩三章不是簡單的重章疊唱。

一章“百兩御之”,是寫成婚過程的第一環,新郎來迎親。迎親車輛之多,是說明新郎的富有,也襯托出新娘的高貴。二、三章繼續寫成婚過程第二、三環:迎回與禮成。“百兩將之”是寫男方已接親在返回路上,“百兩成之”是迎回家而成婚了。“御”、“將”、“成”三字就概述了成婚的`整個過程。“子之於歸”,點明其女子出嫁的主題。因此,三章是選取了三個典型的場面加以概括,真實地傳達出新婚喜慶的熱鬧。僅使用車輛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這首詩以平淺的語言寫成婚的過程,沒有如《桃夭》裏以桃花來襯托新娘的豔麗,更沒有直接去描寫新娘的容貌。如果說“之子于歸”一句還點出新娘這一主角,讓人在迎親的車隊之中找出新娘來,那麼,另一位主角新郎則完全隱在詩中場景的幕後,他是否來迎親,就留給讀者去想像了。細味詩中所寫,往返的迎親車隊給畫面以較強的時空感,短短三章,卻回味悠長。

詩經《鵲巢》賞析2

原文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註釋

①維:發語詞,沒有實義。鵲:喜鵲。②鳩:布穀鳥。傳說布穀鳥不築巢。③兩:同“輛”。百兩:很多車輛。御(yu):迎接。④方:佔有,佔據。⑤將:護送。⑥盈:滿,充滿。⑦成:完成了結婚的儀式。

譯文

喜鵲築巢在樹上,

布穀飛來就居住。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輛大車來迎她。

喜鵲築巢在樹上,

布穀飛來佔有她。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輛大車護送她。

喜鵲築巢在樹上,

布穀飛來佔滿它。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輛大車迎娶她。

賞析

寫女子出嫁,可以想象那壯觀的場面:滿載財物的衆多車輛,龐大的迎親隊伍前呼後擁,吹拉彈唱,大紅大綠。論規格,顯然上了檔次。論身份地位,顯然不是百姓家中人。

過去的禮儀檔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人們以財物的多少,來表明身份地位的高低貴賤。在這個意義上,財物、規格就變成了一種符號,財物本身的價值如同說明書,用來說明主人的社會地位。

這種相沿成習的儀式儲存到現在,形式雖在,內容卻起了變化:禮儀檔次的高低,成了擁有金錢多少的說明書。經常可見的情形是,金錢不多,場面不小,形式和內容背離。這大概也是“人心不古”的餓表現之一吧。如今的假冒僞劣產品,不時配上可以亂真的“包裝”。“包裝”的走紅,已到了經常使人疑心的地步:越是堂而皇之的包裝,越讓人擔心到底有幾分真實貨色。即使是貨真價實的餓東西,爲了出手,也不得不包裝。於是,在包裝之下,真假好壞全都一鍋煮了。

好在如今相親結婚已不像過去那樣要到洞房之中才能見到新娘的真面目,否則,運用現代化的包裝術,上當受騙的不幸者不知會成什麼倍數地增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ant/wenxuewenti/shijing/pjq29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