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

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

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1

今年的中央1號檔案全面分析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對解決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大課題,應對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大挑戰,作出了全面部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產業安全、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凸顯,成爲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問題。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解決和應對好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課題與挑戰,必須守住農業安全底線。

農業產業安全面臨新挑戰

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農業效益。但近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國內糧棉油糖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對提高農業效益、維護農業產業安全帶來新挑戰。 大宗農產品國內外價差不斷擴大。隨着勞動力、土地、環境保護等成本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成本快速上升。20xx—20xx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籽、甘蔗價格年均漲幅均低於同期成本漲幅,到20xx年我國大宗農產品國內價格已全面高於國際價格。20xx年前5個月,大米、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食糖國內外價差分別爲每噸318元、451元、924元、1484元、7078元、2766元。

關稅的防火牆作用受到削弱。近年來,主要農產品進口稅後價低於國內最低保護價和臨時收儲價,關稅的防火牆作用受到削弱。這導致邊收儲邊進口,政策成本過高。20xx—20xx年度我國臨時收儲玉米6919萬噸,臨儲棉花629萬噸,每噸棉花庫存1年的利息和維護成本在20xx元左右。臨儲菜籽油高達600萬噸,若按當前市場價格銷售,價差損失超過150億元。食糖臨儲庫存累計500萬噸左右,隱虧估計超過200億元。

進口對國內農業產業影響加深。受價差驅動,我國主要農產品進口激增。“大豆之殤”是我國農業產業安全問題的典型表現。我國大豆種植

戶均面積小,難有規模效益,生產成本比美國高30%以上。由於大豆市場高度開放,國內大豆種植比較效益低,導致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食糖進口價格過低,導致國內價格持續下跌,造成糖企全面虧損、蔗農收入下降。國內外價差不斷擴大,是造成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根本原因。

糧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受到威脅。雖然當前我國糧食進口量並不大,但由於進口受國內外價差驅動,國內糧食產業發展受到威脅。20xx年,越南秈米價格低廉,國內企業進口動力強勁,造成南方秈稻庫存積壓、銷售困難。玉米國內供給和庫存充裕,但仍然保持一定數量的淨進口。在國內糧食連年增產、庫容緊張的情況下,進口激增進一步加劇了國內“賣糧難”局面。

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2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檔案的主要內容爲: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等。

今年“一號檔案”五方面被分爲32個小點,首當其衝仍是糧食安全。另外,農產品質量和農業污染治理也獲得重點關注。值得注意的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一號檔案也有大篇幅涉及。而供銷合作社和農墾改革發展更是近年來首次被寫入一號檔案。

農業現代化是此次一號檔案的首要議題。在農村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以發展集約化、規模化農業作爲發展重心的農業企業有望受到更多政府支援和資金青睞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土地改革提供了最核心的制度方面的支援。此前,農業部在年終工作會議上部署20xx年工作時首先提出的就是土地制度改革。會議提出,要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智謀規模經營;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3

20xx年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已正式發佈。這是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連續13年來發出的聚焦“三農”的一號檔案。

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指出,做好“十三五”農業農村工作,必須牢固樹立切實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用發展新理念“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檔案中的系列新部署、新體系、新舉措,對“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能否讓農業、農村和農民同步邁入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要拉長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就必須以新的發展理念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以創新發展激發“三農”活力、以協調發展補齊“三農”短板、以綠色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開放發展拓展“三農”發展空間、以共享發展增進農民福祉。即一是必須以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着力推進農業供給測機構性改革,讓農業成爲充滿陽光的朝陽產業;二是必須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既要厚植髮展優勢,又要着力補齊發展短板;三是必須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既要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又要不斷激發發展動力和釋放發展新功能。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好形勢,真正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亮起來”的新圖景。

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4

重農固本乃安民之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檔案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檔案指出,做好“十三五”農業農村工作,要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用發展新理念“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政策、新舉措,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當前,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面臨各種挑戰。從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再到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都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發展課題。

理念是前進的導航儀,是發展的指揮棒。進入“十三五”,乘勢而上推進農業現代化,拉長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最根本的就是以新發展理念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以創新發展激發“三農”活力,以協調發展補上“三農”短板,以綠色發展轉變發展方式,以開放發展拓展“三農”空間,以共享發展增進農民福祉,就能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的新圖景。

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就要着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業成爲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能再簡單以產量論英雄,而要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上多下功夫。抓住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工作重點,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產業融合和綠色發展,才能提高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提質增效。

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既要厚植髮展優勢,也要着力補齊發展短板。一方面,依託農業功能的豐富性、鄉村文化的獨特性、綠水青山的生態性,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新興產業,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村成爲可以大有作爲的廣闊天地。另一方面,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加快發展農村教育、衛生、社保、文化等事業,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讓廣大農民不斷增強獲得感,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必須深入推進農村改革,不斷激發發展源動力、釋放發展新動能。堅持市場化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並重,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重點領域的改革,力求改有所破、改有所立、改有所成,就能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爲“三農”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迎來“十三五”開局之年,“三農”發展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沿着新發展理念指引的方向,讓我們辛勤耕耘、真抓實幹,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全面小康夢想,齊心協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學習分公司一號文心得體會5

揮別“十二五”,我國農業發展既擁有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糧棉油果菜魚等大宗農產品總量居世界首位等諸多優勢,也面臨着國際市場競爭加劇,自身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現實挑戰。決勝“十三五”,20xx年一號檔案首次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爲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開出藥方,也爲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指明瞭方向。

問題與發展相隨,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比如,玉米階段性供過於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優質飼草供應不足,說明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生產成本過高、資源錯配等突出問題,也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顯現。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找到了制約農業發展的“病根”,牽住了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農產品供給更加契合消費需求,更加有利於資源優勢的發揮,更加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一篇涉及生產力調整和生產關係變革的大文章,需要科學謀篇佈局,切實抓出成效。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抓好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等重點任務。調結構,就是優化農業生產的品種結構,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爲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的產品供給。提品質,就是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培育品牌,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供給的信任度。促融合,就是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閒旅遊融合起來發展。降成本,就是透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等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去庫存,就是把過大的庫存量減下來,積極支援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生產。補短板,既要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又要補農業生態環境之短,不斷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提高糧食產能。“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但糧食安全卻是戰略性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能簡單等同於壓縮糧食生產,更不能搞運動式調整。糧食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順應供求變化,適時適度調整種植結構。一方面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一方面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支援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加大對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利益補償機制,才能使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能的責任落實、舉措落地。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開拓創新,也要狠抓落實。“地誠任,不患無財”,只要我們咬定目標、久久爲功,就一定能在深化改革的沃壤中收穫豐碩果實,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ant/ticaizuowen/xindetihui/z449x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