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1

今日我又拜讀曹文軒的小說集中的《野風車》,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

二疤眼子父子靜靜地坐在這架在微風中飄搖的破風車下面,彷徨中二疤眼子的父親眼裏突然一亮,腦海裏迸出了要花時間把這架老掉牙的風車收拾一下的念頭,他要在天旱時讓這架舊風車大顯身手……經過半個月的精心修理,這架風車終於修好了。一個晴朗的上午,莊重嚴肅的扯蓬儀式開始了,二疤眼把八面蓬扯起來,他父親掄起斧頭果斷的砍斷套風車的繩索,剎那間,風車嗚嗚的轉動了,一股股清澈的河水流進了乾渴的稻田……

透過讀這篇文章,我懂得了無論在工作和學習中遇到多大的難題,都要象二疤眼子父親那樣按規矩辦事,認真仔細,不能一心二用,馬馬虎虎。就拿我們學校的地震演練來說,演練中有的同學嘻嘻哈哈不按演練預案進行,我行我素,上竄下跳一點不把演練當回事,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地:當大的災害來臨時他們會不知所措,亂成一團,最終釀成悲劇。所以我們辦任何事都不能心不在焉。

雖然大家對這個道理很清楚,但是我還是要再次提醒大家,希望同學們銘記在心,凡事千萬要認真、認真再認真,那樣你才能在生活學習中走的更高、更遠。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草房子》中的一篇文章,叫《艾地》。這是曹文軒著的一本書,共199千字,屬於長篇小說。

這本書主要寫了:油麻地人爲了建學,用了秦大奶奶的地,並給秦大奶奶在別處建了房,還劃了一小塊地給秦大奶奶,但秦大奶奶死活不去,只好在油麻地小學中給秦大奶奶劃了一小片地。結果,秦大奶奶感到學校試圖把她擠走。於是,她把雞,鴨,鵝趕到教室,辦公室內,讓它們隨便拉屎,秦大奶奶還摘學校豆莢……使學校不得安寧。

自從秦大奶奶落入水中被救上岸來,就對學校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她把自己所有的雞、鴨、鵝全部賣掉。而且,如果看見別人摘學校的豆莢,就會上前阻止,並告訴他們這是學校的豆莢。結果有一次,爲把學校種的南瓜撈出來而落入水中,再也沒有醒過來。

秦大奶奶剛開始雖然做得並不好,但是她是善良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內在,寬容地對待別人,你就會更好的認識到別人的本性,發現世界上好人很多,是那麼的美好。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3

第一次接觸曹文軒的作品,是兒子學校暑期推薦書目之一的《草房子》。兒子讀的書我閒來無事也喜歡翻看一下。本來在我心中對小孩子讀的書有些不屑的感覺,但這本書真的改變了我的看法。書中的一個個小小人物讓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爲書中的人物們有時哭有時笑,是那種看了之後有種揮之不去的記憶。之後在百度搜尋,居然發現原來根據這本書還拍了電影。我讓兒子看,他不愛看,我看着看着也不是很想看。總之書本上的描述能讓你插上想象的翅膀,電影總不能按你的想象來設計。我還是建議孩子們少看電視、電影,多讀書的。

《草房子》之後我又看了他的《青銅葵花》,看名字很排斥,看了之後才知是兩個少年的名字。這本書比《草房子》還感人。真性的美在這本書展現的淋漓盡致,看得我有些哽咽。

再之後接觸的是他的一套帶有喜感的16冊叢書,總書名《我的兒子皮卡》,這是以主人公皮卡的成長經歷爲主線寫的。每一本都有一名字。第一本叫《尖叫》,第二本叫《仰望天空的貓》……我一晚上看了第一本的。大半,說明此書真正吸引了我。而兒子寫完作業,竟然看了兩本,在我的再三催促下才上牀睡覺。

兒子從小就養成了睡前閱讀的好習慣,而且閱讀速度很快,這一點我自嘆不如。現在他問我好多問題,我回答不出來了。確切地說不是“問”,是“考”,這說明他的閱讀面寬了,知道的東西自然多了。

強烈推薦小學生空閒時可以閱讀曹文軒的相關作品,真得是一種享受,家長有空的時候也可以陪孩子一起讀讀。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4

在我讀過的小說中,唯有曹文軒的作品觸動了我的心。曹文軒的小說大多是純美風格,他的筆觸細膩,筆尖一轉,常常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

《草房子》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桑桑在草房子裏的生活以及身邊形形色色的事和形形色色的人。杜小康是我最欣賞的人。他經歷了許多事情,當他咀嚼着那大蘆蕩給予他的那些美麗又殘酷的生活時,他不再是那個懵懂的青少年,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男子漢。

《根鳥》根鳥是個小男孩,他在一日收到了一封寫在布條上的求救信。原來一個名叫紫煙的女孩在懸崖上採花時不慎掉進峽谷,那個開滿潔白的百合花的山峽和紫煙不時出現在根鳥的夢裏。根鳥決心找到那個峽谷,救出女孩紫煙。在路上,根鳥歷經千辛萬苦,還有幾次差點就放棄了,找到了那個美麗大峽谷。

讀曹文軒的書令我感動,感動後好象領會了什麼。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5

風,吹着我的臉。我已沉浸在《紅瓦》這樣的一本美好的小說中。它感動我們的是道義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感的力量,而這些就在我們身邊。

它以油麻地爲背景,從一箇中學生的視角詩意地描寫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鄉村生活的淳厚風情,描繪了少男少女們在特殊的年齡階段所經歷的人生歷程,表現了成長的艱難與坎坷,悲憫情懷中充盈的是成長的痛。

小說的開篇就將林冰置入新的成長階段的起跑線上:跟着父親,我走到油麻地中學的大門。他看了一眼門裏的一條鋪着煤渣的白楊夾道,將我的身子扳動了一下,以使我的'後背對着他。在我感覺到本來抓在他手裏的鋪蓋已轉移到我的背上時,我聽到了他的聲音——“自己走進去吧。”

那條道很寬,很長。兩行白楊拔地而起,青森森地直指天空,讓人覺得有一條深不見底的隧道,要通向另一個陌生而不可把握的世界。

但下面經歷的事更令人入迷。最後林冰走了,離開了紅瓦房和黑瓦房。

少年時代的成長期,之於人的一生是極其重要的。少年的靈魂是一塊柔軟非常的橡皮泥,生活中的任何指印只要在上頭輕輕一摁,便會留下指紋。這些指紋如同胎記一樣,伴隨着一生,抹是抹不掉的。一個人在這段時期內就已定型了,剩下的只是發展,只是實現。好似煉出爐的鋼,它在本質上已無法改變,能變化的只是它的形狀、用途。

人是在痛的伴隨下成長的,沒有痛,就沒有成長,因此,我們並不會因爲怕痛而拒絕成長。回憶是對生命的過濾,是重新上路的準備,所以《紅瓦》有了這樣的結尾:“黃昏時,我已背起鋪蓋卷,走上了靜寂的白楊夾道。在我的身後,是紅瓦房和黑瓦房,是永遠的紅瓦房和永遠的黑瓦房。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6

小時候讀曹文軒的作品《紅葫蘆》等時總會被其營造的優美的故事情節感動,現在學了發展心理學後再回首讀《曹文軒作品集》,並嘗試用所學的兒童心理知識去解析小主人公的行徑也別有一番風味。

在《紅葫蘆》第三節中,灣,妞妞在小島上假想着過日子,找來樹枝蘆葦,割了一些草蓋了一所房子,建了一個雞欄,用泥做了照,鍋碗盤子,找了一些野菜美美吃了一頓。霍爾認爲遊戲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的生活特徵在兒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齡的兒童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徵。中國心理學家認爲遊戲具有社會性,它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模擬形式,兒童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參與成人的一些活動,可是又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遊戲恰恰可以解決這一矛盾,角色扮演遊戲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傾向,學會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妞妞和灣的過家家遊戲不僅僅是對他們所瞭解的大人的生活的模仿與重複,也是用以增進同伴感情,加深互相瞭解程度的一種兒童的社會交往手段。

在另一情節中,灣在小島每棵樹上刻上班中同學的名字,忘情的和他們玩耍,或是拉一拉這棵白楊樹上的一根枝條,或是用拳頭打一下那棵白楊樹的枝幹有時還煞有介事的叫着。弗洛伊德認爲少年兒童在遊戲時也有潛意識成分,遊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願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灣的父親坐牢,鄰里的冷漠甚至害怕,同班同學的孤立,都給他帶來相當大的心理創傷,在兒童時期,兒童會自然表現出對社會行爲的嚮往,對社會羣體的試探去親近,灣自內心渴望與同伴們玩耍,渴望得到鄰里的關愛,他人的理解與關懷,現實的生活給他很大的落差,也在心理上形成了較大的缺憾,爲了彌補現實中的缺憾,灣只能透過假想與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獲得在幻想中他人的理解與關懷,同伴的喜愛,獲得在童年應有的娛樂的快感,進而遺忘,修補父親坐牢造成的心理創傷。

在《我家姐姐花一朵》中,細米,紅藕每天爭着送梅老師回家,細米紅藕只見也因爲這個原因引發不和引起爭執,紅藕不接受細米的邀請去趕集,細米吃掉媽媽給紅藕的香瓜。低年級兒童對教師懷有的是一種尊敬與依戀之情,他們接觸學校不久,所以集體意識不強,同學之間關心不會表現於外表,在他們眼中,老師纔是學習,同學交往的班集體中心。所以細米紅藕纔會爲了得到老師梅紋的注意,吸引老師目光而爭先表現自己,主動的關懷老師。

在後面的情節中,細米酷愛雕刻,平時總喜歡在課桌,傢俱,地面上刻刻畫畫,引起家人不滿,在爸爸眼中他是一個“朽木不可雕”,在母親眼中他是一個“頑皮的倔孩子”,梅紋的出現改變了一切,細米開始變得乖巧聽話,在雕刻方面也由泄憤開始向專業學習轉變。兒童的學習活動是由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整個動機系統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現形態,諸如興趣愛好理想等,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經形成的學習需要從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或者意向,從而成爲學習活動的動力。細米的雕刻愛好本來是起到愉悅心情的作用,是在家長眼中的一種負面情感需要,梅紋的引導與鼓勵是其產生了學習的動機(獲得讚賞與肯定),進而獲得的積極的學習動力與方向,表現的叛逆性也相對減校

兒童與成人分屬於不同的兩個世界,當我們抱怨小孩性格怪異,性情多變難以捉摸時,是我們從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的視角去揣測另一個世界的心情。

曹文軒的作品的讀後感7

著名作家曹文軒首次來我們學校簽名售書,我有幸購得一本夢寐以求的書《青銅葵花》,並得到他的簽名。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的翻開書,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文中一開始就介紹了本書第一個女主人公美麗動人,舉止優雅的葵花。從文中我知道她是一個城裏女孩,但她爲什麼要取一個鄉下女孩的名字呢? 從後文中我才知道葵花她葵花她爸爸酷愛用青銅雕刻的葵花,所以給她取名爲葵花。而且葵花是一個不幸的女孩。她的媽媽生她難產死亡,爸爸從此與她相依爲命,難捨難分。但人間總會有分別降臨,在那天,葵花的爸爸溺水身亡,她被青銅好心的一家收養了。青銅是個啞巴,是當年的發燒害的。

每當讀這本書時,我的心情也在隨着這本書變化。讀到葵花成了孤兒,我會“嗷嗷”大哭;讀到青銅和葵花手牽手在草地上奔跑時,我會溫馨地笑。最讓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冰項鍊:過大年了,葵花所在的小學正在舉行春節晚會,葵花穿着漂亮的緊身裙來到了學校。學校的牛老師讚歎不已,說在帶一條銀項鍊就更美了。葵花聽後每天心事重重。聰明的青銅哥哥早已發現,他把掛在茅房上的冰錐掰了下來,向媽媽要了一根紅繩,大冷天的用自己的嘴再冰錐上吹了許多洞眼。嘴吹麻了,手動紅了,但他心甘情願。爲了妹妹,就因爲她是妹妹。多好的哥哥呀,他帶妹妹到小河裏嬉戲;他帶妹妹去看茨菰;他他帶妹妹去打野鴨。

透過看這本書我覺得青銅一家人是那麼的純樸、善良,充滿愛心。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像青銅一家人那樣關心別人,那麼這個世界該會多麼美好呀!人不能只顧自己,只注重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人要有奉獻愛心的精神,這比什麼都重要。擁有了愛心,就算日子過得再苦再累,心裏也是充實的、幸福的。曹文軒寫苦難,將苦難寫得深刻,動人,我的淚水順着臉頰往下流;寫美,將美寫到極致,讓我不禁讚歎大麥地、蘆葦蕩,葵花田的美,還有“青銅葵花”那獨有的美;寫愛,寫出了青銅和葵花間深厚的兄妹之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ant/ticaizuowen/duhougan/3q02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