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白 >

《臨路歌》全詩賞析

《臨路歌》全詩賞析

《臨路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題名可能是“臨終歌”之誤。此詩是李白在疾亟之後精力不支情況下的最後作品,當是李白的絕筆,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誌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臨路歌》全詩賞析,歡迎閱覽。

《臨路歌》全詩賞析

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註釋】

路:應爲“終”之誤。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

中天:半空。

摧:摧折。

餘風:遺風。

激:激盪、激勵。

萬世:千秋萬世。

扶桑: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陽作爲君主的象徵,這裏遊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

掛:喻腐朽勢力阻撓。

石: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

注云:當作“左”。左袂,即左袖。

得:知大鵬夭折半空。“仲尼”

句:此處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獵獲一隻麒麟,孔子認爲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

【白話譯文】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所餘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遊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後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爲我之死傷心哭泣。

【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當年。這首詩題中的“路”字,可能有誤。根據詩的內容,聯繫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中說:“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則“臨路歌”的.“路”字當與“終”字因形近而致誤,“臨路歌”即“臨終歌”。

【賞析】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開啟《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於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遊》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啓發,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他要使“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後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並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着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也是以大鵬自比的。大鵬在李白的眼裏是一個帶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像一隻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隻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爲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詩歌的頭兩句是說:大鵬展翅遠舉啊,振動了四面八方;飛到半空啊,翅膀摧折,無力翱翔。兩句詩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鵬飛兮振八裔”,可能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一類事情在裏面。“中天摧兮”則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於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有點像項羽《垓下歌》開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那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實震撼人心。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盪千秋萬世。這實質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遊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邊。“掛石袂”的“石”當是“左”字之誤。嚴忌《哀時命》中有“左袪(袖)掛於扶桑”的話,李白此句在造語上可能受了嚴忌的啓發。不過,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讓衣袖給樹高千丈的扶桑掛住。而大鵬又只應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識中,大鵬和自己有時原是不分的,正因爲如此,纔有這樣的奇句。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前一句說後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後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爲大鵬的夭折而流淚。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後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詩發之於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於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誌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着於理想,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詩說明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拓展:古代名人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詩人。自稱涼武昭王李晨九世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附近),父親客居綿州昌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遂生於此。出生之時,母親長庚人夢,故取名爲白,字太白。幼聰穎,五歲誦六甲,十歲誦詩書並涉獵百家,後於江油大匡山喬松滴翠之坪讀書十載。開元八年(720年),蘇理出任益州刺史,他於路中投刺謁見,其才能使蘇題十分驚異,稱讚他說:“這小子天才英特,稍稍再用功學習一下、便可與司馬相如比肩。”他喜歡縱橫術,好擊劍,輕財好施而有俠義之風。曾與邑人東嚴子隱居陽山數年,郡守舉二人有道科,皆推辭不應。後出三峽,與友人吳指南遊襄漢、泛洞庭。指南病死,拗哭若天淪,猛虎臨前而堅守不動。暫將指南遺體殯於湘水畔,後數年爲之營葬。又東至金陵、揚州,不到一年時間散金三十餘萬。後娶故相許國師孫女,居安陸十年。開元二十三(735年)遊太原,識郭子儀於行伍之中,恰遇郭犯有小過,在主帥面前講情減免了對他的刑責。

與誰郡元參軍攜技遊晉相,浮舟弄水。之後至齊、魯,客居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西等會於祖徐山,縱酒爲樂,號爲“竹溪六逸”。天寶元年(742年),李白遊會稽,與道士吳病居判中。吳病被召,李白亦隨之至長安。往見賀知章,賀讀其詩文,讚歎不已,稱之爲“滴仙人”。又經待盈法師(即玉真公主)舉薦,唐玄宗召見於金鑾殿。論當世事,草答香書,又上(宣唐鴻批一篇。甚得玄宗嘉賞,以七寶杯賜食,御手親爲調羹,並任命他爲供奉翰林,專掌密令,時年四十二歲。李白嗜酒,幾乎日日醉於酒肆之中,故與賀知章等八人有“酒中八仙”之稱。每當唐玄宗召他之時,幾乎都在酒醉之中,故常以水灑面,醉稍解時提筆爲文往往一氣呵成而婉麗精切。如(出師詔)、(宮中行樂詞)、(泛白蓮池序)、(清平調)、(龍池柳色)等,皆爲應詔之作。多次侍宴玄宗帝,曾因酒醉後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深感受辱,故摘(清平調)旬以激怒楊貴妃。

唐玄宗欲封給李白官爵,皆爲楊貴妃所阻,同時又不斷遭到張用的讒毀。故在京三年,自知難容於近悻而請求還山,玄宗帝乃賜金放歸。此後李白便浪跡江湖,遊歷商、洛、樑、宋、齊、魯等地,寓家於東魯,與杜甫、高適、李留交遊,並請北海道士高如貴傳道篆。然後再北遊邯鄲、幽州、太原,南至蘇州、會稽、揚州、金陵,又往來於宣城、秋浦、南陵等地,前後共約十年時間。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起,李白轉徙於宿松、匡廬間。次年,永王李磷起兵,重李白才名而將他闢爲僚佐。不久兵敗,李白繫於得陽獄中。乾元元年(758年),以永王事被爲死罪,汾陽王郭子儀請以官爵爲贖,始詔令長流夜郎。行至途中,遇赦而還,前往投靠當塗令李陽冰。唐代宗即位後以左拾遺的官職徵召他,可惜他已於寶應元年(762年)去世了。卒時賦(臨終歌)一篇,時年六十二歲,葬於當塗青山。李白有女名平陽,生卒年不詳;有子名伯禽,卒於貞元年(786年);有一個孫兒,出遊不知所往;有兩個孫女,皆嫁給普通農夫爲妻。李白臨終時,將詩文草稿託付給李陽冰,李陽冰編爲(草堂集),併爲之作序。序言中說:“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唐代宗時,下詔以李白詩、裴是劍、張旭草書爲“三絕”。楊天惠楊天惠,名集,宇佑甫,又號文伯。

北宋四川郡縣(今三臺縣)人,生卒年月無考。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歷任彭山縣承、鄧州教授。宋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調任彰明縣令,有政聲。宋徽宗時,因上疏言事,被列人“元佑朋黨”,於崇寧三年(1104年)七月免職,閒居鄲縣而終。楊天惠在任彰明縣令期間著有(彰明附子記)一文和(彰明逸事)一書。(彰明通事)一書惜已失傳,僅能在其他古籍上見到轉引該書的文字,這些被轉載而儲存下來的材料。載,有關李白青。年時期在彰明的一。傳聞。事,。來爲。究純的學者。重視。(彰明附子記)記述了附子的產地、產銷規模、栽培技術和加工方法,總結了附子的生產經驗,是一篇難得的古代農業科技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ant/tangdaishiren/libai/ypqylq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