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端午節作文 >

端午包糉子作文(11篇)

端午包糉子作文(11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包糉子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包糉子作文(11篇)

端午包糉子作文1

端午節到了,我學着外婆來包糉子啦!

材料有糉葉,還有包糉子的馬蓮草、大米、糯米。糉葉還分爲很多種:有蘆葦葉、箬葉、芭蕉葉原來糉葉還有那麼多學問呢。

做包糉子的準備工作更是有許多學問呢!第一步泡米,加水,記得是熱水,之後拿出油、加上少許醬油,少許油,這樣就能做出我喜歡吃的鹹味肉糉;第二步,做餡料,先把肉的皮切掉,再切成丁狀,把醬油、鹽、糖、五香粉放到肉上,再給它“馬殺雞”;第三步包糉子,這是技術活,我太緊張啦!外婆早已在桌面上擺開了糯米、大米、五花肉,外婆說:“如果你想吃彩色的糉子,就用八寶米摻和大米。”外婆示範了一次後,我就開始自己包了。我拿出糉葉,找到毛面,再拿多一片糉葉放上去,還要剪掉老梗,用食指把糉葉微微弄上去,然後放一勺泡好的米,之後放肉進去,接着續米,然後把短的那邊糉葉稍微壓一下,左右邊向裏面折一下,再把最長的角拉下來,準備繩,就把糉子五花大綁,這樣就包好了一個肉糉啦!

看到我包的糉子,外婆直誇我包得好,我好不得意!

開始煮糉子,把糉子小心翼翼地放下鍋,燜一個小時

時間慢慢地過去了,我迫不及待地掀開鍋蓋了!糉子的鹹香味撲鼻而來。我當然要試試味道啦!,我把似長蛇般的繩子解掉,剝開糉葉,一咬糯米,軟軟的,糯米伴着糉葉的清香,緊接着吃到肉,肉肥而不膩,還充分吸收到了五香粉的精華,“哧”的一聲,大白肥肉直接滑下肚子裏了,回味無窮,真好吃啊!

端午包糉子樂趣無窮!

端午包糉子作文2

農曆五月初五,有趣的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門插艾草、桌上擺上“五紅菜”和糉子,小朋友胸前掛着“鴨蛋格子”,跑來跑去——顯得喜氣洋洋。

天剛亮,我就把媽媽拉起來,一個勁地叫媽媽帶我去買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好讓奶奶教我包糉子,不一會兒,我們就買到了一些碧綠的蘆葦葉子和糯米。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早已把大匾和繩子等物品準備好了,奶奶把蘆葦葉子和糯米洗乾淨,就等着教我包糉子了。

包糉子的過程真有趣。奶奶先把蘆葦葉子捲成蛋筒的形狀,然後用手抓一些糯米,放進去,把蘆葦包成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最後封好口就可以了。我也學着做了一個,我做的還行,就是結打得不太好,就這樣一個一個地做,一直做到把匾全裝得滿滿的。

下面是最後一道工序——煮糉子。姐姐把水倒入鍋裏,把棕子放進去,就像下水餃一樣。等了一小會兒,糉子就好了,浮起來的糉子,像一隻只綠色的“小船”在鍋裏“航行”。我看着“小船”口水都流下來了。奶奶把“小船”撈起放到盤子,放上點糖,一盤糉子就做好了,再把做好的“五紅菜”放上桌,那香味能讓你垂涎欲滴,再吃上一隻,啊!真是回味無窮。

端午節真有趣!

端午包糉子作文3

5月27日星期六下午,我們班級組織了包糉子活動。同學們各各都很期待活動的開始。

中午我吃完中飯就打了五個電話給爸爸和奶奶叫他們早一點過來。同學們的家長都已經來了,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包糉子了。

各位家長都到齊後,終於可以包糉子了。奶奶們教了我們一遍包糉子的方法,同學們很開心地開始包糉子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開始包糉子,首先我把兩片糉葉疊在一起,找出它中間的位置,折成一個沙漏的形狀,然後把米裝滿抖幾下,爲了讓糉子包的更結實,再把後面的糉葉包到前面來,拍了幾下糉子底部,緊接着我拿來繩子把糉子五花大綁的一圈一圈地紮起來。這樣我的糉子就完成啦。我學會了包糉子,我開心地手舞足蹈地拎着糉子開心地跑來跑去,後來我又看看同學們包的糉子,有的包的長長的,有的包的大大的,有的包的方方小小的……各式各樣的。同學們玩得可開心了。

接下來撞鴨蛋遊戲要開始了,同學們爭先恐後地開始撞鴨蛋了,教室裏發出“砰砰砰”的聲音,一個個蛋都撞破了,同學們碰得可開心了,大家都玩的哈哈大笑。

享受美食的時間到了,同學們分到了一盆盆的食品,每個同學都饞得直流口水,各各同學狼吞慮咽地開吃了。我把分到的豆腐乾串吃完了,覺得還不夠又跑過去,到鍋裏又拿了幾串,吃得津津有味。這次的活動又有玩的又有吃的,太開心了。真是一次難忘的活動!

端午包糉子作文4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一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的,是不是有型的。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包糉子作文5

我吃過不少糉子,也常看大人們包糉子,可就是沒有親手包過一次。今天我終於可以大展伸手、如願以償了。

外婆從冰箱裏拿出幾匝糉葉、蘆葦葉、糯米、一盆用醬油浸着的鮮肉和一盆梅乾菜,餡料一切都擺好了。

我先把蘆葦一折,做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小圓錐裏放一點糯米,再挑一點鮮肉,接着再蓋上一些糯米。我小心翼翼地用蘆葦葉按在糯米上,三角糉的形狀出現了。我把蘆葦葉沿着三角糉的輪廓繞呀繞,可是蘆葦葉卻不聽我使喚:葉子碎了,米也倒了出來。外婆過來幫我的忙,她一繞一紮就把我的第一個迷你糉紮好了,樣子看上去真是“醜陋”呀,我想第二個包得好看些。我第二個準備包一個似大人包的那樣的大糉子,可是兩三張棕葉疊在一起後,棕葉會動來動去,米會漏出來,我只能改包一張棕葉的小糉子,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第二次包果然不再那麼“醜陋”了。我把長長的棕葉繞在糉子外,棕葉不但沒碎掉,輪廓還挺好看的,連線都是我獨自紮成的,似是那個不大美觀的糉子的“後代”做了“整容手術”,外婆見了我的第二個糉子都讚不絕口,我心裏樂開了花。

包完糉子後,外婆把糉子燒了進去,不一會兒,就盛了出來。我挑出了我包的糉子,解開線,嘗上一口。啊,糉子格外鮮美。

今天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春節”。

端午包糉子作文6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了,全家人都開始忙碌起來了,特別是平常工作繁忙的爸爸媽媽,居然和我們一起包糉子,我還是有一點兒緊張和興奮,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呀!

看着已泡好的糯米,整整齊齊的糉葉,讓我渾身都充滿了幹勁。

只見媽媽手握着淡淡清香的糉葉,往裏一裹,一個糉子的形狀就出來了。媽媽又旋轉180度,對着自己,我覺得媽媽包得也太醜了,還沒我的好看。接着媽媽拿起湯米勺,緊捏着“小碗”,現在這個小碗裏裝得滿滿的。然後媽媽又換了右手,握住兩隻小兔耳朵的交叉點,左手協助右手,拖住小碗,把兩隻兔耳朵壓下去,又把另外一隻兔耳朵按住,再輕輕地拿起準備好的線,五花八門地纏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就做好了。

慢慢地,慢慢地,小碗越纏越多,越包越多,很快,就有了一大桶了。聞着那芳香的糉子,心裏真開心。

吃着香噴噴的糉子,爸爸又給我們講起屈原的故事:屈原爲國捐軀,不忍國家受難,悲憤投江,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往江裏投入了糉子,防止江裏魚蝦咬食屈原的身軀……

這個端午節過得真充實呀!

端午包糉子作文7

我到外公家玩。當我做完作業後,只看到媽媽正在包糉子。我對媽媽請求: “我可以一起報糉子嗎?"媽媽笑笑說:“你先看我怎麼包的,然後你再試試看。”於是我開始仔細地觀察媽媽包糉子。

媽媽首先把四片糉葉疊成寬約5釐米,將一段和中心重疊,就像一個小漏斗,然後裝上肉和米。把剩下的一段與小漏斗重疊起來,在露出的一個小洞裏填上米,把糉子裏塞結實。最後用一根針把糉葉的小一段穿到背面拉緊,這樣一個好吃的糉子就完成了。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包糉子,這樣以後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

名師點評:

小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自己跟媽媽學習包糉子的趣事,文章選材很好,敘述也很生動,展現出了家庭生活的溫馨和美,也讓讀者掌握了糉子的包法。

文章的條理性也很好,起因、經過依次敘述,結尾小作者再用簡潔的語言總結,這樣讀者閱讀起來就可以一目瞭然了。而且全文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作爲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這篇文章寫得很不錯啦!小作者不僅要學會包糉子幫助媽媽,還要學很多的知識,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這是對媽媽最好的回報啦!

端午包糉子作文8

今年的端午節。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糉子!

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糉子呢!你瞧……做糉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糉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我把米放在葉子裏,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於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紮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糉子放下去。過了一會兒,糉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糉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着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着吹着,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糉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着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麼過去了,嘴裏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想着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着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xx四年級:xx

端午包糉子作文9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一天,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我和媽媽也準備在家裏包糉子。

一大早,我們便來到了集市上,挑選糉子葉,經過仔細挑選,我們買的是一種又寬又長的葉子,因爲對於我們新手來說,這種葉子毋庸質疑是最好包的。回到家裏,我們將做糉子的材料一一準備好,有糯米、黃桃、蜜棗、葡萄乾、豆沙,還有洗乾淨的糉子葉。媽媽先給我做了幾個示範,輕鬆幾下就包好了,看起來應該是非常簡單的,我非常有信心。

終於該我大顯身手了,可是葉子好像不聽我的話,怎麼也卷不成漏斗形,急得我滿頭大汗,媽媽看我急得不成樣子,就幫我將葉子捲成漏斗形,我拿着大勺子,將糯米、黃桃、蜜棗、葡萄乾都放到了漏斗形的糉子葉裏,媽媽告訴我,用糉子葉上端的葉子緊緊的蓋住這個“漏斗”,多出來的葉子,要兩邊一折、再一扭,就把這個“漏斗”完全封閉了,咦!有點像糉子了,最後,還要用繩子把這個糉子進行“五花大綁”,防止它“漏餡”!經過我這“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我的糉子做好了,但是“面目全非”,看起來有點像包子!包了幾個以後,我慢慢的熟練了,糉子的樣子也比以前好看多了。

我好佩服我自己啊!雖然我做的“包子”形狀不好看,但是因爲是我自己做的,所以,我感覺美味可口!

端午包糉子作文10

“喂,寶貝起牀了!”隨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糉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人們非常傷心,所以把糉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屍體。想到這裏,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糉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

人們是怎樣包糉子的呢?我開啟了電腦,上網蒐集了資料。

人們是把竹葉切成兩半,把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裏,然後用綵帶纏上,放入鍋裏蒸。一個個糉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於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把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把糉子餡兒填到了裏面,然後摺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糉子,我拿五彩線把糉子捆結實。

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後,我把糉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開啟鍋一看,糉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把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着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

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纔只顧着包糉子了,把餐桌上的兩個糉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着我品嚐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裏,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裏盪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糉子,還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包糉子作文11

今年的6月6日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古代大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包糉子緬懷他。

非常多同學都喜歡吃糉子,糉子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有肉的,有點心類的,有香米的……可大家有沒有自己動手包包試試呢?包糉子可真不容易,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其實,“糉子好吃,卻更難包”。聽姥姥說,包糉子的過程麻煩之極,首先要把糉子葉刷好,把米淘好,然後才能開始包,包完還需要煮上兩個多小時呢。

星期天,我終於有機會親看去實踐一番了,舅媽領着我一起來包糉子。我首先挑了一大一小兩張糉葉疊在一起,用手捏住葉子的兩端,小心翼翼地捲成一個漏斗形,放入米和棗,最後扎繩子,由於不小心,包好的米突然全撒了出來。真是好事多磨啊,眼看馬到成功,只因爲一疏忽……哎,包糉子也大有學問哪。

再包糉子,我可就積累了不少經驗了,要重點做好扎繩子這個環節。選葉子、疊成漏斗形、放米都非常順利,到扎繩時我更加小心,舅媽也在旁邊提醒我:“你動作不熟練,一定要小心啊!”我點點頭,隨手拿起一根繩子,在糉子外面纏了又纏,直到扎得十分牢固了,才放心地打了個結,得意洋洋地遞給了舅媽,舅媽直誇我進步大。

煮糉子也是慢工活,足足煮了兩個小時,那糉子的濃香直沁人心脾,有一股茶香的味道,雞蛋裏也滲入了糉子的味道,芳香撲鼻。

標籤: 糉子 端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ant/jierizuowen/duanwuzuowen/32x7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