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1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於在誦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

一、揭題激趣,感受古詩美。

新課一開始,教師可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說說圖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爲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可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說:“江南是個好地方,這裏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大家想去嗎?”小朋友們都喜歡去,有的孩子會問:“怎麼去?”教師順勢引導:“古人把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我們學好這首詩,不就是去採蓮了嗎?”這一環節透過圖片展示的實在情境和教師繪聲繪色描述的語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們帶入了課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

二、自主閱讀,培養學生的個性化

閱讀教學既是認識過程,也是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我堅持了“以人的發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個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我透過創設情境,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個人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學生透過讀讀、想想、演演的學習方式理解、再現、創造詩歌的意境,並進入角色體驗“小魚”的快樂,以演促讀,以演促思。

我還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給他們創造無拘無束的探究的天地,學生在課內研討、交流自己的閱讀體驗和自己的閱讀方法中,盡情地品讀和表演,在活動中充分地主動地動口、動手、動腦、動情,自然而然地獲得思想的陶冶、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習慣的.養成、個性的豐富,再相機點撥歸納又使學生豁然開朗,認識得以昇華。

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2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根據課文特點,在本課教學時我十分注重透過課文滲透美育。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便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說說圖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爲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我透過富有感情導語:江南是個好地方,瞧荷塘裏碧綠的荷葉像一個個大圓盤,鮮豔的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翠綠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飽漲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微風吹過,荷花隨風擺動,好似仙子在水中舞蹈。這裏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古人把這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繪聲繪色描述的語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們帶入了課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

二、整體感知,再現美。

在學習課文時候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看圖,說說古詩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圖上找到?讓學生結合詩句進行看圖。交流討論問題時引導學生聯繫前兩行詩句,觀察小姑娘是怎樣採蓮的。周圍的荷葉、荷花長得怎麼樣。再聯繫詩的後五行,進一步觀察蓮葉間的小魚是怎樣遊動的。在觀察的基礎上,把看到的畫面和詩句的內容連起來說一說,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這樣訓練,學生的腦中會再現出美麗的採蓮畫面,也就體會出了詩句中蘊含的美。

三、推敲詞句,體會美。

經過上兩個環節的訓練,學生獲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體的。要讓學生細細體會詩句的美,還得透過細讀課文,品詞析句來完成。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教師讓學生讀課文後自己提問,學生就問:什麼叫何田田?我立刻引導(邊說邊畫):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說些什麼?學生會說,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學生交流後,我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說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同學站起來,配上動作讀。透過師生齊讀,同桌互讀,互評等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純的語音,各異的動作,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教學第二句時,抓住一個戲來細細推敲。我首先進行這樣的過渡引導:蓮葉長得這麼綠,這麼好,蓮花開了,結了蓮子兒。採蓮的人們划着小船,高高興興地採收蓮蓬。河裏的小魚呀,也樂開了。你看到小魚了嗎?待學生看老師貼圖後,讓他們用一兩句話,把湖裏的小魚的姿態說一說,他們會說:小魚真可愛!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真可愛!小魚正在水裏你追我,我追你,它們在做遊戲呢!教師根據回答板書戲字,請學生說出它的意思。然後提問:蓮葉東,蓮葉西,蓮葉南,蓮葉北是什麼意思?充分討論後,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學生邊表演邊入情入境地誦讀,那洋溢喜悅的小臉,活潑可愛的動作,一下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魚兒嬉戲的動態美、人們採蓮時愉快的心情在這一品一議、一演一讀中得到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3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是一首古詩,選自《漢樂府》,寫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的前兩行介紹了江南水鄉是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則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整首詩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寥寥幾句爲我們勾畫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圖。這裏詩美、圖美、境美。

“美”在這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教學中,我將“美讀”訓練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如果說初讀感知使學生對整首詩的意境留下了淺層的記憶。那麼推敲品讀卻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江南,領略了一幅生動活潑的美景圖。當學生對“何田田”不知所云時,我適時的出示了“蓮葉圖”: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麼?“我看到了蓮葉。”“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蓮葉。”“我看到了滿池的蓮葉。”把它的顏色也說出來。“蓮葉是綠綠的。”“蓮葉是碧綠碧綠的。”“蓮葉是又綠又亮的。”“是呀,小朋友說了這麼多,可詩中只用了兩個字,你能找出來嗎?”學生一下就找到了是“田田”。正因爲看到這麼多又綠又亮的蓮葉,詩人不由得發出感嘆“蓮葉何田田!”你能看着圖來讀這一行嗎?緊接着我又出示文中的插圖:你們看,美麗的姑娘在滿池的蓮葉間——採蓮,這是多——美的畫呀!此時詩的前兩行已變成了一幅美麗的畫留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讀好詩句也已不成問題了。後面的五行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讀,一邊聽一邊想:這幾行在寫什麼呢?當學生睜開眼睛時,個個搶着回答——是小魚。我又鼓勵學生:你們也來讀讀這幾行,再看看圖,想想你是怎麼理解的?也許是因爲詩句的朗朗上口,也許是插圖色彩鮮豔太吸引孩子的眼球了,總之每一個孩子都在認真地讀着,想着。有個孩子說“這幾行是寫小魚在游來游去。”我趕緊肯定他:說得真好,那爲什麼詩中用的是“戲”而不是“遊”呢?“因爲小魚游來游去就好像在做遊戲,很開心的。所以用戲。”“因爲小魚在水裏是自由自在地遊着,所以用戲。”說得多好!我相信此時學生眼中的江南已成了一幅靈動的、活潑的,有生命力的畫了。讀好詩句也成了他們自己真切感情地流露,此時的美不光在江南,更深深地留在了學生的心中。

我們的語文課堂,如果僅僅讓學生感受到美,體驗到美也許還不夠。我們還應該盡力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積累和發展語言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想,用口讀,多感官的參與學習,才能使美的語言內化爲美的想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ant/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wk97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