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數學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數學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數學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數學教學反思1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上冊中,教材專門安排了一個單元讓學生直觀認識四邊形,其中也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學生已經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平行四邊形透過活動知道了平行四邊形兩組對變相等這一特徵。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現。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從而抽象概括出它們各自的定義,分析四邊形內在的關係。

用發展的眼光來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遠比讓學生直接但卻被動地獲取現成知識結論要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鍊。“紙上得來終覺淺。”以聽、記憶背誦接受而來的知識,理解較膚淺也易遺忘。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理解深刻、印象久遠。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鍊而成。

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研究,我本着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主題圖,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學生在彙報和補充的過程中,逐步把知識點完善起來,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考慮到梯形的特徵比較簡單,而且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較重複累贅,就在判斷中使學生產生矛盾,透過爭論中得出梯形的特徵和定義。

該課的難點是用韋恩圖表示出不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在課堂上,我沒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圖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藉助不同四邊形的定義揭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後逐步完善這張圖。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數學教學反思2

今天執教《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時,我還是採用了先前我一直採用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先預習,然後再彙報預習的情況。大部分學生能基本上理解本次學習的知識。在讓學生畫的過程中,學生自認爲學得好,我自己本以爲在畫垂線的基礎上,學生是很容易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的方法的,可事實並非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是會出現各種錯誤:

(1)學生畫高時,隨意性較強。

學生在給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時,畫的高與底並不是完全垂直,許多學生爲圖簡便,用肉眼看覺得垂直了就用直尺隨意一畫;

(2)不能靈活地給指定的底畫高。在上完了給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時,我出了一道變式題:給指定的邊畫高,學生已經習慣給下底畫高,當我變了一個底的方向時,有的學生就不知道找點和對應的邊了。還好許多學生很聰明,想到可以把書轉一下在畫,當然這種方法在現學習階段也是值得借鑑推廣的;

(3)學生會出現把垂足標錯的情況,我想原因就是沒能區分誰是底,經過糾正“畫的是那條邊的垂線段,誰就是底”,學生基本已經糾正過來了。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強調把畫高抽象成“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這樣當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變化方位時,學生不會出現不會畫的情況。

(4)碰到與生活有關的題時還不能與生活聯繫起來。

課本中出現了一道題:工人叔叔想修水管,問怎樣才能用的水管最少?學生剛接觸這題時不知該如何畫。我適時加以引導。如在教學“過直線外一點向直線多畫的垂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時,我改變課本上的問題爲“小雞找水喝”:有一隻小雞,旅行渴了,它想到附近的河流邊去喝水,你們能不能幫小雞設計一條最近的路線呢?這樣學生課堂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反應很快“直着走”,基於已有的生活經驗,這個問題比單純的問學生“怎樣經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與已知直線距離最短的線段”要簡單明瞭的多。

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及時加以延伸“你的直着走實際上是過點向直線畫的一條怎樣的線?”這時“垂線段”的答案昭然如揭。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也學會解決了實際問題,以後在碰到類似的修路等問題就得心應手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ant/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r4ndp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