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书都 >

语文知识 >说课稿 >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范文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整式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范文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式加减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第3课时。

二、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式加减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第3课时,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以及去括号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整式的化简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等后续数学知识做好准备。

课标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及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能用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理解整式加减的意义,熟练运用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小节内容是整式这章的最终落脚点,在理解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的指引下熟练的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不难看出,整式加减的运算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比较薄弱。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合并同类项,而且在小学就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学生在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上还不能熟练运用,所以本节课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去括号法则和合并同类项,同时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类比、观察、比较、归纳,得出整式运算法则,使学生学会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准确进行整式化简。

(二)数学思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总结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态度: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五、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面各项符号都变号。

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六、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学习想法。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习旧知:

1、 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 叙述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承上启下。

出示例题

例1求整式8a-7b与4a-5b的差。

解:(8a-7b)-

(4a-5b)

= 8a-7b-4a+5b

=8a-4a-7b+5b=4a-2b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理解整式加减的意义

探究新知:

问题1: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y元,小红买3本笔记本,2支圆珠笔;小明买4本笔记本,3支圆珠笔,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问题2:做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尺寸如下:(单位:cm):

长宽高小纸盒

a b c 大纸盒

1.5a

2b 2c (1)

做这两种纸盒共用料多少平方厘米

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料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

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设计意图:给出完整准确的运算法则,以便学生准确把握。

例3 计算 设计意图:试着运用运算法则,及时巩固法则。

练习巩固

教材69页练习1

设计意图

:熟练运用法则,巩固知识。

2技能提升

代数式(x2+ax-2y+7)-(b2-2x+9y-1)的值与字母x的取值无关,求a、b的值。

设计意图:运用的基础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小结:

1、 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 整式加减的意义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理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反思的好

习惯。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一下几点不足:

1、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整节课有点虎头蛇尾。

2、课时设计不是很合理,例题太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

3、课件设计的粗糙。

4、对本节可的重点没有做到强调。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enshudu.com/zh-cn/yuwenzhishi/shuokegao/qplyw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