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牧童説課稿

關於牧童説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牧童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牧童説課稿

牧童説課稿1

一、説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以“童真童趣”為主題,本首詩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表現出牧童心靈的自由自在,無牽無掛,自然放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充滿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與追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牧童、蓑衣、鋪”等生字生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默寫古詩。

3、通過看註釋、圈點批註、想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並會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4、通過古詩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與快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為了能順利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是:通讀古詩,再通過看註釋、圈點批註、想畫面等方法,理解詩意。

難點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與快樂,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説學情:五年級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基本能借助註釋、工具書、看圖想畫面等方法讀懂古詩大意,但是,他們對古詩背後藴含詩人的情感還不能深刻體會,此時,教師就應適時點撥引導。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曾經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解決疑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學方法:朗讀感悟法,例如:初讀古詩時,我讓學生充分的把古詩讀幾遍,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古詩,通過個別讀、齊讀、對讀等方法讀出層次美,讀出情感。其次我還運用了圈點批註法、點撥引導法,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去解決問題。

學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可是學生獲得知識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學會圈點批註,運用圈點批註法閲讀文章。可以在圈點中積累詞語,在批註中感知語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這樣課堂就會有了語文味。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就如擁有了學習語文的一把鑰匙。例如:在初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邊讀邊用斜線畫出古詩的節奏,用圓圈畫出不認識的字詞,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次教會學生合作交流,學生在初讀古詩的基礎上,邊讀邊勾畫出重點詞句,並在旁邊處寫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難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以求明確,解決疑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總結規律。這種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敢於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我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我藉助多媒體回憶童年生活的情景,從而引入古代兒童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這樣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多種感官,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會把學生帶入文本。

2、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新課標指出:“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環節我讓學生充分的把古詩讀幾遍,學會圈點勾畫,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組內互相學習,重點理解“蓑衣、鋪”字,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藉助一些圖片幫學生理解詞語,指導學生讀通古詩,讀出節奏。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3、研讀古詩,深入思考

閲讀教學正像葉聖陶先生説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蘇霍姆林斯基還説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通古詩,還要想象畫面讀懂詩意,結合學法指導,重點採用朗讀,圈點批註、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個環節:

(1)、出示自學任務。

(2)、學生自己對照任務自讀自悟,期間自己用圈點批註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

(3)、小組的同學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為引導者,適時抓住學生交流的精彩詞句、語段談體會,談作者用詞的好處。

例如:抓住“鋪”想象畫面,品讀“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然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我還鼓勵全班同學敢於大膽對個別同學的發言做出合理的評價,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品讀中積累語文,在合作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4、拓展延伸,讀懂詩人

(1)、學習古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也就是詩人的思想體現,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本環節我引入詩人的背景資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嚮往,之後我還出示了幾首古代兒童詩,拓展知識,開闊視野,學生通過讀,突出單元主題。

(2)、一節好課的結束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所以我針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佈置讓學生課後蒐集更多的兒童詩去讀一讀(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閲讀量。又達到了課內外知識相連接目的)

四、説板書

好的板書是課堂的濃縮,本節課我主要抓住學生對牧童的評價語言和作者情感表達的概括進行板書,這樣結構清楚,層析分明,力求達到簡潔明瞭,便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五、説反思:

以上就是我預設的一堂課,本節課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詩教學中逐詞逐句的.串講串問,通過想象畫面,抓關鍵詞,品精妙處,進一步想突出語文味,不過課堂是生成的過程,課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跟預設有偏差的問題,但我會努力根據課堂生成的機智去隨時調整、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牧童説課稿2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古詩《牧童》。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今天我將以淺薄而又真誠的見解,談談我對《牧童》這一課的教學構想。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説教學預期和反思"這六個方面來説課。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巖所作,呂巖也就是民間傳説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以及古詩教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詩通俗易懂,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二、説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對詩歌背後藴含的詩人情感還不能深刻地體會到。雖然本節課學生只能經過二十分鐘的預習,而且手中無任何工具書,但因為本詩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淺顯,所以在課上,我淡化了對詩意的講解,直指重難點。從今天的課堂來看,學生抓關鍵詞語的能力還不夠,品詞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説教法和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將作詳細闡述。

四、説教學過程

我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音樂引入,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揚的笛子獨奏《小放牛》,讓學生欣賞。隨後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由以前學過的古詩《所見》引出課題《牧童》,並板書。

這樣的安排,簡潔明快,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一種笛聲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讀寫 "蓑"字,突破讀寫的難點。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懂詩意,還要想象畫面。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

(三)抓重點詞,悟詩中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抓住重點詞語感悟詩中情境。

1、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詩中一個"橫"字、一個"弄"字、一個"卧"字,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在品讀第一二句詩時,我抓住一個"鋪"字,引導學生感受原野的碧綠、茂盛,有一個學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説是超出我預期的課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個"弄"字,引導學生聯繫自己學習樂器的經歷換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輕鬆、自在;品味數詞"六七裏""三四聲",感受原野的遼闊和笛聲的悠長。學生在品味這些關鍵詞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靈捕捉了詩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將古詩讀胖讀厚了。在這個環節中,我還通過對字詞的品析,自然無痕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而通過聲情並茂地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讀可謂是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詩意思比較淺顯,加上配有課文插圖,學生感悟畫面不是難點。我從"卧"字切入,引導學生思考:牧童會怎麼卧?他為什麼不脱蓑衣就"卧"?這樣,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隨意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以上的教學設計,我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通過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2、跳出這首詩,以一帶三,感受"牧童"情懷。

站在一首詩的角度,看中國人的"牧童"情結,顯得比較單薄。怎樣把詩讀透讀厚,我選擇了拓展閲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一共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拓展性閲讀:

第一方面:是學習詩的前兩句"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之後,第一次引入棲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樣感受牧童所在環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這次讀是以主帶次地讀。

第二方面:學習"笛弄晚風三四聲"時,為了理解"笛弄"的內在含義,我補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讓學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樂;在學習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後,再次補充棲蟾的詩句,讓學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的牧童"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的自由灑脱——這是詩間互補地讀。

第三方面:最後完整地呈現棲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課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見》,學生通過誦讀積累同題材的古詩。——這是將詩揉合在了一起,以點帶面地讀。

這些詩句的拓展性閲讀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簡單的疊加式的,而是通過以主帶次,以點帶面的形式實現了詩句、詩意、詩境等方面的比照,從而達到了古詩間的互識、互補與互證的目的。

(四)、探詩中人,品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引入詩人呂巖的資料,先由八仙過海的傳説,激發學生對詩人的興趣,然後由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個人境遇,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嚮往。我本來還預設將中國古詩詞中的牧童情結作一點提示,因為時間關係,這個環節就省略了。

五、説板書設計

牧 童

鋪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閒

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自由自在、悠閒"二詞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最後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詩背後的深意,因為時間關係,只點到為止,未完成既定板書設計。

六、説預期效果和教後反思

課前,我預期的效果是學生能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練背誦;深入理解文本,與關鍵字詞對話,想象其中的畫面,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從今天的課堂表現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詩,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畫面,有部分學生能創造性地表達。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有明顯提升。經過多遍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應該已能脱離文本背誦古詩了,但是因為課前估計不足,對課堂的節奏把握不夠精準,致使檢查背誦這個環節沒有在課堂上展示出來。

標籤: 牧童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nnpy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