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阿基米德説課稿

阿基米德説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阿基米德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基米德説課稿

阿基米德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這一節課是第九章的核心內容,又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點內容。

2、教學目標的確定。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過實驗來研究浮力規律,所以這節課又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各種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確定這節課的目標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會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經歷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3)通過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通過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過程。

難點: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二、説教法

這一節課以啟發性教學、討論法、交流學習法、實驗法,歸納法為主,並使用多媒體等工具輔助教學。為保證學生的實驗能夠合理、有序地進行,引導學生通過下列問題來明確實驗步驟:

①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②浮力大小怎樣測量?

③怎樣收集的水恰為排開的水?如何測排開的水的重力?

④怎樣安排實驗順序最為合理,為什麼?

三、説學法

作為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實驗基本技能,例如:怎樣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大小。同時,他們上一節課已經學習了《認識浮力》,掌握了怎樣測量浮力的大小。在學生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實驗探究並得出實驗結論是可行的,這樣既可以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也能接受和完成任務。

四、説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同時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關係。同時也體現了從生活到物理的理念。

2、探究浮力的大小

(1)猜想

通過實驗並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提出猜想。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這個實驗難度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驟繁瑣,為保證學生的實驗能夠合理、有序地進行,引導學生通過下列問題來明確實驗步驟:

①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②浮力大小怎樣測量?

③怎樣收集的水恰為排開的水?如何測排開的水的`重力?

④怎樣安排實驗順序最為合理,為什麼?

通過討論,要達到的目的有三點,第一,設計、討論實驗的可行性,發展思維水平,培養創新能力。第二、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第三、學習擬定簡單的實驗方案。

(3)分析與論證。

實驗完畢後,各小組對自己得到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教師提問: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有怎樣的關係呢?進而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浸在液體裏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4)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通過實物演示讓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物體浸在液體中的兩種情況”。

全部浸入(浸沒):V排=V物

部分浸入:V排=V浸<V物

3、練習

通過設計習題讓學生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4、課堂小結

讓學生通過思考自己對節課進行小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5、佈置作業

通過佈置作業,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鞏固新學的知識。

五、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主旨,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經歷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通過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節課的亮點有: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這一節課的開始,以學生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然後以學生分組實驗的方式,讓學自己動手去完成“探究浮力的大小”這個實驗,並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進而得出實驗結論。這樣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在物理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更有利於提高物理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縱觀整節課是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探究過程。對於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的這一難點,採用了教師拿實物演示的方法來突破,使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到物體浸在液體中的兩種情況。

三、教學環節齊全、教學思路清晰、環節過渡自然。

四、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在課堂上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使得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二、在授課過程中語言沒有幽默感,語調千篇一律。

三、上課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四、板書設計的不夠合理。

阿基米德説課稿2

一、説教材

這節課是"浮力"這一章的核心內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過實驗來研究浮力規律,所以這節課又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各種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確定這節課的目標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猜想、設計、實驗、分析,體驗探究過程,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猜想——設計——驗證——結論".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選擇的教法

1、將被動觀察改為主動探究,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

2、探究模式採用與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設計——驗證——分析歸納——評估。

三、説學法

在課堂上着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悦。

四、説教學設計

1、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畫面,一塊小石頭浸在水中,如何測浮力?

從而複習彈簧秤法測浮力。接着出現畫面,一塊大石頭浸在水中,怎樣測浮力?由於學生知識有限,激起認知衝突,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出問題,進入課題。

2、猜想

利用課件演示石塊浸入水中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水上升,同時彈簧秤示數減小,提出問題,哪些因素影響浮力?培養學生直覺猜想能力。

3、設計

這個實驗難度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驟繁瑣,學生思維負擔重。所以,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重中之重。根據猜想的內容,主要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幾個問題:

(1)、浮力大小如何測?

(2)、為什麼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樣使收集的水恰為排開的水?從而明確溢水杯的作用。

(3)、沒有溢水杯怎麼辦?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鍛鍊學生用身邊物品做實驗。

(4)、用什麼樣的容器接水?如何測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從而降低實驗難度,減輕思維負擔。

通過討論,要達到的目的有三點,第一,設計、討論實驗的可行性,發展思維水平,培養創新能力。第二、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第三、學習擬定簡單的實驗方案。

4、實驗、評估

助學生進行實驗,收集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使學生學習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質。

5、深化理解

有兩項內容,一是糾正前科學概念,例如:物體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認識,漂在液麪上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嗎?體現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從而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這兩項內容都可以通過實驗解決。

6、總結主要是總結知識、能力、態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顯性化。

本節課的設計主旨,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體驗阿基米德原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重視學習過程、物理方法的學習和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全體學生的發展,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科學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myz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