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品】小學説課稿範文5篇

【精品】小學説課稿範文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説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小學説課稿範文5篇

小學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語文S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語言的魅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説教材:

課文講述的是在繁華的街頭,一位失明老人在乞討,他的身邊立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我什麼也看不見!”但是人們對此都無動於衷。而當詩人在牌子上添加了幾個字,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這富有詩意的句子,讓街頭的行人變了,他們紛紛解囊相助。這篇文章語言精煉,情感豐富,説明了恰當地運用語言文字,會產生非凡的感染力,深深的打動人心。

説教學目標;

針對課文特點,結合本組課文在教學時“要重視對詞語和重點句子的理解,體會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讓學生受到啟發和教育”的訓練重點,我設定了以下目標:

1、能通順、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字打動人心的原因,明白語言運用的恰當會產生非凡的感染力。

3、受到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教育。

其中指導學生體會詩人添上那幾個字產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語言的魅力,體驗情感,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説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學中我注重“以生為本”,通過採用引導法,引導學生尋找文中最有魅力的語言,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其魅力,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並立足於“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以讀代講、讀中領悟、結合情境創設,讓學生合理展開想象,學會在閲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閲讀方法,獲得情感體驗,提高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説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我設計了:

①質疑課題,導入新課

②抓住重點句,確定切入點

③品讀感悟,深入體會

④拓展遷移,練寫警示語四個環節,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品讀感悟課文內容中體會語言的魅力。

具體流程如下:

(一)質疑課題,導入新課

“學貴有疑。”開課之初,我由問題入手,通過提煉有價值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板書課題後,先讓學生讀題解題,聯繫生活談談自己所理解的“魅力”,再以此為線索,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學生可能會提出:語言到底有什麼的“魅力”?“語言的魅力”具體體現在哪兒?……這些疑問會讓他們帶着濃厚的學習興趣步入課文。

(二)抓住重點句,確定切入點

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並交流自己的初讀感知後,教師就趁機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最有魅力的語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並以這個句子為切入點,探究這句富有詩意的語言之所以產生巨大魅力的原因,通過抓住重點問題使課文內容化繁為簡,讓學生迅速進入閲讀與理解文本的情境。

(三)品讀感悟,深入體會

1、尋找語言魅力的體現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索新知,交流感悟。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探討本課中語言魅力的具體表現。

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1——5自然段,找出了盲老人的牌子上原來寫的句子“我什麼也看不見!”詩人添上幾個字之後的句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通過比較句子談體會,得出語言魅力的具體表現是詩人添字前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由當初淡淡一笑、無動於衷轉變為紛紛慷慨解囊。

在這一環節,通過讀、議、交流,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提高其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品味語言,探尋語言魅力的原因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的朗讀體驗,課文第六自然段文字優美,點明瞭語言文字能夠產生非凡魅力的原因。教學這一部分,我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讀書活動,放手讓學生去讀,通過讀中思考、讀中想象、讀中感悟,促使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理解文本,展開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①圖片欣賞,直觀感知春天的美。

②説話練習,加深體驗。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用“春天到了,我看見了__________,聽到了____________,這怎能不讓我陶醉呢?”進行説話練習,描繪自己眼中的春天,進一步體驗春天的美好。

③反覆讀,感悟春天的美。

通過學生自讀、師生互讀、把課文改為小詩的形式配樂美讀等多種方式讀出描寫春天美好的句子,讓學生在不僅在讀中品味春天的美還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美。

④前後對照,體會老人的不幸

通過情感朗讀第六自然段最後一句話:“但這良辰美景,對於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來説,只是一片漆黑。……”請學生想象:失明的老人在這明媚的春光裏又是什麼樣的情景?如果你在街頭看見了這個老人,你會怎麼做?這樣通過鮮明的對比,層層深入的體驗,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真正走進了文本併產生強烈的共鳴:對老人的不幸遭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最後,讓學生換位思考:詩人為什麼能寫出這打動人心的句子?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不僅是能讓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形成對比、激發同情心,而是充滿了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愛,要用愛去關心幫助他人,學生也受到愛的薰陶和感染,此時,感悟語言的非凡魅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遷移,練寫警示語

語文教學要把聽、説、讀、寫落到實處,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最後我安排了讓學生運用有魅力的語言寫警示語的練習,將課堂內外有機地聯繫起來,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滿懷激情,都希望自己能像詩人一樣,用富有魅力的語言去感染周圍的人,寫出了許多精彩警示語,比如:

“足下留情,我也會疼!”——草地上

“請別讓我一直流淚到天明!”——水龍頭邊

“請別在我雪白的衣服上留下你黑黑的鞋印!”——牆壁上

……

在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寫、議、評,由課堂學習語言轉變為在生活中運用語言,切身感受到語言所產生的巨大魅力。

小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水平三、六年級《羽毛球正手發高平球》技術。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一、 教材分析

羽毛球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競技性,小學生參加羽毛球活動,不僅可以使身體得到全面的鍛鍊,還能培養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斷等優良的心理素質。羽毛球正手發高平球,球的運行弧度不太高,球速相對較快,具有一定進攻性的發球,因此學好該技術對羽毛球運動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小學生參加羽毛球活動能鍛鍊判斷能力和思維力,提高反應、觀察能力、對速度、耐力、彈跳、柔韌、協調等身體素質有很好的鍛鍊作用。經過練習可以使練習者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正手發高平球的正確技術動作,知道發球的動作要領和發球規則。

2.技能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70%—80%的學生能夠正手發高平球將球擊出一定的距離和速度,30%—40%的學生能將球擊到後場指定區域。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

四、本課教學重難點

重點:動作連貫、協調,強調手腕的內旋發力

難點:如何運用手腕、腰腹力量發力和重心轉換問題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講解示範法,完整法與分解法

學法:模仿練習法、分組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2分鐘

一是教學常規內容。

二是隊列練習,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身體姿勢和反應速度。

2、準備部分8分鐘

(1)教師帶領學生繞羽毛球場進行“8”字跑

(2)羽毛球操

踏步一字步並步跳上步吸腿4次

(3)專項練習

追逐接發球遊戲,目的是複習上一節的學習內容基本握拍法和正手發高遠球,同時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3、基本部分25分鐘

(1)先進行導入,導入我是這樣進行的,教師示範兩種動作讓學生説出兩種動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區分正手發高遠球和高平球。

(2)講解示範正手發高平球的動作方法,強調動作的要領。

(3)組織練習分為2個環節:

A、無球練習,目的是使學生的動作連貫協調

B、有球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前臂和手腕的內旋發力,以及利用腰腹部力量將球以一定的速度擊出一定的距離。

通過一節課的正手發高平球的學習和練習,回到準備部分的遊戲——追逐接發球,遊戲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高遠球和高平球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次強調動作要領和糾正錯誤動作。

第二部分,課課練部分把學生分成4組,分別進行弓步運球,跳繩,仰卧起坐和蛙跳,採用分組輪換的方式進行,2分鐘輪換一次。採用上述四組動作是因為由上到下鍛鍊到學生的手臂,手腕,腰腹部和腿部力量,目的是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4、結束階段5分鐘

首先帶領學生做一些簡單的形體手位練習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放鬆。其次課堂小結,回收器材,師生道別。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下面進行重要環節的模擬上課。

小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了《春》、《濟南的冬天》等文情並茂的優美詩文,易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閲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教學。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對秋天喜愛和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的預設

依據本單元本課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3、教學重、難點的預設

依據以上兩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説教法

1、教學的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所以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性,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而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詩歌,適於朗讀,所以講析文章時,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繪的自然美。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感悟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我儘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方法

根據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引秋)、問題導引法(品秋)、討論質疑法(品秋)、誦讀法(誦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風景圖片、使用相關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4、説學法

我認為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5、反饋調控措施

根據我所授課班級學生底子薄、認知水平低、自覺性差的現狀,我估計學生可能會在“品秋”“寫秋”環節中出現困難,這時教師可根據當時的情況,就出現困難的環節,以對話的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拉進師生距離,啟發、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秋--誦秋--品秋--寫秋”進行教學的。其中我把教學重點突出在“誦秋”環節;在“品秋”環節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引秋(2分鐘)

教師給學生們展示秋天的風景圖片,請學生説説看了圖片,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由此創設情景導入。(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輕鬆的心情利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進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誦秋(8分鐘)

本環節以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一、 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

二、 教師範讀,學生劃出朗讀節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三、 學生自讀與賽讀,並在學生中互評,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四、 請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節朗讀,也可找出你認為詩中用得好的詞語,做適當的批註,並與同學交流。教師也可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詞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這樣就能使學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精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素養中注意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秋(20分鐘)

在此環節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教師給出的三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①找出每節詩的點睛之句。

②詩中刻畫了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板書。)

③這首詩創造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歸結出詩文的特點並板書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閲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並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並把它描繪出來。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描繪的圖景,瞭解到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若學生理解有不足之處,教師可以自己頭腦中的圖景加以引導。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寫秋(15分鐘)

這個環節着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

1、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也以“秋天”為題寫一首小詩或畫一幅畫。並給大家展示出來。

設計意圖:根據“閲讀最近發展區”的原理,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自然、體驗自然和發現美的習慣。也可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觀念。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2、請同學們一起歌唱秋天(試背)

設計意圖:教師可在學生試背過程中,在此出示與詩文有關的圖片,讓學生邊看圖片邊回憶詩文,進行背誦。這可以使學生智力素質中的記憶力得到鍛鍊,同時也可掌握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在朗讀以及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3、佈置作業:①查找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設計意圖:在積累字詞句篇的同時,鍛鍊了學生篩選、查找資料的能力。

②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比較《秋天》與《秋景》,説説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異同。

設計意圖:這是對學生本課所學知識的驗收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方面的拓展與延伸。

(五)、板書(略)

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我能夠擯棄傳統教學中以教師分析、講授詩歌意境為主的做法,積極嘗試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創設校本實例及校本意境,儘量使課堂充滿活力,把課堂還給孩子,積極努力嘗試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孩子們在學習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討直至最後能獨立品詩、寫詩或作畫,以突出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我認為這也體現了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滲透。讓孩子們通過讀詩來感悟生活,通過聯繫生活,更好的品味詩意,領悟意境,我認為這充分體現出了語文的`人文性,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大語文”的氛圍。

小學説課稿 篇4

教學目標:對所學歌曲及相關電影《音樂之聲》產生興趣,擴大音樂視野。

教學重點、難點:"前半拍休止、後半拍起唱"節奏的掌握。

教材分析:好萊塢的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拍成電影后,其中的著名唱段傳遍了全球。《雪絨花》是一首抒情的男聲吉他彈唱。這首歌的藍本是一首古老的奧地利民歌,通過對"雪花"的讚美,象徵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寧的生活。這首歌在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藉此曲表達對女家庭教師的接納,第二次則是他們全家在家庭沙龍演唱會上,以此曲抒發對祖國的熱愛。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

教學準備:VCD光盤、歌曲掛譜、打擊樂器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唱《多來米》(從B段的第二段開始放VCD)進教室,師生問好。

二、導入:進教室時同學們唱的是什麼歌?你喜歡這首歌嗎?我們完整地演唱一次好嗎?全體起立邊唱邊做動作。你知道這首歌的來歷嗎?(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插曲)《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裏還有一首比《多來米》更受歡迎的歌曲,那就是《雪絨花》(出示歌單)。想聽《音樂之聲》和《雪絨花》的故事嗎?

講故事:《音樂之聲》的故事發生在70多年前的奧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瑪麗亞的年輕修女。她活潑漂亮,會彈吉他,喜歡唱歌。有一天,瑪麗亞來到一個上校家當家庭教師。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間,瑪麗亞教上校家幾個沒有了媽媽的孩子學會了很多歌曲。《多來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還給孩子們排練了合唱。當上校回家時,瑪麗亞和孩子們用甜美的歌聲迎接他。上校很高興,他也邊彈吉他邊演唱了一首歌。同學們猜猜,上校唱的是什麼歌?對!就是這首《雪絨花》。這是一首古老的奧地利民間歌曲,上校借這首讚美雪花的歌曲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幸福、安寧生活的熱愛之情。後來,瑪麗亞成了那幾個孩子的媽媽。在他們全家外出旅遊回家時,不幸的事發生了,德國法西斯侵佔了上校的祖國和家鄉,並要上校去當海軍。上校是個熱愛祖國的軍人,他不肯為敵人工作。他和瑪麗亞決定帶着孩子們逃往國外。就在他們準備逃跑時卻被敵人發現了。上校便假稱是去參加音樂節的演出。敵人不大相信,便派人跟蹤了他們。上校的家庭合唱團在音樂節上表演的第一個節目便是《雪絨花》。當《雪絨花》這首象徵着祖國幸福、安寧生活的歌曲迴盪在劇場時,觀看的聽眾非常激動,因為他們現在的祖國已經失去了往日幸福、安寧的生活。聽眾們懷着對祖國必勝的信心,一齊高唱起來,歌聲使敵人膽戰心驚。《雪絨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現了兩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動人心。

三、學唱歌曲:

1、教師範唱後學生談對歌曲的感受:聽了這個故事,想不想聽老師唱唱這首歌?(師邊彈邊唱)你知道"雪絨花"代表什麼嗎?歌曲通過對"雪花"的讚美,表達了什麼?(表達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寧的生活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2、聽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點和難點。(分析特點,練習難點,並正音。)

3、劃拍跟琴輕聲唱詞。唱不好的地方重點練練。

4、完整地將歌詞唱一遍,師邊彈邊唱。

5、歌曲分析,藝術處理。慢速三拍子節奏的運用對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麼作用?

先學生自己説,然後教師小結:讓我們好像看到了晶瑩的雪花在天空中飛舞。歌曲通過對"雪花"的讚美,表達了人們渴望幸福、安寧的生活。抒發了演唱者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前兩句用輕聲唱,從第三句開始力度應加強一些。

6、把自己當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課堂小結:通過一堂課的學習,這首來自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雪絨花》已經成了我們班每一個同學的好朋友,老師有件很遺憾的事:我至今沒有看過《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不知同學們是否願意利用網上資源幫老師查找有關《音樂之聲》的更多資料,讓我對這部電影有更多的瞭解。

五、下課:在《雪絨花》歌聲中(師放VCD)離開教室。

隨筆:學會演唱本歌曲,體會歌曲表達的對祖國深切的眷戀與熱愛。

小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水從哪裏來》是湘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該單元以“人與自然要和諧地發展,要關注生態環境,注意保護環境 ”為主題展開。

《水從哪裏來》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寫了小熊、小鹿、山羊都想知道水是從哪裏來的,最後,狐狸用事實使它們懂得了這個知識。課文寓科學常識於故事情節中,化抽象為具體,生動有趣,好學易懂。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水循環的自然常識,培養髮現問題、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由於本課文生動有趣,通俗易懂,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如何讓小朋友們瞭解小動物是怎麼得到水循環的自然常識的。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演示法、點撥法。通過課件演示,老師的點撥,使水的水的循環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容易理解。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通過學生互相朗讀、互相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 : 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小朋友們,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那麼你知道水從哪裏來的嗎?我們每天用這麼多水,水會用完嗎?為了解決這幾個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14課《水從哪裏來》。此導語從我們平時的生活説起,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環節2 : 初讀課文,複習字詞

首先,我用課文錄音來激發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然後,引出上節課學習過的字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這樣做可以為學生流利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環節3: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我首先請學生自己讀課文,通過巡視指導,來檢查學生課文朗讀的情況。接下來,出示幻燈,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再讓學生互相讀課文,互相討論問題的答案。再通過集體反饋的方式,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引導。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再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最後,課件演示,老師板書。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4: 拓展延伸。

借課後題“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麼?這個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交流、互動、評價,揭示出小動物們善於發現問題,敢於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這樣做的好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環節5 :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好處:鞏固知識點,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nord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