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編9篇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編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小學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編9篇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1

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學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萬年動盪的現成的大廈,而是教他建築。”我國教育學家葉聖陶也曾指出:“教師教任何功課,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教,講都是為了用不着講,國內外教育家的精闢論述,強調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入門,帶領學生上科學之路,教會學生如何如何學習,讓學生一輩子受用。如何改革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呢?下面就《荷花》這一課談談我的粗淺見解。

《荷花》是省編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課文寫“我”在荷花池邊觀賞荷花並展開想象,讚美了荷花的美麗。再現瞭如詩如畫的大自然美景。全文共五個自然段。作者以觀察的程序為線索敍寫。課文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寫的是作者從看荷花的角度對荷花進行直接記敍描寫。作者由“聞”到“清香”,來到荷花池邊。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開”,有的“含苞預放”。再看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勢各不相同。第二部分:(4-5自然段)作者從想象的角度,對荷花進行比喻性的描寫。進一步描繪了荷花的風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根據三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較發達的特點,要充分發展3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進行美的教育。

我們把課文教學目標確定為:

l.學習本課的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觀察畫面、創設情景、深入感知課文,欣賞荷花的美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展開合理想象的方法教學重點:瞭解荷葉、荷花的美麗教學難點:理解“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這句話教學準備:CAI、貫穿課堂始終的音樂素材

《荷花》這篇課文文字優美、適合朗讀,如何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荷花的美麗,我們大膽嘗試,用若隱若現的優美音樂,讓學生感受美、享受美。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向學生傳授學法,教學生學會學習。整堂課從扶一領一放。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耳聽、眼看、口讀、腦想、用肢體語言表演,“全頻道”運作,“多功能”協調,“立體式”展開。本課教學共劃分為4個環節:

 l.由詩導人,萌發感情

用前面已經學過的詩《小池》中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導入新課,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請同學看大屏幕上展現的一大幅荷花圖,讓學生自由説説感受,再由此引回課文,自然水到渠成,過渡自然。

 2.初讀課文,薰陶感情

初讀課文,除了掃清生率障礙,還要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從全局出發瞭解全貌,把握的脈絡,體現“擎領一頓,白毛皆順”的教學思想

(l)自由讀課文,自學生率新詞運用小組合作讀、個別讀、分男女生讀等方法,掃除生字詞

(2)指明分段讀課文(喜歡哪段讀哪段,充分學生自主)邊讀邊思考:課文哪些段落具體描寫了這一池荷花?引出下文

3.讀議結合、深讀悟情

當前課堂教學的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信息量的傳輸吞吐非常活躍。如果説“講述’提信息的單向傳遞,那麼“談話”也不過是信息的雙向傳輸,而討論卻是信息多項、立體的傳輸。教師在確定教學方法後,組織講座的藝術,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因為通過討論,因讓學生在自主的情況下學讀懂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進而從讀學寫,訓練技能形成學力。

課堂中多處用圖文對照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欣賞學生的各種形態。抓住一個“冒”字,並給冒字換詞,讓學生真真切切的理解。在學習寫荷花的句子的時候,包麗安老師用分別演示了荷花的三種姿態説説課文描寫了哪三種姿態講引讀這三句話。

學習剛開的荷花的句子。讀這句話,感覺如何?通過哪些詞表現的?請你讀一讀,評一評。

最後總結學法:整體感知一抓重點詞──品讀悟情

(2)自由練讀其他兩句,並指導朗讀

教師質疑:那作者又把這一幅荷花看作了什麼?着重討論“如果把眼前的這一幅畫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事可真了不起”,隨後質疑探究:讓同學看圖,提出自己的疑問,邊讀邊領悟,再解疑。以陶醉的語氣讀一讀。

在這裏我們差進了一個想象説話練習,如果你也變成了一朵荷花,你想説些什麼?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既訓練了學生説話,又讓他們感覺置身其中。

最後品讀表演讀全文。

 4.感受美麗、抒發情感

仿照作者寫荷花的方法,用“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作為總起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説一説寫一寫。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觀潮》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編者將這篇課文選編在這裏,一方面是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好一堂課必須瞭解學生。

【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閲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

【説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生字詞,抓重詞句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説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説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

【説教法】

“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説學法】

根據材特和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激趣導入,引人入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學也是如,一堂課的導入十分重要。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用潮水聲作襯托,同時用優美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渲染課堂氣氛,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慾望。

2.觀看畫面,啟發想象,學習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潮來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樣?我的意圖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邊看邊想,設身處地地理解人們期盼潮水早來的焦急心情。

②課堂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對於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我將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問題: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讀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二、讀中感悟,理解課文3、4自然段。

潮來時這部分是課文的重,我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運用情境學,抓住重詞句品味、悟情,學生採用看、讀、思、背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A.首先運用多媒體學生展示潮來時的情景,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時,我巧設疑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裏採用情景學法將視覺手段與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B.如壯觀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我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1.《小學語文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我準備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朗讀課文,比如:自由讀,合作讀,指名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語句等,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感悟,讀中自得。然後出示自學提示

(1)作者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來描寫?我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存在困難的地方,我適當撥,引導學生抓住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如: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如: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2.愛因斯坦説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學中。我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本課中學生也許會提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為什麼會拉長呢?我組織學生議論交流,然後我結合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狀及時撥,這樣,學生的疑問就得到了解決。

3.為了使學生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大潮的雄壯所折服,我將引導學生背誦3、4自然段,讓學生把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內化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

三、迴歸整體,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兩個重段落以後,我讓學生回過頭來,整體瀏覽全文,感受觀潮的整個過程,從而整體把握全文。

四、總結延伸,感情昇華

錢塘江大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處我將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了進一步昇華主題,我向學生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有意識地把這種感情昇華到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一冊的拼音,12課 ɑn en in un ün,學好漢語拼音是學習漢字和普通話的重要保證,兒童學習漢語拼音是一個從語言實踐中來,又回到語言實踐中去的過程。是一個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對象建立起的新的聯繫過程,漢語拼音字母標識的語音,其實是在兒童語音中經常出現,因此教學中只要善於藉助兒童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學的字母接通,匹配,化難為易,這樣大大提高漢語拼音的學習效率。下面我把它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説説教材,第12課有四局部內容,第一局部是五個前鼻韻母ɑn en in un ün和三個整體認讀音節yuɑn、yin、yun,配有圖畫。第二局部是拼音學習。包括兩項內容,(1)聲母與ɑn en in un ün的拼音,鞏固新學的韻母,複習j、q、x跟ü組成音節省寫ü上的規則。(2)看圖讀音節詞語。培養同學認識事物,準確拼音的能力。第三局部是看圖藉助漢語拼音認字讀韻文。第四局部兒歌,配有圖畫,我們根據新課程規範。根據本組拼音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同學實際,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前鼻韻母ɑn en in un ün,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學習聲母與前鼻韻母組成的音節能正確拼讀,讀準三拼音節,複習ü上兩點省寫規則。

2、技能目標:培養同學拼讀音節的能力。

3、情感目標:教育同學學好漢語拼音,激發同學學習漢語拼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前鼻韻母的發音,聲母和前鼻韻母組成音節的拼讀。

三、教學難點:

三 拼音節的拼讀。

四、教法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綜合了談話法、觀察法、遊戲法、先扶後放的方法和優秀教案。讓同學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為了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創新情境,複習引入。

《語文課程規範》中明確指出;漢語拼音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所以一上課老師放一首歌曲引入。同學自由地做動作,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接着讓他們做摘蘋果遊戲,將同學帶入拼音樂園中去,從而激發同學對拼音的興趣。

(二)聯繫語境,教學發音,指導書寫。

出示情境圖,在看圖時注意培養同學的説話能力。首先學習兩個前韻母時,老師示範發音,講解發音的方法,讓同學模仿、交流。小組學習,老師巡視作個別指導。然後放手讓同學學習後面的三個後鼻韻母。讓同學自身去嘗試發音,體會發音的過程,探究發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找新的未知點,從而使同學發生對學習拼音的興趣。在指導書寫時,老師用生動的語言讓同學看清五個前鼻韻母的位置,再讓同學在本子上練習寫幾個,這樣同學記住字母的形,講練結合。

(三)合作探究,拼讀音節。

《語文課程規範》指出:同學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需根據同學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同學的不同學習需求,保護同學的好奇心,求知慾,充沛激發同學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聲母與ɑn en in un ün相拼時,採用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先由老師帶着同學學習第一組拼讀音節,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合作學習其它的三組音節,然後交流反饋。

(四)複習舊知,突破難點。

三拼音節拼讀是難點,老師用填空形式g―( )―ɑn→ɡuɑn、q―( )―ɑn→quɑn讓同學説出介母是誰,然後指導拼準三拼音,在j、q、x與ü的相拼省寫兩點同學已學過,但同學易忘記。教師先複習j、q、x與ü的拼讀規律 。讓同學拼讀,使同學化難為易。最後用遊戲的形式彙報拼讀音節。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使同學始終在興趣盎然中學拼音,在遊戲中學,同學就會學得輕鬆又愉快。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小池》是新課標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鍊。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二、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吟誦古詩,背誦古詩。

2、認識“池、惜”等7個生字。會寫“立”1個生字。

3、抓住詩眼“惜、愛”體會小池之美、畫面之諧、詩人之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説重點:

以朗讀和背誦作為基本訓練形式,讓學生通過反覆吟誦來逐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麗可愛,接受美的薰陶。

四、説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細流”與“泉眼”透過字面意思挖掘詩句背後的意藴,感受到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力。

五、説學法:

對於一首古詩,在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繁宂枯燥的解説,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言語,捎帶情理的空洞説教的教學,讓學生對詩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終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詩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這樣學:

1、強調吟誦傳情法。前面已經講述,詩歌學習缺少吟誦,就等於是魚離開水一樣。詩歌應有的意境就會喪失全無。所以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以正確讀—熟練讀—感情讀為途徑,配以音樂讀,體會情趣讀,從而使學生在吟誦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養趣法。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本詩也不例外,抓住古詩中“惜、愛、立”,品味玩索,深挖細酎,讓學生走進詩境,體驗小池的情與愛,才能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詩味詩情,感受作者對小池的喜愛。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審美的翅膀,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裏發現為實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美的。因此,古詩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還有哪些動物立上頭。不僅可以使學生積澱了語言,更重要能使學生獲得小池不僅景色美,而且和諧美,也可以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4、多媒體整合法。本詩雖是描寫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詩的言語與現代文相比,大相徑庭,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言語積累能力比較低,理解起來更不容易。於是在教學古詩前運用多媒體以圖説話引入,以詩找景,以圖解詩,以景悟情,變靜為動,化難為易,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六、説教學程序

(一)、觀圖説話,激趣導入

1、出示小池圖,思考提問:圖上畫了什麼,怎麼樣?

2、組織學生説説畫面的景色。(從訓練學生根據圖畫説完整話開始,同時引出下面古詩的語言品味學習,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反覆誦讀、品味詩語

師:有一位詩人是這樣描述這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自由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教師示範讀(讀出古詩的韻味)

3、學生繼續讀(指名讀、正音、齊讀)

4、提煉詞語品味(出示詞語)

(1)學生讀

泉眼樹陰小荷蜻蜓

尖尖角細流晴柔

(2)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從剛才那幅圖中找到這些景物嗎?然後找景物,乘機理解“泉眼、細流”等詞。

(3)學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過組詞讓學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軟

師:晴可以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組成柔和、柔軟,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圖中的哪裏?學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對於一年級學生讀圖相比於讀字,更感興趣。從讀圖到讀字,再從讀字到讀圖,這種圖文結合一是合乎學生髮展規律,二是有機的把識字與理解結為一體,既能讓學生識字讀書,又能使學生在圖理解詞的意思,突破了學生閲歷少,對於古詩文理解的難度。)

5、師:這幅畫十分美麗,有泉眼、小荷、樹陰、蜻蜓構成了一副和諧的小池圖。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哪一句。學生以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詩意、詩味、詩情原本就存在於詩的言語中,通過反覆誦讀,自然詩歌的意味情也會明晰起來,當然在學生述説自己為什麼喜歡這首詩時,詩美的表達方式也潛移默化到學生的頭腦之中,這與作者的喜歡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進詩境,體會詩情

1、你們都喜歡這首詩,是因為喜歡這些景、這小池,詩中哪些字是説喜歡的意思?

(1)學生找出惜、愛,教師隨機也提問:誰惜誰,誰愛誰?同時理解簡述詩句。

(2)還有誰喜歡誰,為什麼?同時理解簡述詩句。寫“立”。

2、在這樣美麗的小池裏,小荷剛剛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歡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頭,還有哪些動物立在上頭呢?想象説話。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頭。

3、可見,小池是多麼美麗,而且每種景物都喜歡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誰來有感情的朗讀。朗讀指導,讀出美麗、和諧、喜歡,配樂朗讀。

(藉助圖畫,抓住詩眼“惜、愛”引領學生走進詩所描述的意境,在詩境中表達想象,學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們能體會出什麼是美,什麼和諧、什麼喜歡。學生從詩的字裏行間體會詩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師:這是一首描寫初夏小池的寫景詩,它表達美、表達愛、表達和諧。詩人愛小池嗎?我最愛小池中的什麼?為什麼?

詩人最愛小池的,因為。

隨着學生的回答隨機進行朗讀訓練,讀出詩人的愛池之情,特別要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吟誦。

2、詩人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學生回答)詩人不僅是愛小池的人,還是一位愛自然、愛田園風光的人,具有愛心的人。出示楊萬里的兩首詩,學生誦讀。

(從認識一首詩並進行感情吟誦到吟誦兩首詩,從學習一首詩到認識一個人,楊萬里在一年級學生的心裏再已不是詩人,而是見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學生爭着讀詩的興趣也會因此大增。)

七、説教學建議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運用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能夠達到激勵、導向、調控作用。在這節以詩歌誦讀的古詩教學課堂,我努力以真誠的語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當學生朗誦出現誤差時我給予糾正安慰,當學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時我給予尊重引導,當學生理解感悟呈現連珠妙語我給予表揚放大。這樣及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予以鼓勵、評價,以建構民主、互動、和諧的課堂,讓課堂詩情飛揚!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內容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組中的一篇課文《難忘的潑水節》。這一單元的主題圍繞愛祖國、愛家鄉。這篇課文是一個充滿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那是因為敬愛的周總理和邊疆人民共同歡慶了這個富有情趣的民族節日。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敍述了周總理在美麗的西雙版納黎明城,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情形,表達了周總理和人民羣眾心連心的深厚感情。課文中洋溢着的熱情,就像火紅的鳳凰花,灑滿字裏行間。作者通篇向讀者展現了潑水節熱烈、祥和的氣氛,突出了潑水節的難忘。

二、説學情

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這一課時,學生已經能説一段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另外,學生掌握了不少的識字方法,而且自學識字能力很強。通過課前的預習,多數已經解決識字問題,只個別學生個別字有障礙。這都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

三、説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學生年齡特徵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從3個維度出發,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會主動認12個生字,能認真、正確書寫12個生字,結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難忘”等,感受詞語背後的情感,並積累詞語。

2、學習通過對傣族人民歡迎周總理的場面和周總理潑水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

3、通過對“歡呼、笑容滿面”等詞語的理解和感悟,體會人物心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幸福和快樂。

4、對周總理和人民心連心有一定的認識,對傣族人民的潑水節有初步感受。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並能主動積累詞語。其中,通過對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説設計理念和教法、學法

怎麼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以上的教學目標呢?下面我來談談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創設一個濃郁的情境,讓學生主動融入閲讀情境,感受語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薰陶。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觀察插圖,感受熱烈的氣氛與場景,對傣族潑水節的嚮往與興趣。從而有助於主動進入文本,從而體會到課文字裏行間藴含的情感,釋放自己的情感。

2、以讀為本: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好文章要三讀: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文本是連接讀者和作者的橋樑,只有讓學生朗讀課文,觸摸文本,發揮自己獨特的心理體驗,情感體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3、自主探究: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識字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在朗讀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情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着這樣的設計理念,在教學中我將圍繞“難忘”二字,整體朗讀課文,思考、體會:為什麼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潑水節特別難忘?從四面八方看到了傣族人民都趕來迎接周總理,從歡呼來體會興奮。從第3自然段歡迎的場面描寫中,感悟興奮和歡悦的心情。從結尾的3個自然段4個感歎句,體會人們的激動、幸福和難忘。這樣抓住詞語和重點句子,帶着孩子們在文本中體會和感悟,揣摩內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讀重新詮釋潑水節的“難忘”。

五、説教學過程

本着“以人為本,以讀為本“的理念,下面我來説説教學過程。本課我打算分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初步感知課文,能正確認讀生字新詞,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意思。我重點説説第一課時,我的教學將以找寫人物表情、動作和心情的句子説説體會為突破口,讓學生讀課文感受、體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幸福和快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從插圖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相機引出新課,板書課題:難忘的潑水節

讓學生讀課題,想想:為什麼難忘?

(二)新課教學

1、聽錄音範讀,初步感受課文內容。

2、初讀課文,並畫出生字新詞。(學生自讀)

3、全班拼讀生字。

4、討論交流:你是怎樣記住生字的?

重點指導“鳳凰”的書寫

注意“恩”與“思”的區別

5、再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全班齊讀)

6、並思考:1961年地潑水節是怎麼過的?為什麼這一年的潑水節令人難忘?

7、師結合學生所讀詞句,給予重點提示和指導。

(1)插圖中發現:周總理穿着什麼?傣族人民穿着什麼?他們表情怎樣?

在此教學階段,理解“滿面笑容”,並練習説一句話。

(2)周總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樣過潑水節的?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

強調重點詞:端、拿、蘸、潑灑、祝福、歡呼、潑水、祝福

用“一邊……一邊……”練習説話。

8、師指導朗讀

第一自然段突出“潑水節”,第二自然段強調“特別”、“周恩來總理”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點讀好最後一句“周總理來了”。

最後兩個自然段,“幸福哇”、“難忘啊”要重音輕讀,讀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比第一句讀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之中。

(三)讀中感悟

指名分段讀課文,同學邊聽邊看課文插圖,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當學生有了心得後,再讀相關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摯了。

(四)課堂小結

從課文插圖和課文的描寫中,你感覺周總理和人民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心連心,師板書)

強調1961年的潑水節是傣族人民幸福、難忘的節日,師板書。

(五)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六)、板書設計

11、難忘的潑水節

心連心

周總理————————傣族人民

幸福、難忘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我説課的課題是《美麗的彩虹》。《美麗的彩虹》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詩歌。全文圖文並茂,插圖優美,生動有趣。“彩虹”是小朋友日常生活很常見但又很神祕的一種自然現象。這首詩歌很容易引發小朋友學習的興趣,激發小朋友的求知慾。

[説目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遊戲識字,情感朗讀,發揮想象力三個環節,並説出自己所想的內容三個環節,它是地達到了識字、讀文、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

[説教法、學法]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小朋友在遊戲中主動識字,是本節課主要的識字手段。讓小朋友在遊戲中既鞏固了拼音,又認讀了本課要求掌握的二類字,並培養了小朋友主動識字的興趣。

2、願意表現自己,是兒童的共同特徵。因此,我給了小朋友充足的時間,選讀詩歌中自己想讀的小節,達到了情感朗讀的效果。

3、培養低年級小朋友積極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新課標中低年級學段口語交際的目標之一。在本節課中,如“彩虹還像什麼?”“你走過彩虹橋,還希望能看到什麼”訓練了小朋友的口頭表達能力。

[説教學過程]

1、收集資料,激發興趣。

新課標指出: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並表達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語文,使小朋友開闊視野。課前,我佈置小朋友廣泛蒐集有關彩虹的資料,並相互交流,激發了他們迫切想學習這一課的興趣。

2、遊戲識字,情感朗讀。

新改版的教材識字多,難度大,單一的去認,去寫,既枯燥,又沒有效果,所以在教學流程中我始終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充分去青銅自己,小學語文教學視頻能認識哪些字,能讀好哪一節詩歌。激發了小朋友主動識字、讀文的願望,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練口語能力。

在第三個教學環節中,仍然是讓小朋友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小朋友的思維、想象潛力充分發揮,並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

最後,讓小朋友在課件中瞭解到更多的有關彩虹的資料,並教小朋友在課外“人造彩虹”,讓學習大膽嘗試,真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從而更樂意地學習語文,學好語文。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發感想。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學會藉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三、教學準備資料書多媒體課件

 説教法、學法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説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説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律,瞭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準時的登陸表演》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冀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學習這課文的目的是體會仙企鵝準時登陸的奇觀和大自然的和諧與神奇,知道大自然的好多奧祕等着我們去探索,懂得尊重大自然。

2.總體目標:

(1)通過閲讀理解,建立起仙企鵝登陸的表象,並能用語言表達文章主要內容和仙企鵝準時登陸的奇觀。

(2)切實體會到仙企鵝準時登陸的神奇,能從內心對這種登陸感到驚訝和讚歎。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1)正確認讀6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小巧玲瓏、不厭其煩、秩序井然、如醉如痴、讚歎不已一般詞語的意思,和準確無誤、奇蹟、奇觀、紳士、步履蹣跚這些詞語的內涵。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對仙企鵝的喜愛之情,對仙企鵝準時登陸的奇觀的由衷讚歎。

(3)瞭解仙企鵝準時登陸的原因,初步瞭解生物鐘現象。

B、能力目標:

(1)能在老師引導下蒐集企鵝、生物鐘的資料。

(2)會在學習中與他人交流閲讀感受。

C、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和諧,懂得尊重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4.教學重點:感悟作者對仙企鵝的喜愛之情,對仙企鵝準時登陸奇觀的由衷讚歎。

5.教學難點:把對仙企鵝準時登陸表演,感到的神奇、驚歎讀出來。

6.課時安排:2課時。

7.教學準備:CAI課件;安排學生課前蒐集有關企鵝、生物鐘的資料。

二、説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和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同時體現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了引導法、點撥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通過抓重點段落、詞句,組織並引導學生探究和體驗仙企鵝準時登陸表演的神奇和作者對仙企鵝的喜愛之情。

在學法指導上,我主要採用了課前蒐集資料、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課前蒐集有關企鵝、生物鐘的資料。質疑問難:有對文章題目的質疑問難:誰做登陸表演?怎樣的登陸表演?真的那麼準時嗎?有隨文閲讀中的質疑問難:仙企鵝的絕技到底怎麼樣?它的登陸表演真的是準時無誤,一分不差嗎?為什麼仙企鵝會準時無誤的做登陸表演呢?

學生在疑難問難後,在教師的引導下,閲讀課文,自主探究,解決疑問,深入領會課文內容,並在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閲讀獲取的知識和感受。

三、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第一個步驟:提示課題,質疑問難,激起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上課開始,我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誰登陸?怎樣登陸?)

第二個步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在隨文閲讀中解決生字的認讀和書寫,對一般性詞語的理解,包括4個小環節。

(1)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指名讀,正音,瞭解學生讀課文情況。

(3)檢查生字,認讀、書寫和對一般性詞語的理解,培養並提高學生隨文認讀生字和理解詞語的能力。

(4)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教師給出的提示性詞語即要求學生理解的那些詞語敍述課文的內容,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條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小學語文説課稿 篇9

《驚弓之鳥》選自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五冊《驚弓之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五冊《驚弓之鳥》説課稿。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贏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贏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贏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內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兩個部分。也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三段來理解。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難點,採用分兩部分的方式比較合適。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贏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來的四個自然段較為具體地講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如文中所述,更贏見“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便斷言他“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難怪魏王會“信不過”自己的耳朵,認為是自己聽錯了,但隨之而來的情形便足以印證了令魏王難以置信的話。“更贏並不取箭,”這句話原本毋需用一個“並”字也能講通,但通過一個“並”字,卻很好地強調了“不取箭”的事實。但聞“嘣”的一聲弦響,只見“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讀文至此,我們定會拍案叫絕。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後四個自然段。這部分內容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尤以更贏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由前面的“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兩個懷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問句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兩個驚

訝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驚歎句便很有力的説明了這一點。課文並未就此點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驚歎之餘,寫到了更羸令魏王覺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話:“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只受過箭傷的鳥。”這裏,我們應該注意更羸話前的提示詞語“笑笑”兩字可不簡單,因為這笑中包含着更羸對眼前事實的最清晰的認識。然而這其中的玄機卻是我們和魏王所不知道的。這話語連同這話語前不可思議的神情對剛親眼目睹完讓人不可想象的只彎弓取鳥場面的魏王來説,當然更是覺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嗎?“你怎麼知道的?”魏王的疑問也是我們讀到這裏的疑問,當把這些不可思議的疑問推向高潮的當口,讓更羸用諸語道破天機,應當説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句説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説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五冊《驚弓之鳥》説課稿》。”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贏由所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所得出的結論。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突出的——個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本篇文章位於本冊教材的第八組,在訓練重點上由逐步“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的訓練進而訓練學生“把一段話寫清楚”。教學時,應抓住課文的重點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

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礎上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針對本冊教材的具體情況,大綱要求教學中讓學生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的詞句,學習分析自然段,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針對大綱對本冊教材的要求和課文自身的訓練重點,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擬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

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對事物要仔細觀察,並進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養能力方面:通過理解更羸説的一段話,進行讀懂自然段意思的訓練,並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基礎知識訓練方面: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驚”、“孤單失羣”等詞語的意思,並懂得“驚弓之鳥”這一成語的意思,練習複述課文: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面:養成認真讀文、勤觀察、善思考的習慣。這篇課文主要通過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而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的話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擬定為教學重點,而對於更羸觀察、思維的過程及準確的判斷是學生不易理解的,教學中將其作為難點來處理。

《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閲讀,是關係到培養讀寫能力和發展智力的一種發展性閲讀。發展性閲讀是一種“雙向”心理過程。首先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讀一篇文章,先要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發展性閲讀的“雙向”過程是安排閲讀教學程序的重要依據。結合《驚弓之鳥》一文的具體情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法閲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程序是這樣安排的:

在第一課時中,首先揭示課題,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這個成語故事的大致內容,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通過查字典並結合上下文內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記敍的內容,按老師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將課文分成兩個部分。第二課時首先在第一課時揭示課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課題導入新課的環節。由故事演繹而來的“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課文對更羸善射的技藝集中體現在對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準確分析和推理上,以上這些不宜過早出現,因此適當地變換形式,以幾個淺顯的小問題切入,有利於學生漸入佳境。我是這樣做的:在進一步揭示課題時,學生明確故事裏的這隻鳥是隻怎樣的鳥?以此喚起學生對大雁這種候鳥的生活習性的再認識,為下文講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鋪墊。故事裏講到了哪些人?主要講誰?這一問題旨在讓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立足於瞭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贏的特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g0em3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