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高一語文《窗》説課稿介紹

高一語文《窗》説課稿介紹

一、教材分析

高一語文《窗》説課稿介紹

1、教材內容

我所説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語文必修2第三單元散文(2)第九課《窗》。

2、教材地位和作用

《窗》是介於語文必修1散文(1)與語文必修3議論文中間。《窗》是學生了解掌握散文(1)的基礎上,學生通過探究與作者的對話,初步學會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的生活中品出滋味。進一步學習散文(2)——議論散文,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走進作者心靈,學習於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的人生意義,從其中感悟人生哲理,學會對細節的關注和把握。體驗作品給予我們人生哲理啟迪,為語文必修3議論文的論作鋪墊。

3、新的《課程教學指導》對“閲讀與鑑賞”要求是:

注重個性化閲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研究探討、深入領會。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發掘本文的深刻的哲理思想,瞭解議論散文的有關知識,體會議論散文的個性化語言,學習於平凡事物中挖掘新意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用比較閲讀的方法欣賞散文作品,能夠運用對比和想象的藝術手法,體會個性化語言所藴含深邃哲理。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讓學生逐步掌握在日常生活事物中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2、欣賞課文精彩語言,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難點:1、理解“窗”的含義。

2、讓學生初步掌握在日常生活的景象和事件中去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四、教學方法

本課準備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提問法,討論法,分析研究法,比較法,實踐法,答疑法等。

五、學法

由於學生大多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文化課基礎多數偏差,而且程度參差不齊。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學法指導上,以靈活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認可、讚賞、寬容、鼓勵去激活他們的.學習慾望。使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在愉悦的狀態中茁壯成長。

六、課時安排:

本文擬定一個半課時完成,然後用半個課時的時間、指導學生學習《門》。

七、教學設想:

指導預習、整體感知——設置導語、引入課文——小組搶答比賽、檢查預習——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課堂小結——課堂訓練——課後作業。

八、課堂教學程序

(一)、指導預習、整體感知

指導目標:根據單元導語、表達交流活動、點擊鏈接、課後思考練習題,與學生共同找出本課文的學習重點、難點,與學生共同制定預習方案。

預習建議:

思考以下二個問題,然後把學習效果與小組同學交流,取長補短,在合作互助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問題1:在語文1第三單元你學到了閲讀散文的哪些方法?能熟練運用哪些?小竅門是什麼?(設置目的是:及時複習並歸納,鞏固已有知識、技能,強化單元訓練重點,提高自我評價能力。)

問題2:《霞》與《窗》兩篇文章的體裁是什麼?寫作的視覺如何 ?作者寫作思路是什麼?表達方式如何呢?(設置目的是:對同一體裁、不同類型,不同的學習內容而適時改變,以提高預習效果,增強獨立閲讀能力,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提高課堂效率。)

以預習建議的形式,尊重學生,來達到充分預習的目的,並告知學生檢驗預習效果的方式是分組搶答比賽,使學生理解充分預習的作用,又形成為贏得比賽而充分預習的動因,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這一步驟利用早讀、自習等時間完成。

(二)、設置導語,引入課文

愛因斯坦曾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決定從錢鍾書取名入手,引發學生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你曉得“鍾書”如何得來嗎?

錢鍾書1910年(宣統二年)出生 11月21日,出生那天,曾有人送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伯父為他取名 “仰先”,取“仰慕先哲”之義,字“哲良”。到了週歲抓週,抓了一本書,父親為他正式取名“鍾書”。在進入無錫東林小學後,其父親為錢鍾書改字“默存”,有要他少説話的意思。

我們今天學習的《窗》就是錢鍾書寫的作品之一。

(課件展示,打出文題)

(三)、小組搶答,檢查預習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比賽,教師是考官兼記分員,在黑板一側記錄成績;學生既是選手,同時也是評委、仲裁,全員參與全程的比賽,目的是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團隊精神。分二輪進行搶答,每輪搶答結束,可以小結一下,祝賀優勝組,鼓勵後進組,全體共同連擊掌三下,以鼓舞士氣。

第一輪搶答:

問題:(課件展示)

1、什麼是議論散文?

2、散文作品中的觸發和感悟指什麼?

3、找出本文的觸發點與人生感悟句子

4、我們學過散文作品總是通過寓情於事、融情於景、移情於物的方法達到情景交融,在這篇議論散文你能找到嗎?為什麼?

5、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本文分幾個部分,怎樣劃分?

6、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7、你在預習這課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怎樣解決的?

目的:通過這一環節,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鞏固與整合。

第二輪搶答:

問題: (課件展示)

1、《窗》這篇文章如何引入課文的?

2、窗子與畫的框子有何類似?

3、門與窗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在文章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4、“窗引誘了一角天進來,馴服了它,給人利用,好比我們籠絡野馬,變為家畜一樣。”這句話巧用那種修辭?效果如何呢?

目的: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多元化,是學生思維訓練的一個結合點。

如果説第一環節的預習搶答是熱身階段的話,那麼,第二輪搶答結束後我將以充滿激情的語言鼓動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攻佔知識堡壘階段,使學生以成功的自豪感和不斷取得勝利的自信心投入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中。

(四)、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有效完成課本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1)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逐一攻破;(2)重視自主閲讀、質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

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引學生的思維上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共同討論的合作探究和多元互動,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裏着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設置問題,突出重點

閲讀:齊讀第2自然段、指名朗讀第2段重要句子。其他人思考、發表看法。

問題:(課件展示)

1、本文中那話可以體現窗子是外界溝通的途徑?

2、“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慾望,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你是如何理解?

3、借用繆塞在《少女做的是什麼夢》有何用意?

4、“形式上的丈夫”與“理想的愛人”你是如何理解?

5、“好象學問的捷徑,在乎書背後的引得,若從前面正文看起,反見得愈遠了。”你如何理解?

6、應用比較閲讀法分析本文與莫利的《門 》跟波德萊爾的《窗》的區別

教法:

第(1—5)問題由學生稍作思考立即回答;第6個問題按小組討論後,推舉代表回答,回答過程中,實現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多元互動、教學相長,提倡、鼓勵學生有不同見解、有創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進而完成本課教學重點。對於教學重點中,學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則適時適當的點撥、評價、引導、控制,使教學活動健康高效的運行。

目的:

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讓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明確“窗”作用,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鞏固聯想式的創造性閲讀方法。

第二步:設置問題,突破難點

閲讀:齊讀第3自然段、指名朗讀第2自然段重要句子,其他人思考、發表看法。

問題:(課件展示)

1、“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是因為什麼?

2、為什麼説窗相對於門來説是一種奢侈品?

3、“人對自然的勝利,窗子也是一個”含義是什麼?

4、門的功利性與窗的審美性在哪裏體現出來?

5、作者在課文第四自然段中引用劉熙、凱羅的話説明什麼意思?

6、運用比較法、説明“窗子是房屋的眼睛”與“眼睛是心靈的窗户”的相同點?

7、文章末尾作者關窗是不是因為只是春天,還留着殘冷,窗子也不能鎮天鎮夜不關的?

8、你認為這篇散文的主題是什麼?

在學生共同討論、分析、總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我們自己居住房屋窗與門給你們帶來什麼好處?然後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周圍的人中,房屋沒有“窗”的日子你該怎麼辦?此題視教學時間長短討論後,作為課後調查、研究的課題,開展一次諸如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的語文課外活動。同時,要求學生蒐集、查找一些熟語、名言、警句。搞一次熟語接龍。

目的:

達到學生自我感悟、薰陶。

(五)、課堂小結

首先由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學到了什麼,然後教師給予補充、完善、提高,強化學習重點、難點、完成知識的整合。主板書(見附頁)在分析討論過程中逐漸完成,以課件形式出現,小結時打出完整板書,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把分析、討論中的重點、閃光點、疑點等寫在黑板上,發揚自己書寫比較規範的優點,增強教學效果。

(六)、課堂訓練

訓練題目:討論“關窗與閉眼也有連帶關係,……還留着殘冷,窗子也不能鎮天鎮夜不關的。”包含作者怎樣的看法與情感?(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心主旨,同時把自主、合作、探究結合起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想象能力。)

(七)、課後作業

必選作業: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文中必須包含“沙灘、水果、警察、北極熊”四個詞語,看誰的文章更有創意。

自選作業:學生自己討論決定採用第二步中第1同第4小題為課外活動方案。由各學習小組長負責籌備落實,由班幹部制定具體活動方案,經同學表決,老師批准後,班幹部組織活動的開展。(目的:加深對“窗”含義的理解)

備選作業:(供有興趣或學有餘力的同學選擇)擴展閲讀。課後用比較閲讀的方法來欣賞,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見附頁)和《窗》的不同。

標籤: 語文 説課稿 高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p8gx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