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謎語 >

打地名的謎語大家笑你

打地名的謎語大家笑你

導語:關於地名的謎語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一些地名謎語還是比較幽默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打地名的謎語大家笑你,歡迎大家閲讀與借鑑!

打地名的謎語大家笑你

地名謎語:大家都笑你。(猜一地名)

答案:齊齊哈爾

謎語的由來

我國的謎語源遠流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生產力還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現了謎語的語言現象,即富有隱喻和暗示性質的歌謠,如流行於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承筐,無實。士(圭刂)羊,無血。”它運用了民間謎語的詭詞法,牧場上的一對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無實和無血恰到好處,整首牧歌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飽含情景交融,熱情雋永和詩意,又不失矛盾詭辯,妙趣橫生的謎味。

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語言日益豐富,具有隱示性的歌謠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我國謎語的最早形式--廋辭和隱,這是謎語的最初萌芽。“廋辭”兩字最早見於左丘明《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這裏講的是發生於公元前542年的事,雖然沒有記錄下秦客廋辭的具體內容,但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廋辭已作為外交鬥爭的一種形式而登上大雅之堂,在統治集團高級官員中運用了。

隱比廋辭較晚出現,如同廋辭一樣,也是以形象生動的評議來隱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諸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人人都喜歡隱語。有些統治者喜隱而不好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諷諫朝政,就必須投其所好,利用隱語轉彎抹角地勸諫。在國家之間的`政治鬥爭中,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隱語掩人耳目,暗中通情。韓非子《韓非子·喻老》和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分別記載了楚莊王和申無畏以及還無社和申叔展用謎語作答的故事

如同歷史的其它階段一樣,先秦的文學也有其光輝燦爛的一頁,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而這其中的一些賦和詩,則是極其精妙的隱語。如荀子的《蠶賦》便是這樣,它完全採用隱語的手法,把蠶的形狀體態、性能功用和生活習性等幾種特徵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通篇到底才道出個“蠶”字。荀子《蠶賦》對後世的詠物詩和民間謎語影響很大,歷代不少謎家認為它是我國物謎的開端,謂“荀卿《蠶賦》已兆其體”。

隱語從先秦過渡到西漢,就開始逐步趨向於謎語,當時流行的射覆,已成為民間和宮廷的娛樂品了。射覆,就是事先把文字或甌盒或盒匣覆藏起來,然後通過占卜來猜所覆物件,它是隱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遊戲。文學家東方朔是當時隱語射覆的代表人物,班固《漢書》和張英《淵鑑類函》等書都有他射覆活動的記載。李昉《太平廣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漢武帝嘗以隱語召東方朔。時上林獻棗。帝以杖擊未央前殿檻,曰:‘叱叱,先生束束’。朔至曰:‘上林獻棗四十九枚乎?’朔見上以杖擊檻兩木,兩木林也,束束棗也,叱叱四十九也。”可以看出,這一隱語採用了現代謎語的拆字法,又輔以動作和象聲,略有幾分文義謎的特色。

東漢時期,隱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利用方塊字在離合增損中形、音、義的變化,產生了第一條文義字謎。據劉義慶《世説新語·捷悟》記載:“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楊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受辛)。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這段曹操與楊修猜碑的故事是虛構的,史實上,曹操和楊修並沒有到過曹娥碑的所在地──浙江會稽,雖然如此,但根據《世説新語》的問世時間,至少可以肯定,南北朝之前就有了這條文義謎。

標籤: 謎語 地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miyu/m87v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