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關於摺扇的經典詩句

關於摺扇的經典詩句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句吧,詩句是高度凝練的語句,集中地反映着社會生活。詩句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摺扇的經典詩句,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摺扇的經典詩句

摺扇的經典詩句 1

《蝶戀花.聚骨扇》——金章宗 完顏璟

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

金縷小鈿花草鬥,翠絛更結同心扣。

金殿日長承宴久,招來暫喜清風透。

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

《生查子.詠摺疊扇》——宋.朱翌

宮紗蜂趁梅,寶扇鸞開翅。

數摺聚清風,一捻生秋意。

搖搖雲母輕,裊裊瓊枝細。

莫解玉連環,怕作飛花墜。

《摺扇賦》——明.楊循吉

“於時則有祛災雅制,卻暑芳姿,昔日之班姬所詠,往年之逸少曾持,斂之不盈於把,圓也有中乎規,出袂而輕颺自動,拂膺而涼思允宜。

觀其皓繭裁容、素藤張面,灑金星以作飾,削牙釘而為鍵,紫檀戢戢而板吻無痕,玄珠圓圓而蒂垂如旋。”

《詠撒扇》——明宣宗

湘浦煙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

掃卻人間炎暑,招回人間清涼。

《南湖集》卷下《倭扇》——貢性之

外番巧藝奪天工,筆底丹青智莫窮。

好似越裳供翡翠,也從中國被仁風。

《楊主簿日本扇》——蘇轍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太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摺扇的經典詩句 2

白羽扇

(唐)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鬆起籟,飄似鶴翻空。

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裏,藏月入懷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鬚翁。

(唐)李嶠

翟羽舊傳名,蒲葵價不輕。花芳不滿面,羅薄詎障聲。

御熱含風細,臨秋帶月明。同心如可贈,持表合歡情。

(唐)陸暢

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

姮娥須逐彩雲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扇上畫牡丹

(唐)羅隱

為愛紅芳滿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

葉隨彩筆參差長,花逐輕風次第開。

閒掛幾曾停蛺蝶,頻搖不怕落莓苔。

根生無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裏栽。

(唐)司空圖

珍重逢秋莫棄捐,依依只仰故人憐。

有時池上遮殘日,承得霜林幾個蟬。

詠破扇

(唐)唐怡

輪如明月盡,羅似薄雲穿。

無由重掩笑,分在秋風前。

悲紈扇

(唐)韋應物

非關秋節至,詎是恩情改。

掩顰人已無,委篋涼空在。

何言永不發,暗使銷光彩。

古扇

(唐)項斯

昨日裁成奪夏威,忽逢秋節便相違。

寒塵妒盡秦王女,涼殿恩隨漢主妃。

似月舊臨紅粉面,有風休動麝香衣。

千年蕭瑟關人事,莫語當時掩淚歸。

詠扇

(唐)徐夤

為發涼飆滿玉堂,每親襟袖便難忘。

霜濃雪暗知何在,道契時來忽自揚。

曾伴一樽臨小檻,幾遮殘日過迴廊。

漢宮如有秋風起,誰信班姬淚數行。

詠破扇

(唐)楊凌

粉落空牀棄,塵生故篋留。

先來無一半,情斷不勝愁。

代秋扇詞

(唐)鄭谷

露入庭蕪恨已深,熱時天下是知音。

汗流浹背曾施力,氣爽中宵便負心。

一片山溪從蠹損,數行文字任塵侵。

綠槐陰合清和後,不會何顏又見尋。

擴展資料:

摺扇又名“撒扇”、“紙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風扇”、“緊頭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

關於中國摺扇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公元五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建康(今南京市),《南齊書》上説:“褚淵以腰扇障日。”,“腰扇”據《通鑑注》上的解釋“即摺疊扇。

摺扇歷史資料:

摺扇,初名腰扇,濫觴於漢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寵物。晉代,腰扇又稱為疊扇,已成為上流社會男女通用的驅暑器具。

《資治通鑑音注》:“(南齊高帝時)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並據《南齊書劉祥傳》中有腰扇的記載,斷定南朝已存在摺扇了。南北朝時期,南方士流出門常持此物以納涼遮陰。腰扇在南朝齊以前已經出現。有兩則史料可以為證。晉陸雲《與兄平原書》:“一日案行並視曹公器物、牀薦席具,有……扇如吳扇、要扇亦在。”晉張敞《東宮舊事》:“(晉)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按文中的曹公即指曹操(155~220年)。“要”是腰的本字,要扇即腰扇。這説明,漢末及魏晉時期,腰扇已在使用了。晉詩清商曲辭吳聲歌曲《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就説:“疊扇放牀上,企想遠風來。”

其次,摺扇之名也並非自宋代始。《樂府詩集》輯有晉詩一組,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標題為《子夜四時歌七十五首》,其中《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曰:

疊扇放牀上,企想遠風來。

輕袖佛華粧,窈窕登高台。

詩裏的疊扇,就是摺扇,是摺扇在晉代的一個名稱。疊,除了有重疊的意思外,還有折、摺疊的義項。《集韻帖韻》釋日:“疊,屈也。”宋時摺扇使用最廣的名稱是“摺疊扇”,當可理解不過是早期名稱“疊扇”的引申、演變罷了。即使在宋代,摺扇仍有許多名稱,並未統一。例如,《高麗圖經》卷二十九稱為“摺扇”,《夢粱錄》卷十三稱為“折揲扇”,《癸辛雜識》稱為“聚扇”,以及還有的稱為“聚頭扇”、“聚骨扇”等等。可見,摺扇之名可以追溯到晉代。宋代胡三省在《資治通鑑音注》中就説:《南齊書·劉祥傳》中“司徒褚彥回入朝,以腰扇遮日,”的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可見摺疊扇在晉朝已經制造出來了。“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三國吳韋昭注説:“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也就是多面摺疊的屏風,這樣就已經很明白:要扇就是重疊着可以打開的的疊扇,它在中國漢朝就很普及了。

公元11世紀宋真宗時,陳彭年等奉召根據唐末及五代時期流傳下的《切韻》等一系列的韻書進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訂成一本《廣韻》。在《宋本廣韻·有韻》原文中是:“搊,扇別名。”並沒有確指“搊”是哪種扇子。即使是摺扇,也只能説明宋代有摺扇,不能作為五代有摺扇的證據。與方以智同時代的人陳貞慧則認為扇“抑亦團扇之摺疊者。”而且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寫道:“……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宋已有之……《唐韻》有搊扇,殆亦摺扇之萌芽呼?”即使搊扇是摺扇的“萌芽”,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摺扇。更何況,方以智也不敢十分確定搊扇既是摺扇的萌芽。《漢語大字典》在“搊”字下雲:“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摺疊扇。”《漢語大詞典》中“搊扇”詞條下直接説“即摺扇”。

由於中日文化交流,日本逐漸掌握製作扇子的技術,《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國僧侶嘉因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

《在園雜誌》記載,中國古代所用之扇,要數紈扇歷史最早。至於近代人所用的摺扇,又叫撒扇。永樂皇帝喜歡這種扇卷舒方便。後來由宮中傳出,很快就風行全國,普遍使用了。

明代何宇度《益部談資》則説,川扇“五代時此地已嘗制之”,《中國風俗辭典》則認為“摺扇”起源於五代時期。《扇子趣話》中寫“唐宋時,剛剛產生的.摺扇製作還很粗糙,很難普及。”認為“到了五代時期有了摺扇。”

最初,明宮中也不過使用竹骨繭紙薄面摺扇而已。後來朝廷定製,每年多造重金摺扇進獻御前。這種摺扇,一面命待詔學士書寫端楷詩詞文句,另一面由畫苑畫師繪上工緻畫圖。預定在每年農曆5月1日進呈,以備皇上在5月5日端午節分賜給嬪妃宮女。這種重金摺扇,釘鉸眼線,都用精金製作,每扇價值五金。

這種習尚在明代宮廷中日盛一日。明永樂帝開始主導摺扇潮流,他命令內務府大量製作,並在扇面上題詩賦詞,分贈於大臣。一時摺扇大貴,成為一種時尚。文人雅士學着互贈題詩詞字摺扇,表喻友情別意。手持摺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徵。

在清代,摺扇之用隨處可見,簡直登峯造極到有氾濫的嫌疑。

明清時,在摺扇生產地江南一帶,出了很多名士,他們的風流才情,與摺扇有着絲絲縷縷的關係。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表現出柔情和氲氤的美境;通過以摺扇為媒介,流傳於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摺扇也因了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且扇業者都愛追趕時髦,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畫,還愛從《紅樓夢》一類小説女主人公中取名,以致正統文人覺得有失雅馴,受到一些人的指斥。這已是清中葉的事。此外,《香祖筆記》還記載,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李贄、蔣誠三人。

一柄摺扇,兩種畫面。一面歷史,一面現實。一面書畫,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給後人思考後填充。摺扇在引風納涼方面的作用,遠不如蒲扇直截了當,但無論團扇,還是摺扇,都是在實用基礎上的進步,是對生活美化的裝點。

標籤: 摺扇 詩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x8qr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