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木蘭詩描寫戰地寒冷

木蘭詩描寫戰地寒冷

 木蘭詩描寫描寫北方戰場寒冷,環境艱辛的詩句是: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木蘭詩》的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的譯文

歎息聲一聲連着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歎息。問問姑娘你這樣歎息是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並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徵。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湧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十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藉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説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説妹妹回來了,對着門户梳粧打扮起來;弟弟聽説姐姐回來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牀上,脱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着窗子整理象烏雲一樣柔美的鬢髮,對着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説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眯縫着,當它們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木蘭詩》的背景

“花木蘭”的傳説故事來自哪裏呢?是不是真有其人?中國歷史上有無記載?其實,花木蘭的故事只是一段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在正式的史藉中並無記載,只見於民間流傳下來的一首《木蘭詩》(或稱《木蘭辭》),由於流傳已久,這首詩的作者已經都不可考,然而到底詩中敍述的是不是實際發生過的事實?歷代的許多史學家也都曾經做過一番考究,至今依然沒有定論。甚至就連這首《木蘭詩》到底是哪個朝代的人所做,一般被最多數歷史學家認為的是是唐代人仿北朝時期民歌所作,這是依照詩中文辭來判斷的,不過並未找到確切證據,更不用説詩中所描述的那位傳奇女子-花木蘭,她的'真實性、朝代、籍貫,甚至就連姓氏,至今都是眾説紛雲。

首先,以時代而言,歷代許多位史學家考究有不同説法,姚瑩的《康輶紀行》中就認為木蘭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時代的人;程大昌的《演繁露》則以『可汗大點兵』一句認為木蘭的朝代非隋即唐,因為『可汗』一詞是在唐代以後才有的。閻若琰也以唐朝司勛掌官吏勛級十二轉為上柱國,類似現今所説的參謀,『策勛十二轉』一句説明顯示出是唐朝的封勛制度。另外,北魏的府兵和唐代不同,北魏是採兵民分籍;唐代則是兵民合一,而且只有唐朝的府兵需要自備糧食衣裝,北魏的不必;所以《木蘭詩》裏需東南西北市場買了一堆東西,這應該是唐代府兵才會遇到的情形。

再來説到地點,元朝的劉廷直所撰《木蘭碑》以為木蘭是直棣完縣人,即現今的河北;但是河南的商丘縣誌則記載木蘭為當地人;姚瑩則以為木蘭為武陵人,就是甘肅武威縣;清一統志又以為木蘭為潁州譙郡城東魏村人,也在河南境內。

以姓氏而言,《木蘭詩》也沒提到木蘭姓花,事實上在明一統志中説木蘭姓朱;清一統志則提到木蘭姓魏,到了徐渭的《四聲猿傳奇》才以為木蘭姓花。從此之後,因為清代戲曲的流行廣泛傳播民間,木蘭代父從軍這樣具有傳奇性的故事,因此被改編成戲曲表演,木蘭姓花的説法才被較多數人所認知,實際上根本也毫無證據。

總之,花木蘭應該不是傳説或神話般虛構出的人物,因為她的姓氏、故鄉、時代等等儘管眾説紛紜,但至少這些説法都曾經被歷代史學家考據過而提出,證據就算薄弱但至少是有據可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nvn3d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