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

一提語文課的詩意,有人會這樣想,這不是把語文課搞得玄乎了嗎?下意識地就會把它與要簡簡單單學語文,語文課要上得紮實、樸實牴觸起來。其實,非此即彼是一種簡單化絕對化的思維。正如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美一樣,生活中也處處存在着詩意。如果我們的語文課缺少了詩意,那是詩意的失落,是教師缺少一種意識,缺少自覺地去發現去追尋罷了。追尋語文課的詩意,其意義在於,它會使語文課變得更精彩、更豐富,更走近語文教學的本源,從而更能實現我們孜孜 追求的理想中的教學鵠的。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

眾所周知,詩原本是一種文學形式,人類的文學是以詩歌開篇的,在未出現文章以前,詩就有了。詩經就是我國最早的文學著作。究其緣由,也許詩就是人類心靈中最隱蔽最美好的語言,最能表達質樸而純真的情感。什麼是詩意呢?詩意就是藴藏於人們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如果詩意只存在於詩人的筆下,那我們的認知太淺陋了。詩意地棲居,原本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如果我們的日常生活為美好的理想之光所照耀,那麼,我們的生活、我們所做的事便賦予了詩意。梭羅在《瓦爾登湖》裏説:人類無疑是有力量來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人應該而且可以生活得詩意而神聖。教育事業是一項充滿詩意的事業,因為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業。有首歌這樣歌頌教師工作的詩意: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那個講台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追尋語文課的詩意,是追尋語文課本該有的東西,也就天經地義的了。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就得認識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這是一片詩意盎然的土地。人與之打交道的不外乎人與物,可小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是天真爛漫純真可愛的兒童,這是我們的殊榮。詩意與年輕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質的聯繫,兒童歷來就有天使的美譽。我們腳下是一片最純潔,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狀態的土地。每一個兒童都是幻想家,心靈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夢,有夢就有詩。如果説幾乎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詩意盎然的歲月,那麼這段人生中的歲月,主要是指青少年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在這片土地上播種希望、耕耘未來,怎能不勃然心動、激情滿懷並引以自豪?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就得認識語文課的神聖職責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兒童正因為稚幼,才具有潛在性、可塑性和發展性的特點。教育是一項奠基工程,本質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教學的本源是在為學生的生命墊底。墊什麼樣的底呢?當然是為學生一生髮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麗的底色。這就是説,不能把語文教學僅僅視為是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寫字、增長知識,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質,諸如生成智慧、豐富情感、錘鍊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們知、情、意、行的發展和諧統一,成為一個完善的獨立的人。

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它是在學生、教師與文本對話中進行的,是在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中完成的。教師善於發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詩意是這項工程的前提條件。文本大多是文學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學性的顯著特點。它總是以最美的語言描寫世間最美的狀態和情景,這就是詩境;它總是以豐富的形象來表達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這就是詩情;它總是選擇最精美的文字來負載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詩句。從文本的詩境、詩情、詩的語言中,學生能汲取到豐富的精神營養。尤其與經典性的文本對話,學生更會得到一種温暖而厚重的精神力量,會從生命與學習的起點上佔據一個制高點,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境界。讓學生與經典文本對話的意義,正如惠特曼在一首詩中所説: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所以,教師對每一篇課文都不能掉以輕心,而是要精心地開掘,以致取其瓊漿醍醐去滋潤學生的精神家園。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就是追尋藝術化的教學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既有生命的價值引導,又有師生共同的情感體驗與交流,愛意氤氲的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此説境界,非指教義抑或學問的造詣程度,而是指一種情與景相統一的教學境地。在這種境界裏,教師不僅嫻熟地綜合性地運用教學技能技巧,而且按照審美的規律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實踐活動。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詩意與美感相聯。因而詩意語文大致具有這樣一些特徵:1.課堂煥發着生命的活力,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和諧統一。教學拒絕了指示性或指令性,拒絕了機械的文字圖解和操練。學習活動是學生自主的自覺自願的選擇和求索,是一種美好生活的享受,不再是一種重壓和勞役。2.閲讀是學生、教師與文本深層次的心靈對話,在文本所營造的特定形象或情景中,文章情、教師情、學生情相互交融。教學以情感、形象説話,教師不再肢解課文、理性説教,文本的語言不再是卧躺在紙面上的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站立起來,對學生訴説衷腸。3.文本的閲讀,教學資源的拓展,學生有廣闊的閲讀視野,思維有自由翱翔的空間,各種異見、創見得到充分地尊重和鼓勵,學生不再死讀課本,教學告別了僵化的窒息學生生命的目標一元化、過程同步化、評價標準化。4.教學營造了一種詩情畫意的藝術氛圍,一種悦人心目、牽人情思的吸引力。教師能熟練地綜合性運用教學技能技巧,並能給學生以適時適度的點撥、啟發和引導。教學手段不再只是課本、黑板加粉筆,毫無情趣與生氣。5.教學過程擺脱了呆板、單一、鬆懈,不再令學生昏昏欲睡。而是具有一種節奏美、韻味美,簡潔緊湊、縝密雅緻,跌宕起伏、行雲流水,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吟迴旋,似一首曲子有着內在的旋律,時時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慾望。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語文教師得懷有詩情,得富有教學魅力。詩意需要智慧,需要真情,上課照本宣科、捉襟見肘,情感冷漠僵硬的教師與語文課的詩意是無緣的。教師的詩情、教學魅力哪裏來?它源於理想信念的守望、文化底藴的厚積和語言功底的修煉。平日有了這些能的蓄積,教學時才能激情釋放,言語才能包藴文化和智慧的含量,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才能像磁鐵般地深深地吸引學生徜徉於語文課的詩境。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如果説是一種浪漫,那麼這種浪漫要與做事的腳踏實地結合起來,即要實現浪漫與現實的統一。追尋語文課的詩意不能離開語文的基礎性,不能因此而忽視語文課必要的基礎性訓練。反過來,重視語文課的基礎性不能失去它的詩意。語文課是實的,但不失空靈;語文課是靈動的,但不失紮實。值得我們探究的是,要用詩意去觀照基礎。詩意,就在識字寫字開始的語文基礎性中!

標籤: 追尋 詩意 語文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83rl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