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有關於端午節的詩

有關於端午節的詩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民俗節日,關於它的由來流傳最廣的是屈原投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由於懷才不遇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投汩羅江自盡。百姓們知道了以後就在江裏投下竹葉包的米食並競相划船尋找屈原的屍體。以下是有關於端午節的詩,歡迎閲讀

有關於端午節的詩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註釋譯文

①發機:開始行動的時機。

②鼙pí:古代軍中所用的一種小鼓,漢以後亦名騎鼓。

③譀hàn:吼叫;叫喊。

④錦標:競渡(賽龍舟)的取勝標誌。

譯文

在石溪住久了開始思念端午時節的場景,在驛館樓前觀看開始行動的時機。鼙鼓初擊時似雷聲,獸頭吐威,萬人衝破齊聲呼喊,跳躍着的浪花與飛鳥爭先恐後。多條船像龍一樣的向前衝去,果然獲得了錦標歸來。

原文鑑賞

《競渡詩》描繪了端午時節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的動人場景。

頷聯採用“鼙鼓、獸頭”渲染龍舟待賽的競渡氛圍,畫龍點睛,以點帶面;頸聯採用“衝波、鳥退”襯托龍舟比賽的競渡速度,視野開闊,以景襯人。

詩中表面描繪龍舟競渡的場面,實則諷刺阿諛奉承的小人。萬事都有改變的可能,開始風光的不一定始終風光,做人不能見風使舵,而要腳踏實地。

作者簡介

盧肇(818—882)字子發,江西宜春文標鄉(現屬分宜)人,江西第一個狀元。時盧肈和黃頗均為舉人,盧肈住城北,家境貧寒;黃頗居城西,家境富有。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盧肈與黃頗一同進京赴考,袁州刺史成應元眼淺勢利,大擺筵席為黃頗踐行,而把盧肈冷落在一旁。盧肈高中狀元衣錦還鄉,成應元大擺專席為盧肈接風洗塵,而又把黃頗冷落在一旁。此詩乃盧肈在外地為官偶思之作。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

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

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譯註

⑴碧艾:綠色的艾草。香蒲(pú):俗稱蒲草,可編織蓆子、蒲包、扇子。舊時端午節有在門口掛菖蒲、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的習俗。

⑵端陽:端陽節,端午節的別稱。

⑶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紅、黃、藍、白、黑五彩絲係臂,相傳這五彩絲線代表着東、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禦邪祟災瘟,人們稱之為“長命線”。

⑷沅(yuán)湘:沅水和湘水的並稱。戰國詩人屈原遭放逐後,曾長期流浪沅湘間。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為屈原自沉之處。這裏指代屈原。

⑸往事:過去的事情。此指屈原投江自盡之事。論量(liáng):評論,計較。

⑹日星光:指屈原的忠義氣節永不泯滅,就像太陽和星星的光輝一樣。

⑺離騷:指屈原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

⑻午陰:樹蔭。

詩詞賞析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等,為紀念自沉汨羅江的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成傳統節日,有裹粽子及賽龍舟等風俗。此詞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

起句“碧艾香蒲處處忙”,描寫端午節的風俗。“碧艾”即綠色的艾草;“香蒲”,俗稱蒲草,舊時端午節有在門口掛菖蒲、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的習俗。因此,家家户户都行動起來,呈現出一種忙碌熱鬧的節日氛圍,“處處忙”三字,即為當時歡樂場面的寫照。

接着“誰家兒共女,慶端陽”二句,直接點出“端陽”佳節,描摹出一幅閤家團圓共度佳節的温馨場面,刻畫出了人們在節日中共享天倫的.樂趣。“細纏五色臂絲長”句,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風俗:端午節孩子們將五色絲帶纏在臂上,據説這種絲帶能夠降服鬼怪,以保平安。

上片的最後兩句“空惆悵,誰復吊沅湘”感情陡然一轉,在這熱鬧喜慶的節日裏,詩人忽然間想起了屈原,不禁“空惆悵”。因為,人們忙着慶祝端午佳節,似乎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藴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沒有人去水邊憑弔屈原。

下闋直抒胸臆,以對比手法,寫追悼屈子之情思,把內心的情感抒發得深沉、有力。“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三句,熱情謳歌了屈原的“忠義”之氣,認為屈原的大忠大義必然像太陽、星辰一樣,照耀千古。“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三句則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標籤: 端午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792k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