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貶義詞 >

自尊是貶義詞嗎

自尊是貶義詞嗎

自尊,亦稱“自尊心”、“自尊感”,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自尊是人格自我調節結構心理成分。自尊有強弱之分,過強則成虛榮心,過弱則變成自卑。那麼自尊是貶義詞嗎?歡迎閲讀。

詞性

褒義詞

基本概念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是通過社會比較形成的,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首先表現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自尊還包含要求他人,集體和社會對自己尊重的期望。

另一種觀點,自尊,即自我價值感,對自己的綜合價值的肯定。受社會比較、他人評價以及自己做事成敗的自我肯定的影響。

影響因素

觀點一:自尊=成功÷抱負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先驅W·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説:“自尊取決於成功,還取決於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增大成功和減小抱負都可以獲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許有許多制約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們可以降低對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這樣,一個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們欣喜不已”。

觀點二:自尊=自我抱負×社會尊重

自尊即自我尊重而已,指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但並不代表他人在現實中對相應主體的敬重。自尊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1、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自我抱負)。

2、期望要求他人,集體和社會給予自己相應的敬重。

真正受人歡迎、受人擁戴的人是用不着自尊的,因為這種狀況下再“自尊”反倒是矯情了,反倒會遭人輕視了,所以“粉絲”眾多的人在相應時間與狀況下為了對得起“粉絲”,往往表現為謙遜的、不驕傲的、甚至是“自卑”的。(這也表現出自我抱負與社會尊重的反比關係)

健康的自尊只是具有自我認可的意思,不健康的自尊則具有“強迫”人認可的意思。當然只有自我認可才能被人認可,這是最重要的,這也就是“吉鴻昌在美國掛牌示眾自己是中國人”、“朱自清寧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等所作所為的意義所在,進而也會使人奮發圖強。

由於自卑或説純粹的自我認可造成的自尊對他人的“強迫”性質,這也使得“過於”自尊的人難免會對他人或產生嫉妒心理、或產生虛榮、或產生自暴自棄、或產生報復心理。説到底,這種缺乏外界尊重基礎的自尊不過是“自卑”的結果,是他人或説社會在現實中沒能給予其相應地位的結果,即內心逾是“自卑”則外在表現逾是“自尊”,這在心理學將之稱之為隱性自尊(“自卑”)與顯性自尊(“自尊”)的關係。但是,具有健康自尊心理的人要耐得着孤獨,自卑、嫉妒、虛榮都是你前進路途中的敵人,只有戰勝了自己才能戰勝世界。

總之,健康的自尊除了自我認可結果外,更是社會尊重的結果,但社會尊重又是自尊源源不斷的“食糧”,否則所謂自尊必然是難以持續長久的。

觀點三:自尊來源於自尊需要(教科書)

自尊來源於自尊需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成就、優勢與自信等的慾望;二是對名譽、支配地位、讚賞的慾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等,這些因素都與個體的外在環境有關。

觀點四:自尊來源於社會比較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通過社會比較形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團體和社會中

所處的位置,從而體會自身的價值。有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某些客觀的參照標準來了解自己,如通過血壓、脈搏、體温等可觀察指標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這種可供參照的客觀標準,而只能通過與他人比較才能估價自己。例如,我們無法通過自己的身高、體重來估計自己的高矮、胖瘦。一個身高1.80米的人是高還是矮,我們無法回答,因為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可以參照。在某些地方,這個人可能只是箇中等個;可是在另一些地方,這個人可能就是個巨人。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數大學新生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高中時,他們每個人都是很聰明的;可是上了大學後,他們卻發現,他們原來並不是那麼出類拔萃,只不過是平常人而已。

只有比較才有自尊,沒有比較就沒有自尊。一般來説,社會比較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與比自己強或好的人比較,我們通常稱為上行比較;另一種是與比我們弱或差的人比較,我們通常稱為下行比較。人們常常認為,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會產生嫉妒、敵意、挫折等消極的情感體驗,而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則會產生優越、滿足、幸福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其實不然,無論是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還是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都不會必然導致積極的或消極的效果。究竟會產生哪種效果,取決於具體的情境。

在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中,如果比較目標與自己關係密切,或同屬一類,那麼會產生積極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在眾人面前説自己認識某位知名人物,或説某位名人與自己是同學或朋友等,以此來提高自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裏通常稱之為輻射效應,即比較目標的優良品質會輻射到自己身上,從而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相反,如果比較目標與自己關係疏遠、陌生,或不屬一類,則會產生消極效果。例如,一個長相中等的女性與一個她不認識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時會顯得難堪,並降低自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裏通常稱之為對比效應,即感覺到與比較目標的差距,從而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

在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中也同樣存在這樣兩種情況,只是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比較目標與自己關係密切,或同屬一類,那麼會產生輻射效應,即對方的不良品質會輻射到自己身上,從而降低自尊;如果比較目標與自己關係疏遠、陌生,或不屬一類,則會產生對比效應,即感到比對方強,從而提高自尊。

觀點五:自尊來自於知恥

究竟與什麼樣的人比較最好呢?心理學家認為,最理想的比較目標是與自己相近並略好於自己的人。

(1)自尊始於知恥,有了羞恥心,人才能節制自己的行為,不做庸俗卑賤的事情,有尊嚴地生活;

(2)有了羞恥心,我們會為自己的不當行為而難為情;

(3)有了羞恥心,我們做錯了事會感到慚愧;

(4)有了羞恥心,我們辜負了他人的期望會覺得內疚。

知恥,並且做到自尊,是一個人前進的強大動力,唯有自重知恥,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自尊,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否則永遠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有時,在尋找自尊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眼前的不足與缺點矇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優點,體驗不到自己的價值,對自己很失望,產生深重的恥辱感,這對我們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的缺點並不可怕,關鍵是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

觀點六:影響自尊的因素(教科書)

1、家庭中親子關係;

2、行為表現的反饋;

3、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

4、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

觀點七:影響兒童自尊的因素(教科書)

1.父母的教養方式

高自尊兒童父母教養的特點有四個:

一是温暖、關愛,積極接納孩子的特點和需求,熱心參與孩子的遊戲等活動

二是嚴格要求,要求明確,但不採取強制性管束;

三是民主,對有關孩子事情的決策,給孩子表達觀點的自由,耐心聽取他的意見

四是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典範。

2.同伴關係因素

建立同伴友誼關係和被集體接納是自尊體驗的兩個重要因素。朋友的親密程度高和被集體接納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親密感有利於建立依戀與社會支持,有助於緩解壓力和消極情緒的影響。

標籤: 貶義詞 自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bianyici/wr2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