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貶義詞 >

中國媽媽為什麼成為了貶義詞

中國媽媽為什麼成為了貶義詞

華裔家庭的高中生對這個詞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國媽媽”特別愛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學鋼琴,自己的媽媽也要孩子去學鋼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魯,“中國媽媽”就會説,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魯。總之,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中國媽媽”永遠是以別人為標杆,然後讓子女去達成媽媽心中的目標。一些華裔高中生為此與母親產生矛盾,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為什麼“中國媽媽”總要比這比那,我是我,我就是我,為什麼不能按我自己的情況來設計人生呢。

中國媽媽為什麼成為了貶義詞

主流社會或者説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對“中國母親”的含義的解釋與華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們認為華裔家庭的同學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什麼事都要媽媽説了算。媽媽就像一隻老母雞,華裔的同學就如小雞,總要靠老母雞的翅膀來保護。“中國媽媽”在白人中學生中是一句諷刺語,而不少華裔學生為此感到煩惱。

不少華裔移民到美國,他們心中的“美國夢”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夠接受美國最好的教育,當然哈佛、耶魯等美國最一流的大學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因此在美國各族裔移民中,華裔家庭是最重視子女教育的,而且考入名牌大學的比例也比其他少數族裔要高,在這裏“中國媽媽”功不可沒。

竟管如此,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下,“中國媽媽”的做法卻成了高中生中不被讚賞的行為。沒有人否認“中國媽媽”的苦心、用心以及實際行動對子女能夠在激烈競爭中有機會進入好的大學所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國媽媽”為什麼又會成了流行的貶義詞呢?

其實,從華裔家庭高中生和白人家庭高中生對“中國媽媽”一詞的解釋上已經有了答案。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我們民族的一個特性也許是太好攀比了,從大事到雞毛蒜皮的事,總是要和同事、左鄰右舍比一比。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從小開始就是不斷加碼,這個課,那個班,人家孩子上,咱家孩子絕不能拉下,也不管孩子有沒有興趣,是不是那塊料。孩子少了樂趣,變成了小大人。

攀比和為孩子設立教育目標是兩個概念,而且攀比的結果最終往往是對自己的孩子沒了信心。從小為孩子設立教育目標,基本上是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不斷地去挖掘其潛能,並尋找最適合孩子教育的大學。

其實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子女入讀大學名校,但現實是能進去的人太少了。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其實選名校不如選專業。如果一個高中生可以考入耶魯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到中學做教師,年薪5萬,或是他可以進入加大洛杉磯分校計算機學院,畢業後可以在大公司就職,年薪7萬,家長會選擇讓子女讀那所學校,答案並不難。

對於“中國媽媽”,我認為值得多思考的是,敢不敢讓子女早自立,而不必一生中都讓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雞”上。不少華裔中學生對白人同學“中國媽媽”的看法是較認同的,其實在高中階段,孩子的獨立性已悄然形成,為什麼很多高中生上大學非要到遠離父母的城市去讀,因為他們終於解放了,再也不用每天聽“老母雞”的“咯咯叫”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bianyici/llrk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