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家庭教育 >

十一招巧妙應對孩子詢問期

十一招巧妙應對孩子詢問期

孩子的智慧萌芽靠父母栽培,父母的知識與修養是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十一招巧妙應對孩子詢問期,希望有所幫助!

十一招巧妙應對孩子詢問期

一、什麼是"詢問期"?

3~4歲時的孩子,充滿了好奇心。經常以"為什麼?""怎麼會這樣?"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在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為"詢問期"。

詢問期又可分為"第一詢問期"和"第二詢問期"。3~4歲屬於第一詢問期,他們喜愛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之類的問題來提問。4~6歲屬於第二詢問期,他們提出"這是什麼?""彼會這樣?"的問題。前者詢問名稱,後者詢問原因。在人的一生中,這個時期屬於大腦迅速發展時期。相應地,它會帶來語言與智力上的迅速發展。因此,詢問期是個關鍵的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問題應答得當,就能促進孩子智慧的健康發展。

二、"詢問期"孩子的問題特點是什麼?

孩子總是探究自己身邊的一切。以"自然"和"人"的問題佔多數,其中自然問題最多。如氣象、天體等方面的問題,它們的動態與變化在孩子心目中富有神祕感。可見,孩子從小就愛科學。

三、為什麼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提出的問題,大人有時會覺得可笑,但家長必須注意的是:首先接納孩子的驚訝心理,如孩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呢?"父母應該説:"是呀!多美的天空,為什麼天空是藍的呢?"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問題,只是一笑置之,那麼,孩子久而久之就不再想發言了。即使母親一時答不上來,也應認真思考,説我們來查一下書本吧!孩子受到鼓勵,以後才會繼續發問。

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喜愛發問。教師講2+2=4,他還要問為什麼?老師認為他不但笨,還破壞紀律,要他退學,可是他的母親相信自己的孩子並不笨,而是擁有獨特的想法,她在家裏親自教導他。後來,愛迪生終於成為家喻户曉的大發明家,這正是善於栽培詢問期孩子智慧嫩芽的典型。

四、為什麼必須立刻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情緒也易變化。孩子在發問的時候,是因為對當時該事物有強烈的印象。如果不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過一會兒,也許連孩子自己也會把問題忘得一乾二淨。即使記得,隔一段時間再回答,效果也會降低。孩子發問以後,父母有時會説:"媽媽現在忙,別吵,等一下再問。"等等。這樣打發孩子,孩子就會認為"問了也沒有用",反正得不到回答,於是再也不想發問。以後,孩子就可能變成對任何事物都毫無興趣的人。

五、為什麼要順應孩子的智能來回答?

最讓父母傷腦筋的,可以説是的問題。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現象,生物的,生態的,難以解釋。有時,父母能提供正確答案,可異孩子聽不懂,這種回答就不能達到目的。因此,對孩子來説,正確的答案和理論上的説明,遠不如童話的回答來得有效。如4歲的孩子小偉:“為什麼月亮跟着人走?”母親説:"因為月亮怕你跌倒,才發出亮不照着你。"小偉説:"可是月亮有時也會躲在雲裏,到處都是黑漆漆的。"母親説:"是呀,為了月亮躲在雲野,伯伯才會裝上電燈,爸爸才會買手電筒呀!"可以看出,小偉有觀察力,而媽媽的回答也很得體。

六、為什麼父母也要反問孩子?

孩子發問時,父母應以誠懇的態度回答,但不要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孩子不管什麼事都問爸爸媽媽就不好了。比有問必答更為重要的是,使孩子養成心中有疑問先自己思考的習慣。孩子在發問時,父母別忙於回答,必要時反問一下孩子。如3歲的小明問:"男生和女生哪裏不一樣?"父親一時説不出來反問小時:"你説,哪裏不一樣?"小明説:"穿衣服不一樣啊,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原來孩子只是看到男女服裝不同而發問的。成年人往往從理性來思考。爸爸酌情後馬上説:"對,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小明已經看出來了,爸爸也這麼想的。"這個回答就很得體,又鼓勵了孩子的創造力。

七、為什麼要讓孩子觀察實物,並由自己去了解?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時,不管怎樣形容,孩子都不懂,讓他們觀察一下實物就明白了。如看到大象圖片時孩子會問:"為什麼大象的鼻子那麼長?"孩子必然地。如果帶孩子到動物園去看看大象,當孩子親眼看到大象用長長的鼻子把東西提起來,送到嘴裏,把水吸起來,灑在自己身上時,一定會恍然大悟:"噢,原來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的手一樣,用處很大哪!"

八、為什麼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研究問題?

不要以為孩子提出的問題,大人均能輕鬆自如地回答。在回答不了時,可以説:"媽媽也不知道,等一下我們一起看書來找答案吧!"千萬不能因回答不出來就説:"這不是你問的問題。你年紀小,沒有必要知道這些事情。"而且,既然你已經許下和孩子一起看書的諾言,就應該真的去買本書或去圖書館借本書,與孩子一起看,邊看邊説。父母若能夠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從小養成查字典看書的習慣,在以後小孩上學時,遇到疑難問題就會懂得自己去找答案,使他們產生了解未知世界的興趣,並對書產生好感。父母和孩子一起研究問題,共同學習,不僅可以用科學知識來充實自己,還有助於養成孩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

九、為什麼不要採用會使孩子害怕的方式來回答問題?

在回答孩子問題時,要避免無意中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這是因為恐懼的情緒會"傳染",母親害怕,孩子也會害怕。對一個人來説,恐懼心多形成於幼兒期,而孩子一旦潛藏着某種恐懼的心理,長大成人之後,要找出恐懼的原因,不但困難而且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父母在回答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到這方面的情況。如當孩子提出“地震為什麼那麼可怕?"父母可以這樣回答:"在地震時,地會擺動,但不要害怕,看看煤氣有沒有關好。如果實在有危險,與爸爸媽媽一起離開房子好了。"這要比回答:"是啊,地震很可怕!"表現出恐懼和驚荒失措的樣子要好。

十、為什麼要採取對生活有幫助的方式來回答問題?

會發問的孩子大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只要父母回答問題及時恰當,他們就會像海綿吸水一樣去吸收新的知識。而恰當的回答,也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比如,當問到什麼是拐騙"時,大人出於愛子怕被人拐騙的心情説:"拐騙就是小孩讓壞人騙走,這個小孩就要被殺死,所以不認識的人與你講話,你要馬上回家。"這樣的説法往往使孩子產生過度的警戒心、神經質,不敢接觸任何人。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應該教育孩子遵守日常規則。如果到外面去玩,要與爸爸媽媽説一聲,天黑之前要回家,不要一個人去沒有去過的地方,不要跟生人走開。要教育孩子社會常規,成為一個明有判斷力的人。如告訴孩子行路要靠右邊走,要走人行道;過馬路時,要左右看清,沒有車子時,才可以地去。這比對孩子簡單地禁止、恫嚇要好得多。

十一、為什麼要讓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

做父母的人,只要經常注意孩子的問題,應該可以推測出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態,並進而知道該如何地孩子。因為在孩子提問題及解答中可能藴含着未來生活的方針,如孩子看到有的同學一面做功課,一面被批評時,產生了一種對上學校、做功課的恐懼心理,於是就問媽媽:“有沒有不做功課的學校呢?”作為媽媽,這樣的回答比較理想:"到學校是要做功課,學校裏有老師,老師會教你知識,你原來許多不懂的地方,都會知道,你不必擔心,而且到學校裏,你還會認識很多朋友,很好玩。”讓孩子滿懷上學的憧憬,感到上學是件快樂的事,而不是還沒有上學就厭學。

標籤: 詢問 應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jiatingjiaoyu/4r4n8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