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行政公文 >報告 >

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1

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立足實際,採取多項有效措施,不斷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xx年,xx市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26%,總支出2.67億元,同比增長5.9%。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發展到487個,其中,收益在5-10萬元的村發展到xx個,在10-50萬元的村發展到87個,過50萬元的村發展到20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資源開發型。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鼓勵市郊村、鎮郊村以及公路沿線、流域沿線的村組,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採取多種形式發展二、三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幹河街道辦事處xx村屬城中村,近年來,他們在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着力發展現代商貿業、房產業的同時,大力興辦商業門棟,用於增加村級積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共擁有各類大小門棟400多個,年租金收入近600萬元,不僅解決了村裏適齡人員的養老保險,而且每年用於村民分紅的資金就高達300多萬元。xx街道辦事處劉口村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機遇,以“瞄準一個區域、建設一條街道、打造一帶產業、完善一箇中心、醖釀一個市場”為目標,在短短六年多的時間裏,實現了由負債200多萬元到集體經濟“億元村”的神奇蝶變。龍華山街道辦事處河灣村充分發揮緊鄰漢江的區位優勢,先後興建了貨運碼頭、青沙站、搬運站和倉儲設施,每年可創收近100萬元。xx鎮xx村從2002年開始,拿出1700畝土地打造工業發展平台,開發xx工業小區,目前已有33家企業進場興業,吸納了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同時,村裏每年還可得到徵地公益金34萬元。

2.資產經營型。一是盤活土地資產。順應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農業經營規模化的趨勢,合理利用村級“自留地”,適度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增加集體收入。20xx年,xx鎮xx村與中糧米業xx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按650元每畝的價格集中流轉土地1959畝(其中溝路渠近200畝),建設富硒水稻產業園,增加集體收入xx萬元。xx鎮xx村採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5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1000畝,隨後以600元/畝的`價格分別租賃給2家企業興辦苗圃基地,既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問題,又推進了規模經營,增加了集體收入。二是盤活閒置資產。通過盤活閒置場地、閒置固定資產和資金,開展資產運作,實現資產增值。xx鎮xx村把經營不善、停產多年的磚瓦廠租賃給一回歸創業老闆,平均每年新增村集體收益5萬元。xx鎮xx村經村民代表討論通過,對8個臨街門棟進行維修和翻新,每年租金收入達4.8萬元。三是發展“綠色銀行”。充分利用溝渠河道以及道路兩側發展經濟林,xx鎮xx村從2009年底開始,在村裏4條總長6000多米的溝渠和道路兩側種植和補植了3萬多株經濟、綠化苗木,按目前市場價格匡算,可增加村集體積累150萬元以上。

3.服務創收型。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提供生產、流通等環節的有償服務,解決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xx鎮先鋒村大力發展黃鱔養殖,成立了養鱔協會,興建了黃鱔交易市場和冷庫,同時為養鱔户提供苗種、飼料供應及技術指導、貸款擔保和市場營銷等服務,全村3700多畝耕地基本上全部開發成魚池,帶動全鎮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6萬畝、全市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xx萬畝。20xx年,先鋒村村集體僅黃鱔交易市場提成就超過了200萬元(分別收取農户和老闆交易額的4‰)。xx鎮xx村成立了村級蔬菜專業合作社,20xx年,合作社與山東老闆進行合作,按7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500畝,發展蔬菜大棚160個,集體盈利23.7萬元,今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150畝。

4.管理提升型。加強集體“三資”監管力度,從清理經營性資產資源和承包合同入手,統一建立承包合同管理台賬,對人情合同、口頭合同以及期限明顯過長、價格明顯偏低的不規範合同統一合併整理,重新簽訂,對到期合同一律嚴格按程序實行公開招標競標,增加集體經濟。xx鎮xx村從20xx年開始,累計清理各類不規範合同和到期合同15份,涉及面積489畝,原承包價每畝最低24元,最高xx0元,競價承包後每畝最低價217元,最高價420元,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8萬多元。該鎮xx村集體所有的一塊100多畝的低湖田,在20xx年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後,生產面積有所增加,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承包價格也由以前的每畝100多元,通過競價提高到現在的每畝616元,增加集體收入近6萬元。

近幾年來,xx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在一些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的村表現較為突出。

1.資源稟賦差。對於全市大多數村而言,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較少,集體經濟主要是靠村級集體機動地發包來實現。在經過完善農村土地二輪延包政策和實行農村税費改革兩個工作階段後,許多村集體機動地變得及其有限,有的村基本沒有了機動地,發展村集體經濟難度很大。xx村地處偏遠,是xx鎮唯一沒有通公路的村,在經過農村税費改革後,村集體原有的400多畝機動田都分給了返鄉要田的農户,目前村集體主要靠化緣來維持運轉。

2.集體負擔重。突出表現為村級債務重,還款付息壓力大。截止20xx年底,xx市村級債務總額達4.51億元,其中個人借款1.62億元,按年利率9.72%計算,每年應付利息1570萬元。同時,隨着物價上漲,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入不敷出,不少村每年呈現收不抵支狀況。

3.進取意識弱。從羣眾方面來看,村級集體經濟產權不明確,名義上是歸村內集體成員所有,但長期由村委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人人都有、人人都沒”的怪象,影響了廣大羣眾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從村幹部方面來看,由於待遇偏低,少數地方村幹部不願勞心勞力,或者存在畏難情緒。從對全市三個鎮的10個村村幹部工資調研情況看,這10個村村支書年工資收入最高15600元,最低的不到1萬元,有的甚至是“打白條”,村幹部對發展集體經濟普遍熱情不高。

4.選好支部帶頭人。更新思想觀念,打破地域界限,落實激勵政策,試點推進,選好、用好村支部書記,培育一批政治素質較高、懂經營、善管理、有資金又樂於奉獻的黨支部書記,帶領羣眾發展集體經濟,增收致富。

5.打造增收載體。學習借鑑江浙成功經驗,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因地制宜,成立村集體工貿公司、農業開發公司等新載體,或通過開展農產品生產、營銷、加工服務,承接村內基礎設施、公益性事業項目建設等方式,壯大集體經濟。有條件的地方,要大膽以土地為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變農村為社區,變農民為居民,進行入股分紅。

6.化解村級債務。要積極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有效途徑,分門別類整頓歷史遺留的債權債務,推動負債村和經濟薄弱村轉化增收。建議上級政府對長期難以化解的“呆賬”、“死賬”,採取規範的手續予以註銷。對過去因興辦公益事業和借款完成上繳任務而形成的個人借款,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7.健全發展機制。要建立幫扶機制,特別是對經濟薄弱村,要通過部門聯村,村企協作,以強帶弱,以富幫窮等途徑,為其創造發展條件。要健全管理機制,進一步嚴格和規範集體“三資”監管制度,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要建立考評機制,對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做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給予一定的獎勵。要讓村民真正享受到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調動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熱情。

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

5月中旬,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市農辦會同市農林局、財政局、國土局等部門,在去年年底調查10個鄉鎮街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另外10鄉鎮街道和37個不同區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和不同發展模式的行政村,採取聽、問、看、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逐個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羣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調查情況來看,廣大幹部羣眾能積極探索發展路子,推陳出新,確保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從調查情況看,近五年來,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級政府”的角色。

1.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幹事”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於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地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查情況來看,村幹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裏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裏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錢辦事”的重要來源。農村環境衞生保潔、河道道路養護、綠化、合作醫療和各類創建等項目,雖然上級有部份的配套資金,但杯水車薪,還要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開支,確保了村級組織的運作和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

3.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税費改革後,農户農業生產支出越來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費用,但進行必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必須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萬元左右,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定生產。

4.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xx村、xx村等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明顯高於市平均水平。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展現狀:從2006年度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年報資料看(共列入xx個村社),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xx萬元,與2005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所有者權益xx萬元,比2005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扭轉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下降的局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xxxx萬元;當年收入(含土地徵用補償)按村組分,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全市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個,佔村總數的33.81%,比2004年多1個,連續二年出現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減少的現象。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村級經營收入9267萬元,佔總收入的43.22%;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791萬元,佔17.68%;③村投資收益445萬元,佔2.08%;④其他經濟收入7937萬元,佔37.02%。另外,各級的補助收入7250萬元,未計入總收入。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市集體經濟總體上體現出北強南弱、近郊村優於遠郊村、平原優於山區的特點。

(三)存在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兩極分化”。從統計數據來看,兩頭大中間小的現象比較突出。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如,xx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含土地徵用費)達1588餘萬元,而xx村、xxx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

2.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後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

3.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2006年各種財政配套補助xx萬元,村社均xx萬元,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幹部羣眾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鬥、主動作為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村所報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當年實際收入相差甚遠的虛假情況。

4.鋼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級組織不堪重負。農村環衞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各項創建活動等方面的鋼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説,實在難釋重負。另外,部份農民羣眾集體意識不強,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拖欠、拒交應交費用的現象滋生,無疑又給村級組織增添了不該有的負擔。

5.集體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村級組織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關的物權回報。如,在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方面的費用,都要由村級組織負擔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後,物權和收益由水、電等相關部門所有,無形之中使村級資產化為烏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ngzhenggongwen/baogao/xzz82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