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餘秋雨 >

讀餘秋雨的《行者無疆》有感

讀餘秋雨的《行者無疆》有感

先生在九十年代跨越了中亞、西亞、歐洲大地,在窺探城市風貌和人們歷史的道路上一直在思索着。可以説每到一處,他都用一顆非常激動的筆記錄着自己對於建築、詩文、歷史整體的打量和逐漸深入的剖析。

就是在他散散的字裏,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一位文人乃至整個當代的文人的內心躁動。為漸漸迷失的價值躁動,為不能徹底解惑的書齋遺蹟躁動,為曾經並不安詳現代又悄然無聲躁動。説白了,文化就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後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尊重和保留。

但是歷史的小巷裏、閒人的談資間、民間的野史中或多或少能收斂到一些真正藝術的殘垢,舔到與藝術本身相關的墨汁。所以我每次讀那些沒有被注重的遺蹟時,就想徜徉在自己設定的背景裏,希望永遠不要出來,因為一旦出來就破壞了那張用想象安慰的畫卷。

他大概有許多感慨的話要説,所以才記敍下自己在旅途中臨時感知,那些感知是經過加工的。我自己每次看那些關於龐貝、羅馬、威尼斯時,就不禁感覺到背後的灼熱,這便是對於文化苦旅的粗糙觸摸的感覺。

從亞洲走到北極是遙遠的,但要真正地讓一些野蠻、荒誕、懶散沉落在人們的主觀之後,那麼這個過程更遙遠。在走訪過程中多是熱情,讓人難以身處冷落的部落,所以比以往文人更有懷敬、沉湎之情。雖然漫長,但是着實詢問了些關於恢宏的東西,碾碎了不該破壞這些原本不羼有近代的東西。一路的記憶,一路的欣賞和歎息!

將蔓延在歐洲的羅馬文明和擴散在太平洋西岸的中華文明進行一次對照。從城市的佈局,前人的書籍,保存的建築,全然能分曉兩種文化是有着很多的相似,而並未人們所説的排斥。所以要我們感同深受地去咀嚼一些即使是頹廢的帶有偏見的風俗。中西亞、歐洲並不是美國那樣單調,也並非中國現在的不倫不類,或許在不經意的半壁半開的木門就能夠透露出一點關於當地的祕密,或許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就能夠閒聊到關於古代的茶館、酒廊,或許在公共的廣場和天然的花亭不受意識控制地就能發現我們需要採摘的現常從別人和博物館收藏的古畫裏,從大街小巷一路皆是的雕紋中,從一位赤足皮膚黝黑的農夫的眼神裏,都可以解讀到過去對現的影響。

要拍攝的畫面太多太多,每一次的拍攝也並沒有雷同,所以你就不問時間就是在捕做,直至膠捲沒了,直至人都困睡了。然而有的不要去這般的拍攝,這樣反而使得所經歷的有了缺陷,難以使得藝術在固定的'鏡頭裏輾轉。所以就用筆記,就用自己的腦袋去揣測、推敲,串聯着前人們的見識,夾雜自己的聽聞。哪怕在一處小小的寓言裏,你也能領略到寓言背後時代的風騷。

美麗可能是背馳的,隱諱的,不願意去回憶的。但是誰讓我們這樣説它有這樣的質感?是我們所看的影視裏,是有過在這個國度生活的那些人。所以這隻代表了他們的見解並未你自己的閲覽。真正的體會是無論全盤否定自己的情感,無論讓你突然停筆失去了靈感,無論欣喜到癲狂的地步,都能保持着對於一種物象和精神的平視。就是這種帶有好奇的、惶恐的、畏忌的、模糊的心情去修飾着這些平視後留下的結果,就真正的造就了、渲染了、激活了美。

《行者無疆》的確是本難以釋手的書,通過保留一些所見識到的軀殼充滿帶有東西方全然的思想使得文化在上升。

行者無疆,但最後只是無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qiuyu/4nnr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