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莫言 >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1

莫言的小説,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一陣熱鬧歡樂氣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個村莊的集市,你遊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沒有人與你搭話,你也不寂寞。看小説《蛙》,就像在逛着這樣一個熱鬧的集市,一段段情節像一個個攤位,你在人羣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彷彿都不夠用了,因為那嘈雜聲、那琳琅滿目的貨品,密集地直朝你襲來。我本身是不太喜好這樣的文字的,因為我很可能在這文字環境的感染下漸漸地就生出滿心的浮躁,最後只好把它棄之不顧了;也可能在精彩熱鬧了一番過後,卻發現自己其實什麼中意的玩意兒都沒買到,剛才全是興奮着別人的興奮。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

《蛙》,首先是這個題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僅僅是題目這一招似乎已經勝出很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們。讀了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倒不是向我一開始想的純粹是為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麼一追溯,便顯出此中真意了。原來小説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篇小説的本意是為了讚揚還是批判,或是醖釀着什麼更深刻的內涵。在此只想談談我自己看了小説之後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覺得計劃生育是一項再正常不過、明智不過的政策了。中國的人口那麼多,造成了諸如資源匱乏、生存質量下降諸如此類的問題,再不限制人口,那還了得?我在家裏是獨生子女,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基本也是獨生子女,偶爾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們家庭思想觀念的落後。我一直以為計劃生育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輕而易舉就實現的事情,哪裏會想到原來推行這項政策的過程是那麼艱難?在小説中,在落後的中國裏落後的小村莊,“姑姑”為了落實計劃生育的政策,親手殺死了20xx多個胎兒,更間接殘害了多少婦女的生命?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為了忠誠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門外對內喊話,勸説我懷孕七個月的妻子不要心存僥倖,乖乖的流產。勸説不成,姑姑便推倒鄰居家的樹、鄰居家的牆,用這種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這舉動是多麼的野蠻。中國人向來推崇火與劍,要秋風掃落葉般地對待自己的“敵人”,倒把個禮義廉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全部拋到腦後。這使我聯想到現在社會很多政府拆遷,對於不願意搬走的人家,就斷水斷電,更有甚者直接用機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種種行為,只要是打着國家的名義、打着為了人民利益的旗號,便都是合情合法、正義之舉了。凡是與之對抗的,便都是歷史的敵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頑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説計劃生育政策是正確的,但計劃生育政策落實的手段是否正確,恐怕要大大的打一個問號。操之過急,往往會事與願違。中國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們歷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融入我們國人的血液裏的,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可歎,一場急躁的、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行動帶着火山爆發的宏大氣勢,吞沒了整個中國,分不清這火山的巖漿裏,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國家庭的血與淚。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2

花了老長時間看完了寂寞“蛙”。又花了N時間寫。這本書值得一閲。

和許多人一樣接觸莫言的作品是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是諾貝爾的巨大光環將我的目光匯聚到了莫言身上。那時的我對諾獎懷着一份神祕對莫言懷着一份好奇。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偽文學愛好者,對文學方面的新聞關注的太少。莫言的《蛙》很早就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而這些卻是我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知道的。

諾獎評委對莫言作品的評價是帶有濃重的魔幻色彩。我懷着這份對魔幻色彩的好奇對莫言的好奇同時也是對神祕的高密東北鄉的好奇讀完《蛙》。這是一本凝聚莫言十幾年心血的作品。小説的主人公是作者的姑姑的原型。許多讀者讀完後都説姑姑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疼恨年輕時候姑姑的冷漠固執,為了自己負責範圍內的計劃生育零超生記錄硬生生拉着懷孕七個月的婦女去引產。他們説姑姑那時已經到了一種病態的心理沒有一絲的同情心。他們也為晚年時的姑姑感到同情,一個風燭殘年精神已經不正常的老人,滿頭銀髮,艱難的挪動着臃腫的身軀為自己前半生犯下的罪孽去贖罪的老女人。作為一個女人她一生沒有孩子,她恐懼着。粘在手上的血,是不是永遠也洗不淨?被罪感糾纏的靈魂,是不是永遠也得不到解脱?

我跟許多讀者一樣也對莫言刻畫的姑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在合上《蛙》這本書的時候腦子裏浮現的不僅僅是姑姑為計劃生育走街串巷,無數的蛙將她包圍和她顫顫抖抖擺放泥人的情景。我腦子裏浮現更多是陳鼻。這是一個悲慘的人物。

陳鼻是萬小跑的小學同學也是神祕的高密東北鄉人,由於母親是外國人陳鼻身上也有幾分外國血統。他鼻子高大所以起名就叫陳鼻。年輕的時候陳鼻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他可以一人獨闖廣州販手錶回老家賣那時候手邊是奢侈品的只有那些追求時髦的年輕人戴手錶,就想今天那些追求非主流的年輕人在臉上來個紋身一樣。他可以一人獨闖哈爾濱批發香煙回老家賣。當時的陳鼻是村中少有的萬元户。他有着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叫王膽身高不到一米讓人覺得是侏儒症患者。妻子主管銷售他批發回來的香煙,在當時賣香煙不是今天隨便在街頭小店就可以,那時王膽在脖子上掛着一個自制的小木頭箱子可以上下合上裏面用鐵絲一層層的夾着香煙那形象就是我們在《上海灘》中看到的街頭賣煙者,當時陳鼻有了自己的女兒,可在那個“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嚴重糜爛心靈的年代,陳鼻也是一樣每天都想着要有個兒子。但是不巧的是他長在的計劃生育的嚴打時期。姑姑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在她負責的範圍內還沒有一例違反計劃生育的案列。陳鼻想盡辦法做夢都在想着自己抱上兒子的日子。不久王膽就偷偷的懷孕了,這件事沒有瞞過姑姑,也觸怒了這位計劃生育負責人。可那時萬小跑的妻子由於想兒子,在生了一個女兒後也偷偷懷上孩子。萬小跑是姑姑的侄子,姑姑怕讓人家在背後戳脊梁骨將所有的心思放到了萬小跑身上。在處理了自己侄媳婦的事情的時候王膽已經懷孕七個多月了。他們知道到了姑姑處理他們的時候了就想法讓王膽藏了起來想躲到孩子出生。那時全村上下都在搜捕王膽。

到了東北鄉水蜜桃成熟的時候,那年東北鄉水蜜桃大豐收。連天的雨澆在農民心頭卻怎麼也喜悦不起來。連天大雨河水暴漲沒有批發商,即使有收購的車也開不進村。面對散發着股股腐爛味的水蜜桃,每一個農民心頭都是在不斷的絞痛着。這一筐筐的蜜桃都是農民的心血縣政府人員想盡辦法不能讓最不想見到的事發生,他們聯繫了批發商來批發村裏的水蜜桃,不過所有村民要將桃子運輸到河對岸的村莊價格也是去年的一半。就是這樣的一個消息對於那時的村民無疑就是雪中送炭。瞬時間河面上熱鬧了起來,有自家的船,有竹筏,有臨時用充滿氣的輪胎自制成的運輸工具。叫聲,喊聲壓過了雨聲。河道里瀰漫着桃香和暗暗血腥。陳鼻就是利用這個時間想將自己的妻子王膽運出村,他們將王膽裝在了盛桃子的框子中。拼了命的撐着竹筏,可再精靈的耗子也躲不過貓。姑姑帶着計劃生育的隊伍從後面緊追了上來。其間開始了激烈的爭鬥。王膽懷孕快八個月了在這種環境下不知是碰撞還是驚嚇,姑姑看到了從她腿腳上留下的血。經歷了侄媳婦引產大出血的死亡後姑姑害怕了,作為一個婦產科醫生他知道王膽要早產了。她踏上了陳鼻的筏子去給王膽接生,雨依舊下着,好似更大了。陳鼻筏子邊的水被血染紅了。一陣陣血腥味肆意開來,在雨點捶打的河面上濺起串串血珠,孩子生下來了是個女孩王膽沒有活下來。陳鼻心中對兒子的期望撕裂了,臉上的肉緊繃着,眼神裏帶着遺憾。王膽死了也讓他的神經開始不正常。在孩子出生後的一個多月裏,陳鼻沒有關心過這個王膽用生命換來的女兒。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是姑姑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照顧着這個孩子。陳鼻開始酗酒,不停地到計劃生育辦公室鬧事。當時的陳鼻沉浸在傷痛和失望之中,我開始有點同情他,同情他生活的年代。我希望傷痛過後他能振作起來,我想陳鼻最後應該會振作起來再找一個老婆,而且用自己的頭腦成為一個大老闆過着幸福的生活。懷着對陳鼻結果的期待繼續讀着。可是下面的`事最終將陳鼻推上了崩潰,也擊碎了我對陳鼻對那時社會的美好的想法。

十七八年後陳鼻的兩個女兒長大了,由於陳鼻的外國血統兩個女兒很漂亮,成了人見人誇的對象。陳鼻慢慢好了起來。姐妹一起去了南方的一家服裝廠打工,陳鼻沒有再找老婆,在他心裏兩個女兒撐起了他對生活的那份熱情,他會以他的兩個女兒為榮,兩個女兒是他最後的精神支柱。

就是在那一年陳鼻沒有躲過一場劫難,從此在沒有振作起來。兩個漂亮的女兒工作的那家服裝廠起了大火燒死五人,傷了兩人。陳鼻的大女兒燒死了,小女兒搶救過來了卻再也不是那個花季少女嚴重的毀容。莫言沒有寫接下來幾年陳鼻是怎麼度過的我能想象一個本來神經就有點不太正常的父親在聽到這噩耗時會是什麼場景,他會哭,會慘叫,會酗酒,會崩潰,會有流不盡的眼淚。

等到陳鼻再一次在小説中出現的時候是萬小跑去一家飯館吃飯的時候那家飯館叫“唐吉可德”飯館。現在的他頭頂光禿,腦後長髮披散,幾乎是塞萬提斯的髮型。他臉型乾瘦,兩腮乾癟,那個鼻子更加突出的大。他衣着古怪,非袍非褂脖子下圍着一圈白色的泡泡紗之類的織物,佩戴者一把生了鏽的長劍,旁邊有一條又瘦又髒的狗。他在“唐吉可德”飯館裏扮演唐吉可德?他已經沒有了生活的激情,對眼前的這一切已經麻木,心中已經空了不在有年輕時的豪情壯志。這讓我想起了《駱駝祥子》中的祥子,這個有理想追求的青年奮鬥半生最後看到他的時候他會在別人葬禮上給人家抗紙人撒紙錢。顴骨突出,雙眼凹陷,弱不禁風。他們都是時代社會的見證嗎?

陳鼻出了車禍,目擊者稱他是自己向疾馳而來的警車衝上去的。他瘋了嗎?他真的吧自己當成了唐吉可德了嗎?他在為正義驅打面前的怪物——警車嗎?在後來的醫院搶救中陳鼻對來看他的同學萬小跑,李手説了句“你們為什麼要救我,否則現在我已經死了”。他沒有瘋他失望了,他對這個原來充滿激情的社會失去了信心,他不在抱有一絲的懷念和眷戀,他忘記了自己的小女兒還活在世上。或許死對他來説就是最好的解脱。在他眼裏每天升起的太陽都是血的顏色,周圍一切都陰森森的。他時刻都聽到王膽在下面叫他的聲音。

陳鼻殘廢了,陳鼻瘋了。集市頭上那不足一平米的地方成了他生活的場所。每天他都會放在面前一隻碗在那乞討,蓬頭垢面,身邊有一隻斑點流浪狗,他已經成了一個十足的乞丐,成了被人漠視被社會遺忘的人。看到這我心中有種奇妙的酸楚在撥動着那根親情感情的弦。看到感人的場面我很容易感動的落下淚水。你可以想到原本幸福的一個家庭最後死的死,毀容的毀容,瘋的瘋,沒有一個完好的在這個社會上。我在腦海中想像出陳鼻最後的生活場景,我真的很為他同情,我想現實中我見到他我會低頭向他的碗中放上錢。後來萬小跑見到陳鼻將身上唯一的一百元放到了陳鼻碗中,就在萬小跑走出一段距離回頭看看陳鼻時卻看到一個孩子將碗中那一百元搶走了手法很熟練撒腿跑了。看得出來這孩子經常這樣從陳鼻碗中搶他乞討來的可憐錢。萬小跑恨這孩子,咬牙切齒。我看完後也恨他,我恨不得立刻給他兩個耳光。無盡憤怒的同時是對陳鼻無盡的同情。

陳鼻這個年輕的時候英俊瀟灑有着美好家庭和美好未來憧憬的人,我腦子裏不止一次的出現他的一生,他的小女兒還活着,在這個社會上活着,每天臉上都纏着黑紗活着。他還活着,一年四季穿着那件紅色棉襖活着。

讀完《蛙》我沒有收穫跟那些書評人説的結果,也許是自己的欣賞水平膚淺的原因我只能看到表面上的故事。我更不敢對那時的社會進行自己的評價,我也沒有資格進行評價。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莫言的故事,我記住了姑姑,我記住了那為愛痴狂的秦河跟王肝,我更記住了賺足了我同情的陳鼻一家。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3

一口氣讀完了莫言醖釀十年而鑄就的新作《蛙》。此時已淚流滿面了。故事中所描述的不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嗎?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擊隊》——那戲虐,調侃是對超生夫妻們的諷刺與規勸。我甚至聽到了自己當年那年幼無知的笑聲。《蛙》描述的是高密東北鄉的“超生游擊隊”從東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們的疼痛與哀號。許多母親們要從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讀完《蛙》,你也會為自己當年那年幼無知的笑聲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萬心的共產黨員,她曾是高密東北鄉的送子觀音,但卻成為當地計劃生育政策的基層。

20xx年是我們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為女人我不幸”懷孕了,計劃外的,也就是腹中的這個“孽種”開始了我們的惡夢。後來政府知道了,後來多次帶人上門,恐嚇,嚇的我們夫妻倆帶着腹中的這個“孽種”一路逃亡,輾轉蘇北,後來由於中央型前置胎盤又亡命與南京,由於整日東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最後在市幼剖腹產下奄奄一息的男嬰,三天之後不幸夭折了。此時鎮政府已慘無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樓房。這是何等的絕望讓人撕心裂肺。而後只要看到人家懷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這大了。丈夫勸我説你不要這樣了你可不要成為祥林嫂呀。的確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與丈夫抱頭痛哭蛙裏發生着1也的確是場艱苦卓絕的戰鬥與爭奪,那些有着頑強的身體曾經遭遇了怎樣的磨難,被追趕的孕婦張拳的老婆多麼渴望跳到河裏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時每一個人都看到了她雙腿間流下的鮮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將死亡,而對無情

姑姑,這個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詛咒;“萬心,你不得,好死!”

姑姑晚年充滿了負罪感,在一個夜晚她聽到了蛙鳴。彷彿成千上萬個嬰兒在哭泣和控訴!

感謝莫言,他的蛙提供給我們這個時代的譯質力量,它們是珍貴的。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4

前天晚上,得知作家莫言榮獲20xx年諾貝爾文學獎,趕緊看網上評論。發現看法不一。莫言本人對此很低調,這是肯定的,沒有一個獲獎者張牙舞爪。官方媒體也説,要以平常心來看待這件事情,一反幾十年來對諾獎的愛恨交加的賁張情緒。多數普通人的反應是祝賀、高興,另有一些人不以為然。

我個人,慚愧得很,沒讀過這位作家的一本書。只看過從他小説改編的電影《紅高粱》。老實説,我對電影《紅高粱》感覺很一般。我認為,那不過是編劇導演編造的一串詭異故事,跟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搭界,甚至有醜化的成份。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思,而這,正是吸引無聊觀眾的地方。如果老外靠這個瞭解中國人,那是走錯了門路。

在沒讀過一本書的情況下,我不敢對莫言獲獎一事發表任何看法。為了彌補我的不足,趕緊搜索下載了他的最近的名作《蛙》,開讀。

有人對類似我這種作法不感冒,説有趕時髦之嫌。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當人們都在紛紛談論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應該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就是,你最好對這件事有一點兒起碼的瞭解,然後才能看懂別人的議論。否則,你就是自絕於人民。

於是開讀。從晚上9點看,看了一個小時,困了,睡覺,第二天,就是昨天,看了一天,今天早晨7點多終於看完。對於我這種看書如同老牛一樣慢的人來説,每一本小説都是一種折磨。好在終於看完了。

讀後感?怎麼説呢?只能概括成一句話:還行。還行的意思就是,你看了,總比不看強。但假如沒看過,似乎也沒有什麼損失。畢竟我看小説不是消遣。我消遣的方式很多,小説還排不上號。

只看過一本,當然不能給莫言下什麼結論。但模糊的感覺還是有的。我參加的一個讀書羣,有個書友説:“作家不是政治家不必揹負過多的責任,只要故事寫得好,文筆好就可以了。”這個書友説的對,也不對。應該這麼説:“作家雖然不是政治家,但是他一定是人類精神的守護人。偉大的作家之所以偉大,就在這裏。而所謂故事和文筆,不過是他的手段。像金庸、瓊瑤那樣的人,永遠稱不上偉大。但是他們的確是作家。”

對於一個“小心地避開中國現實”(國外對莫言的評論)的作家來説,莫言也許是出於生存的考慮。但是不管如何,我們只能記住像索爾仁尼琴、哈維爾那讓的人。莫言,就像他的筆名一樣,實際上沒説過什麼。

再次一層,文學欣賞除了思想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種美感。老實説,從莫言的這本小説中,我沒怎麼感覺出美來。也許是我的理解水平問題,那就怪不得人家,就像我聽不懂交響樂一樣,不能怪貝多芬們不好。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5

前些日子,爸爸從六合帶回一本小説,小説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麼值得看的?我們農村裏青蛙多得是,可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萬心由——一名助產士最後成為一名計劃生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之間的鬥爭。結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張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後,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每當夜晚,她聽到蛙的叫聲彷彿是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

記得四年前我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也有同樣的遭遇,媽媽因超生而東躲西-藏。我從小就一直待在媽媽身邊,從未離開過她的懷抱,我整天以淚洗面,後來生了一場大病,爸爸回來幫我掛了十天水。後來聽大人們説弟弟沒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媽媽回來以後我一點沒怪她,相反,我覺得媽媽是偉大的勇敢的!

媽媽是幸運的,書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顧她的生命沒有輕易離去。媽媽回來時明顯瘦了許多,她看見別人的孩子總要抱一抱,我知道媽媽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當這時我就心如刀割。20xx年一個新生命降臨在我家,這個家又充滿了朝氣!

中國作家莫言的小説《蛙》由四封信一個劇本構成,講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鄉村婦產科醫生六十年來落實計劃生育的故事,描繪了一幅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生育史。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6

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而記敍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但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説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説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着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説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説明知這個政策還懷着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7

讀完這部小説感覺與別的小説不同,很是獨特。

想了一下,我理解的主題是:表現中國農村婦產科醫生的貢獻和憂傷,同時勾畫計劃生育時代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眾生相。

就這個題材而言,夠獨特的了。計劃生育,有點敏感。小説卻寫得非常尖鋭,並深入人性。小説能夠出版,説明社會的進步。不迴避這個問題的兩難,反而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主人公姑姑形象鮮明,她作為傑出的婦產科醫生,既接生了成千小生命,又扼殺了成千小生命。外表強悍、剛烈的她,內心卻柔弱、糾結。她既驕傲又惶恐。無兒無女終其一生。這樣的人物以往文學未曾出現。

圍繞着生育問題,小説中有不少“死去活來”的故事,夠大膽的。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説莫言是“魔幻現實主義”,是的,夠魔幻的。比如姑姑怕蛙,因為蛙太像婦女和嬰兒,她醉酒夜歸在郊外夢幻被蛙圍的情境,令人毛骨悚然。書中有很多幻覺的和荒誕的描寫。

小説的結構特別,四封信和一個話劇本。完全打破了一般的敍述體。那個話劇,如作者自己所説,是無法排演的,完全是為了用魔幻的形式為主要人物安排歸宿。

語言老道純熟,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

這樣的功力,讓他代表中國作家首獲諾獎實至名歸。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8

剛剛看完,現在還無法描述看後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寫作速度一貫很快一樣,我讀書的速度也絲毫不遜色,這本書大概用了三天時間吧,在這三天裏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時間來讀,我覺得這樣的速度應該算是快的了。

在這之前和剛才這短暫的時間空隙裏我看到過許多關於這本書的評論,原諒我可能看得太快還沒有來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還想不出那麼精妙絕倫或褒或貶旁敲側擊冷嘲熱諷的讓人讀了肅然起敬的話來寫一篇評論。

但是我要説的是,我讀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罷不能。怎麼説呢,簡直就像吃了一頓美食,大快朵頤啊。

這就足夠了。至少我覺得是足夠了。我向來不認為小説甚至於其他任何文學形式應該揹負上沉重的歷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鎖,也不認為文以載道是最高的境界。當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應該有它現實的意義和價值,但是這些價值我認為都應該是一件藝術品的附庸,我覺得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和一切其他藝術一樣是一種高級的審美活動,如果它讓人愉悦,讓人感受到欣賞到美的滿足就已經足以成為一件傳世精品,至於其他道德,批判,還有什麼靈魂,那是附加價值,如果有那是錦上添花,沒有那也無關大雅。當然,我在這裏並不想和大家探討文學到底是不是藝術這個命題,也不想研究什麼文學是一切藝術的開始也是一切藝術的終結之類的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命題。

還有一些人跳出來説莫言就是一講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講故事的,他們覺得講故事的就好像舊社會裏的戲子,或者説評書的,説相聲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枱面,無法跟他們心中那些偉岸的大師什麼喬伊斯啦,什麼博爾赫斯拉,什麼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認,他們沒有錯,他們都是有着很高鑑賞力的上等人,而我們這樣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於故事的波瀾起伏,就好像我們聽評書的時候跟着説書的人一起嬉笑怒罵,一起臧否人物,為了評書裏那些莫須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販夫走卒們的苦難而感到難過,為了他們的喜事而歡欣鼓舞一樣。我知道這樣的上等人同樣是看不起《故事會》的,他們也看不起《讀者》,那是他們眼中的垃圾,是廢品,毫無價值。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些書讓好多人在矇昧之初知道了善與惡,美與醜,良心與道義,責任與擔當,同樣是這些書最廣泛的影響着一個個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後這些小人物們聯手創造着歷史,展示着人類社會的良心。我當然不敢不承認《尤利西斯》的經典性與其無與倫比的價值,也不敢對《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為我承認我的無知,我的淺陋,我的粗俗,我讀不懂他們,我所擁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養和道德的美好品質,沒有一點來自於他們,而我也沒有從他們身上感受過絲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絲絲的營養,我只是像供奉價值連城的青花瓷一樣將他們束之高閣,頂禮膜拜,只因為那麼多人都崇拜他們,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説他們是經典,我永遠讀不懂得經典。但是我知道,我讀不懂他們也沒有耐心讀完他們因此他們也從未影響過我。

我想大多數人跟我一樣,我們的道德與良知,我們的知識就是來自於類似於莫言這樣的作家,來自於他們的故事,那些被別人嗤之以鼻的“只會講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歡這些故事,就像我喜歡《故事會》一樣,我還要用《故事會》去教育我未來的小孩,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樣頂天立地的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活着,與那些館閣裏打着飽嗝衣着優雅無所事事的批評大師們一起活着,並且比他們更多的為這個社會的前進出自己的一份力。

這裏其實涉及到了我一個粗鄙的認識,我覺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東西,也絲毫不值得人們尊敬,當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並非好東西,甚至是毫無可取之處。我心目中認為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賞。而我覺得在雅俗共賞這一點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慘烈的生死虛幻莫測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語言結構文學探索甚至書寫形式屬於什麼主義,因此我覺得完全應該給五顆星。

莫言在這本書裏講到了一個故事,關於鐵枴李的故事,他説面對神蹟,我們應該沉默,不要大驚小怪,所以我覺得我應該閉嘴,不要説話,該用這張嘴去吃飯了。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9

莫言上海吆喝新作《蛙》,邀得郭敬明扎台型,引來迭聲驚詫:驕傲如莫言,“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那,如今竟也需要如此這般地多賣個三五本麼?

莫言説,不是的,只是藉機跟年輕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對人類的一些本質看法總還有一致性,我寫得熱淚盈眶的地方,80後讀了也不會無動於衷吧。”甚至多少有些“老奸巨猾”地説,反正請郭敬明“助陣”無需給“出場費”,“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給個幾百塊豈不是看不起他?請他吃頓漢堡包就得了。”

其實,當然連漢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郭敬明也不吃漢堡包啊,他若是愛吃漢堡包,何至於奔三的年紀了還瘦小得跟個知了似的?不過,儘管瘦小得不免讓人懷疑其放屁前得先找根電線杆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絕非僅“僥倖”二字而已,單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響,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還要更乖巧一級別嘛。人是這麼説的,“我念書那會兒就讀莫言老師的書了,他是我偶像。儘管我們年輕作家的創作還有很多青澀、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師對我們卻一直持鼓勵和期許的態度,我非常尊重他”,“莫言老師的新作《蛙》寫的是我們80後出生那個年代的故事,是我們的生命沒有記憶的盲區,所以會對我們充滿神祕的吸引力”。

那麼,莫言所謂因為《蛙》涉及到吾國吾民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所以80後讀了也不會無動於衷,郭敬明所謂因為《蛙》觸及了80後沒有記憶的盲區所以會對80後充滿神祕吸引力,諸如此類説法,可信麼?個人讀後感,簡言之就是,不可信。

説起來,人稱莫言老師是“當代最具活力的中國作家”,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與之同時代的那些50後作家乃至晚一代的60後先鋒作家們,近年來皆江河日下得幾可説是慘不忍睹,但莫言卻一直保持着相當水準。以《蛙》而論,筆力依然雄健甚至不失幽默,譬如有一段,妻子王仁美跟“我”解釋曰,“肖下脣摸我那把,真的是隔着衣服呢!隔着厚厚的棉襖,棉襖裏還有毛衣,毛衣裏還有襯衣,襯衣裏……”“還有乳罩,對嗎?”“那天我的乳罩洗了,沒戴,襯衣裏有一件汗衫。”笑倒我。再譬如還有那麼一章,“姑姑”率領計劃生育工作組在江上圍追堵截“超生游擊隊”,當真是敍述的狂歡,那感覺,讀來直似梁山好漢大敗高俅水軍於梁山泊般淋漓。

可是,誠如莫言自己所説,“偉大的長篇小説,沒有必要像寵物一樣遍地打滾贏得那些準貴族的歡心,也沒有必要像鬃狗一樣歡羣吠叫。它應該是鯨魚,孤獨地遨遊着,響亮而沉重地呼吸”,“只有差不多五十萬字的小説,體積上才配得上‘鯨魚’的比喻。《蛙》只有二十幾萬字,單從體積上來説就不夠”。向來以汪洋恣肆著稱的莫言,何以在寫“姑姑”這樣一個“自己自從事寫作以來就一直想寫的人物”、寫計劃生育這樣一個“個人之痛,民眾之痛,也是國家之痛”的題材時,連“體積”都沒能寫夠,以至於終究不夠“鯨魚”不夠響亮不夠沉重呢?我琢磨着或許是因為,儘管莫言一再聲稱“作家就是要關注現實、關注人生、關注人性,不懼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紀,下筆到底也顧忌頗多?

人都是要老的,那也沒什麼,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對於曾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儒家文化裏浸泡千年的國人來説,當年席捲殘雲般裹挾而至的“基本國策”,固然堪稱一代人的“靈魂之痛”,但在“白毛女應該嫁給黃世仁”的今時今日,還糾纏於那些事兒,在年輕一代眼中能有多大的意思?怕是至多隻能滿足一下獵奇心理吧,所以連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認,“也許年輕人看《蛙》就跟我讀《盜墓筆記》的感覺差不多”。某種意義上説,莫言今日之開始反思生育權問題,其實是他自己在沒有了生存壓力之後開始想到了生活尊嚴,而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説,生活在如今這個權錢膜拜極盛卻又無保障體系可言的時代,整個社會被各種既得利益所分割而開放度越來越小的時代,生存的壓力仍然遠比生活的尊嚴重要。是故,莫言以為他的新作會因觸及“敏感題材”而引發爭論,但個人覺着,他這部“醖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斷難企及那部叫做《蝸居》的肥皂劇。

莫言蛙讀後感範文10

假期閒來無事,拜讀了莫言先生的《蛙》。這是一部長篇小説,小説將書信,小説敍事和話劇融為一體,塑造了一個農村女醫生的形象,以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懷,貼近生活的史詩般的敍述,反應了中國成立後近六十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不管各種媒體是如何炒作宣傳這本書的,我覺得這是一部寫人,表現人性的小説。

首先,作品語言乾乾淨淨,很少旁枝逸出。作者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而記敍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通過“姑姑”內心的掙扎,反映人內心的矛盾變化,人性充斥在作品的每個文字當中。其次,作品的佈局構思頗為新穎。全書採用書信體結構,話劇形式的結尾。莫言説:“寫了十幾萬字以後,我就覺得太複雜了,給閲讀帶來障礙,我想應該儘量地使這部作品回到樸素的敍述。所以最終採用書信體的結構,但是在最後末尾還是用了話劇的形式,把樸素的敍述讓它插上兩個翅膀,因為這個話劇裏面注入了很多超現實的元素。因此在結構方面,我覺得也是有一些新意,所以這部作品儘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己的某些過去重複(的東西),但是還是有一些創新的東西。”全書五個章節分別由四封長信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寫信式的講述不僅方便了作者的寫作,也接近了時空的距離以及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話劇則是對信件部分另一種角度的重新敍述和有效補充,它把莫言對生命的敬畏與膜拜情結向更縱深處推進,整部小説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張力。

我認為整部小説最精彩的部分是是文章最後的獨幕話劇,它以整部小説的敍事為背景拉開帷幕,將一段長故事大歷史濃縮在小小的舞台上,將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內心的糾結和掙扎從感性的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集體形象的舞台表演,從而使這個故事更能觸及讀者的靈魂。這是一部具有荒誕色彩的,融合了詼諧、戲謔、調侃、反諷、嬉鬧、靈魂獨白、戲中戲等文體風格的話劇。在劇本中,生下孩子的陳眉因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處尋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闖進公安派出所去訴冤。“我”一家子給生的孩子“金娃”辦滿月宴席時,陳眉闖進來搶走“金娃”,跑進一個以民國時期縣衙大堂為背景的電視戲劇片拍攝現場。經過“縣長”一番頗具諷刺意味的斷案後,“金娃”回到了小獅子的懷抱。在話劇的最後一幕,姑姑展開了內心的剖白:她經常回想起那些因計劃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過的孩子。

整個話劇的詭異和脱離現實的表現力,明顯得使話劇遊離在了歷史之外,作者通過這個途徑將純粹的事件上升到了生命和文學的高度,從而體現了生命、政治、文學之間的意義。同時,通過讀整部小説,我們可以感受到雖然作者一直在寫家鄉的故事,但卻跳出了故事本身,站在人類和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是許多小説家追求的目標吧。

標籤: 莫言 讀後感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moyan/xmnen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