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雜文 >

用真情撥動讀者的心絃--試評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背影》

用真情撥動讀者的心絃--試評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背影》

熊仕喜

用真情撥動讀者的心絃--試評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背影》

    寫於1925年的《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散文名篇,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傑作。它曾長期被選為教材,影響深遠。吳晗説過:“在中學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以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一篇散文為何給朱先生這樣大的聲譽呢?一篇散文何以廣為傳頌,歷久不衰呢?我認為極高的藝術價值,至真至誠的情感,是該文打動讀者,影響深遠的主要原因。 

朱自清先生散文風格多樣,寫景類散文如《綠》《荷塘月色》等以感覺敏鋭和想象豐富見長,語言優美柔婉;批判社會醜惡現象的作品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筆觸沉重,針對性強發人深省,而《背影》則是他以倫理關係為主題的散文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樸素沉鬱洗煉真摯的藝術風格。可以説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讀背影,因為它代表了其散文風格的一些重要方面,學習背影,我們可以領悟他散文“平中見奇,樸中見巧”的特點,也可獲得散文寫作方法和技巧的一些啟示,《背影》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而用真情撥動讀者心絃是該篇的顯著特色,正如作者所言“《背影》是用心和靈魂去觀照所寫的作品”它貼近生活,表現人生,表現心靈世界,字裏行間滲透着“真情味”。 

一,《背影》一文,敍真事表真情,父愛子,子敬父,父子情深,感情真摯動人。

《背影》寫於1925年,文中所敍之事發生在1917年冬天,他祖母去世的時候,為什麼間隔這麼長時間才寫完此文呢?在一九四七年,朱自清回答《文藝知識》的編者提問時,他曾談到《背影》的創作情由,“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注原文: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敍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説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可見該文是由父親的信點燃了作者創作《背影》的靈感火花,正因為有真切濃情在心,發之於筆端,揮灑於紙上,才造就了這耐讀耐品的美文。

(一),文章通過質樸的敍事來抒情,體現了選材真切,具體的特色。

文章寫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那時“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一個為了謀取差事,一個則為北上讀書。《背影》中所寫的正是當時父親送兒子北上讀書在車站送別的情景。在那“家境很是慘淡”的特定的悲涼的氣氛中,且又是父子惜別之際,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愛護的舐犢之情,深深銘刻在作者的記憶之中,歲久彌新。多年之後,作者想起那個背影“在晶瑩的淚光中”便出現父親的形象,足見當時的感觸之深啊。

父愛深沉似海,偉岸如山。父子這人間至情,作者抒寫的淋漓盡致。朱自清筆下的父愛絲毫不空洞,他通過對父親的言行的描寫,以及自己感受的描述,讓每個讀者體會到這愛的具體真摯,二十六歲的兒子趁乘車去北京且已往來過兩三次,父親本可不必遠送,何況已經再三囑託茶房了呢?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躊躇之餘仍親自送子,這一抉擇雖然説不上是什麼壯舉,但愛子之情卻早已躍然紙上了。在車站看行李,和腳伕講價錢,為兒子揀座位,過鐵道買桔子......是羅嗦?是迂腐?不,正是這些真實的細節,讓我們窺見他愛子情懷的博大。

朱自清在描寫父親的時候,雖然也認為他送自己是多餘的,甚至覺得"他説話不大漂亮且有時非得自己插嘴不可”,也覺得他辦事過於迂腐,但在七八年後寫該文時, 作家為當時未能體會到父親的愛心,反而自以為聰明而深感自責認真地反思自我,而不是在一分為二的剖析中為自己當時的想法去辯解。朱自清在倫理關係的抒寫中,繼承了儒家知識分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自醒精神和修身意識,也繼承了儒家知識分子的仁愛精神和寬恕之道。故而在多年之後,作者在反省中日益體會到父愛的珍貴。他理解並接受了這重於三春暉的愛,把珍貴的敬父之情傾瀉於筆端,才有了這動人的作品。“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這些略帶自責的話語,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背影》之所以能夠情深動人,是與他的親身經歷與深切體會是分不開的。可見敍真

事表真情是該文成為名篇,廣為傳頌的關鍵所在。

(二),背影描寫匠心獨運,體現了於平淡中見神奇的藝術魅力。

作者寫的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載體是關於背影的往事,父子之間可敍之事原本很多,可朱自清先生卻着力描寫了父親的背影,文章前後敍述的文字都與背影相關,是文中集中描寫背影的鋪墊。如果缺少了諸如:“父親不放心茶房而堅持自己去送,代兒子揀座位和千叮萬囑,從過鐵路買桔子……”這些必不可少的交待單寫這個特殊情況下的背影,文章的來龍去脈就不勝清晰,其藝術效果及藝術感染力都將大打折扣。看似極平常極瑣碎的事,似乎都不值一提,然而它們卻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入微,在父親的眼中作者永遠是個孩子,這一點正是天下父母對子女的憐愛之情啊。那過鐵路時的背影不僅讓作者經久不忘,為之動情,而且令讀者讀罷也不能不深深地被它感動。

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魯迅先生説“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作文祕訣》)《背影》`一文不借助比喻,不堆砌華麗的詞藻而是以樸實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再現於讀者面前,使人如臨其境。作者為什麼寫買桔子時的背影?為什麼説那個背影最感人?因為“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高潮。“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買好桔子回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這一部分,作者重點描寫,細緻刻畫。寫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外貌,語句不多,但情真意切。作者沒有過多的形容,只是對當時的情形進行適當的描寫,卻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那一慕。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分別的特定情況下,父親那熟悉的穿着,才那樣引人注目,他奔波勞碌的背影才會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父親的形象最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草木,作者怎能不為之流淚?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為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為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鬆。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文章前後照應,細節傳神。父親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為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説心情沉重,但因為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輕鬆似的”。這種文字乍讀似乎平淡無奇,細細品味飽含真情。從中我們看出朱自清散文《背影》於平淡中見神奇的藝術魅力。

二,樸素而簡練的語言與表達至真至情的思想內容相吻合。 

《背影》一文作者描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父子又將分別的情景,箇中也隱含了當時世態炎涼的一面,所以全文基調是低沉的,慘淡的。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表述的文字也極為素淡,少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與全文的格調相統一。葉聖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説:“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等,都有點兒做作,太過注重修辭,見得不怎麼自然。”而背影的情況明顯不同,它絲毫沒有做作之氣,也不注重修辭,只是用一種較平淡的口吻,敍述一段讓作者思之落淚的往事。試想如果作者在文中引經據典,鋪陳渲染,那能與文章內容相統一嗎?《背影》一文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白描的藝術手法也決定了本文語言的質樸,文章敍事清楚明白,自然懇切,正如他自己所説:“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説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作者旨在如實記錄,選用這樣的文字更能體現情之真,情之深。

《背影》一文人物對話言簡意豐,也反映了其散文語言簡潔的一面。

我們細讀全文覺得文字流暢而不拖沓。人物語言更是言簡意豐,如:文中有五處引用父親的話即“事以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去買幾個桔子,你就在原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邊沒人。”當然那天他們所説的話絕不僅這麼幾句,作者選取的這幾句最能代表父親那一刻的心情,體現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幾個短句,卻將父親那依依不捨之情再現出來。讀斯言,體其味,彷彿如聆父親聲音。再如:作者為了使文章簡明一些,有意將對話內容用自己的語句表達出來,“他再三叮囑茶房,甚是仔細”怎麼叮囑?如何仔細?不用多述,父親那事事掛心的形象已躍然紙上。當然如果細敍對話不是不行,不過那樣既增長了文章的篇幅,又不便於突出前面所述父親對兒子講的那幾句話。採用何種方法優劣程度不辯自明,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啊。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敍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但文中用詞造句卻是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説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説定”,如果用“説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説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説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説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説明父親已經為兒子的行程作了極其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他為人為文的“平常”,溝通着人世間疏離的感情。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全篇文字質樸,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沒有華麗的詞句,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讀者都有這種生活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卻又最為珍貴的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

三,文章構思巧妙,結尾的長歎使文章更顯真實動人。

《背影》一文以背影為主線,四次寫到父親的背影用筆卻有詳有略。第一次在文章開頭直接點題,一筆帶過卻很好地引起下文。第二次是父親買桔子時的背影,那麼艱難卻又那麼執著,父親的舉止深深打動了我,以至於“淚很快流了下來。” 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背影濃縮了深深的父愛,所以這是非常感人的背影。當時作者忍不住流下的是感動的淚,用兒子的感情,兒子的感受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第三次是父親離開車站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中時,作者追尋不着,這時“我的眼淚又出來了”。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把讀者帶入當時的情境之中。當作者在北京接到父親那封來信時,不禁湧出“晶瑩的淚光”,這是傷心之淚,父子久別,家境不好,一時間傷心事湧上心頭,這時作者再次描述深深嵌入心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是第四次寫背影,與前文遙相呼應。文章四次寫到背影,三次落淚,字字含情。全文在“唉,我不知何時才能與他相見!”中結束,表達了對父親的牽掛與憐惜,真不愧是摯情的昇華,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呀。讀者的心絃也正是在這份真情中不知不覺被輕輕撥動,引起共鳴。

綜上所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背影》是一篇以真情撥動讀者心絃的佳作,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借鑑。

 

塔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zawen/pkvk0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