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寓言 >

寓言故事:金翅鳥的故事

寓言故事:金翅鳥的故事

每個寓言故事都通過小小的道理來使我們受益,甚至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讓孩子成為更好地人,做更好的事。小編整理了相關的寓言故事,快來看看吧。

寓言故事:金翅鳥的故事

  金翅鳥的故事

有一天,齊景公得意揚揚地對晏子説:“我已經擁有了需要一千輛車子才裝得下的財寶,還有一萬輛四匹馬拉的車子!我正打算把美玉懸黎定為國寶,並準備蒐集更多的金玉珠寶,你看能做得到嗎?”

晏子回答説:“我聽説傳説中琬玉這個地方之外,有一種金翅鳥,老百姓們稱它為羽豪。這種鳥,不是龍肺不吃,不是鳳血不喝,因此,它經常忍飢挨餓吃不飽,也常喝不到充足的飲料。它生下來沒多久,沒有活到應有的壽命,就死掉了。看來,金玉珠寶並不是什麼寶貝啊!這些東西簡直是您的禍害啊!”

【説明】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如果一個國君只關心搜刮珍寶,以得到稀有的珍寶為樂事,那麼珍寶必將成為他的禍害。

  狡狐偽詐

狐狸在捕捉野雞時,一定先趴下身子,耷拉着耳朵,裝出不準備攻擊的樣子,等待野雞慢慢靠近。野雞見到狐狸放鬆的樣子,就輕信了它,於是狐狸就伺機撲過去,捉住野雞。

假使狐狸遇到野雞的時候,瞪大眼睛,豎起背毛,顯出一副捕捉獵物的樣子,野雞就會受到驚嚇,遠遠地飛開,躲避狐狸的捕捉。

而人類的偽裝欺騙,比禽獸還要狡猾啊。

【説明】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被敵人温和的假象所迷惑,要善於識破敵人的真實面目。

  稷之馬將敗

東野稷是古代著名的御手,駕車技術精湛。

有一天,他駕着車子去見魯莊公。馬車前進和後退,車輪的痕跡像木匠畫的墨線一樣筆直;馬車向左右兩邊旋轉,車輪的痕跡像用圓規畫的一樣圓。

魯莊公認為東野稷架車的技術非常精湛,沒有人能超過。於是就叫他駕車沿着同一條軌跡,來回各繞一百圈再返回原地。

魯國的一位賢士叫顏闔,他對魯莊公説:“東野稷的馬很快就要困頓了。”魯莊公裝作沒有聽見,默不作聲。

過了一會兒,東野稷的馬果然困頓而返。

這時,魯莊公便問顏闔:“你怎麼知道東野稷的馬困頓了呢?”

顏闔便回答説:“他的馬早已經跑得筋疲力盡了,還要它跑那麼多圈子,肯定受不了啊。”

【説明】 在這則寓言中,東野稷的駕車技術很嫻熟,但是他的馬卻敗了,這是因為魯莊公的要求超過了馬的體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做事遭遇失敗,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本領,而是他們對客觀條件缺乏正確的估計,使主觀的願望超出了客觀條件允許的限度。

  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着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當時,趙國還有一位老將軍叫廉頗。他是有功之臣,為趙國立了很大功勞,因此他很驕傲。趙王如此看重並提升藺相如,廉頗很不服氣,並對別人説:“我作為趙國的大將軍,歷年來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為國家立了多少功勞。他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怎能讓人忍受得了!我實在感到沒有臉見人了。”還怒氣衝衝地揚言道:“我要是碰着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着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着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説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麼讓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説:“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着他,讓着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這麼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説:“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説:“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着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慚愧極了。他脱掉一隻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着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着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們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求解驛站】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負,揹着;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yuyan/o9jv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