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唐詩心得體會優秀範文

唐詩心得體會優秀範文

唐詩心得體會優秀範文

唐詩心得體會優秀範文

範文一:

小時候,我們都會用稚嫩的聲音朗誦“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當登高遠眺,我們又總會自然地想起那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身處異地的我們,獨自過節時,便會惆悵着感慨“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是什麼提煉了我們生活中這些平常的感觸呢?——是唐詩吧! 它總是離我們這麼近,我們甚至忘了感歎它是跨越了一千年的時空鉅變來到了今日與我們相見。那風花雪月、關山大漠、大江東去、楓林晚秋、野舟橫渡的景象今天看來是否還如詩人營造的那般原汁原味已無法想見,但有種感覺是相通的,與歲月無關,與文化相系。

無論是讀唐朝哪一位詩人的詩,都會讓你有一種親切的感覺。他們的詩就如同隨手拈來,似乎毫不費力似的。“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年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柳宗元的《漁翁》讓人在輕鬆愉悦之中,感受着詩歌帶來的自然清新的情趣。雖然有賈島的“推”“敲”的故事,寫出唐人作詩的辛苦。也有詩人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苦吟。但那也是詩人們的一種渲染,一段詩歌佳話而已。真的是那樣的話,那杜甫不早就把頭髮也捻光了,李白也早就骨瘦如柴了詩來自心靈的感悟。靈光閃現,心有所動,便成就了詩作。這不是嘔心瀝血就可以做到的。沒有渾厚的文化基石,沒有深邃的知識修為,再沒有閃動的靈感。光憑死學苦學如《紅樓夢》裏的香菱者,也只是得其皮毛,而終不見其精髓了。個別詞句的“推”“敲”,只是作者在成就了的創作裏尋求意境的逼真罷了。

學習唐詩,平淡自然中卻藴涵着無窮的回味。初學唐詩,也沒有覺得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明白如話,如實描繪而已,毫無新奇可言。久久的品味,才覺得回味悠長,醇香綿綿不絕。“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一般。以酒開頭,寫離情別緒。平淡中感受到情意綿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殷殷關切之情,盡在離別的酒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情誼相隨,永不孤單。很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趣。前者是到處是朋友,後者則是朋友相互關心掛念,在天涯海角也不會孤單落魄的。人生就是這樣,聚少離多。面對現實,只有振作起來,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生活。“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卻話”將眼前之景變作了未來之景,讓你去細細體味這其中的奧妙。相思之意便立現於眼前,情意之綿綿非文字可表達的明白。

學習唐詩,如入一片綠洲,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讓你有美不勝收的感覺。這裏剛剛才“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那裏已經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再回頭時就有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人面似桃花,多麼美的描繪啊!楚楚憐人的楊貴妃,身在蓬萊仙境,難忘人間恩愛。面對大唐來使,以“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嬌媚,讓人憐惜之情倍增,肝腸痛斷。就連生活在錦江邊上的杜甫,在朝不保夕的日子裏,依舊不忘感受着春天帶來的賞心美景。“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那繁花美景是觀賞不盡,身前身後,熱鬧非凡。而這景色有時候變幻莫測,讓人感到在目不暇接之中,有一種傷感不由自主地產生出來。“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在通往長安的大道上,寶馬香車,絡繹不絕。才子士女們花團錦簇地到玄都觀裏看那盛開如火的桃花。“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天。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裏才看完桃花回來,轉眼之間,便是遍地的菜花盛開了。詩人們以其敏鋭的觀察力,將這大千世界都注入了詩中。讓人們感受詩韻帶來的美的享受。好景處處,但好景不能久長。詩人們用他們智慧將這轉瞬即逝的美景在詩中凝固了下來。

學習唐詩,感受詩人們豐富的想象力。豐富的想象力讓詩的意境變得更為深廣幽邃。只是幾十個字的詩篇,卻讓你的眼前有着無限廣闊的境界以及絢麗多彩的景物出現。給你以驚奇,給你以出乎意料的喜悦。“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奇峯突起,讓你無緣的驚訝,如此長的白髮,這愁緒需要多少啊!三千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在眼界裏完成一個無限的延伸,把那不盡的愁形象化了。變無形於有形,遂成為抒發愁緒的精典。“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眼前的春景是如此的秀麗,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讓人感受着這美景給人帶來的愉悦。作者筆鋒一轉,以“千秋”、“萬里”將時間和空間無限地延伸開來,歷史的滄桑變化被濃縮到詩作裏來了。

詩,不是簡單的依照一定的形式,只要按照要求做到了,就是好詩。好詩如同美人一樣,不僅有着婀娜的身姿,還要有高雅的情趣,以及從內心裏透出的典雅的氣質。這不是裝出來的,這是一種修為,一種自身能力的外在表現。尤其是唐詩,是凝聚着詩人們豐厚的文化沉積和不斷地追求着的創新活力。詩歌來源於生活,是大唐那種文化氛圍,滋養着詩歌的健康發展。也是大唐的那種積極向上,寬宏大度的社會現實,給了詩人們一個廣闊的創作空間,也給了他們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詩人們傾心於寫作,並在相互交流和學習中不斷的提高着自己的創作水平。詩人們在創作中的認真細緻的觀察,讓詩人的詩作,有着意想不到的神奇的效應。在描繪出事物的本來情形時,又藴涵着豐富的的哲理意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個人的不幸是無法阻擋車輪前進的軌跡的。與其感歎時光的流失,不如振作起來面對生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由佛理參悟出來的妙句。心中有你,天涯即眼前,心中無你,眼前即天涯。詩人以人生的豪邁來替代告別時的傷感和沉悶。“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沒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怎麼能寫出如此真切的句子。其中也暗含着勃勃的生機,是在細微處不知不覺中產生出來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遍及天涯海角的青草,在野火裏完成涅槃,在春風裏更加的生機勃勃。生命的頑強不是能夠隨意摧殘了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通過描繪,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新的事物是在舊的事物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新的日頭就將在夜的離去時升起,新春在與舊的年夜告別後來臨。如此神來之筆,不得不讓你驚歎不已!

文學是離不開生活的。唐詩也是這樣的。詩人們一直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着,他們見證了時代的蒸蒸日上,也見證着時代走向衰亡。

“寧做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強大的唐王朝,讓無數的男兒奔赴邊疆,建功立業。也惹得許多讀書人,投筆從戎,希望通過軍功來達到封侯拜將千古留名。“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户侯。”強盛的國家孕育出了豪邁的詩篇,字裏行間無不閃現着豪情和樂觀的氣概。“尋章摘句老鵰蟲, 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賀在詩裏表現出的對皓首窮經地死讀書,在這個建功立業的時代裏又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希望能夠橫刀立馬為國家衝鋒陷陣。“報得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訓君死。”表現出作者奮不顧身地為國家而奔走效勞的決心。“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邊塞生活是艱苦的,但詩人們詩中所表現出的精神卻是積極向上的。王之渙、王昌齡、王瀚,還是高適、岑參,還是其它的詩人們,都以其詩歌的豪邁書寫着唐帝國的強盛和向上樂觀的積極情懷。敗亂時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出社會分配的嚴重不公給社會帶來的慘狀,也預示着大唐王朝開始走向衰落。詩人們面對着官貪吏虐的社會現實,在發出了“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也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憤怒的吶喊。只能無奈地歎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了。醉生夢死的生活中這亡國的災難在悄然來臨。

紮根於現實的土壤之中,是唐詩鼎盛的原因之一。一個開放的朝代,一個文化自由的朝代,一個追求着夢想的朝代,為這個民族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恢宏大氣的國度裏,讓詩歌如同細雨一般飄灑滲透在這個朝代的每一個角落。詩人們可以盡情地抒發着自己的情感,而不用害

範文二: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有着悠久的詩歌傳統,中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比重較大,因此詩詞鑑賞題也就成了中考語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詩歌是語言的高度凝鍊,沒有足夠的積澱就很難真正理解詩歌的意藴,而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年代又離中學生過於遙遠,因此,多數考生都覺得詩詞鑑賞題難度較大,無從下手。下面談談我研修後的幾點心得體會。

按照詩歌表現內容的不同,古典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詠史詩和詠懷詩等五類。

山水詩的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他們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寓情於景。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託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則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人的.感情。

邊塞詩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往往表達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嚮往、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建功立業的抱負等。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作者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歎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度,從而表現作者閲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藴涵了深沉的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

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

“詩以言志”,儘管詩歌的內容可以涉及思親,送友、懷鄉、贈人、戰爭、寫景、狀物等多種體裁,但最終都是為了抒發感情。在賞析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作品意象特徵。

古詩意象往往寓繁於簡、寓萬於義,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鑑賞作品時,不僅要着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諸如的意藴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

2、體味詩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容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詩歌往往用比喻、誇張、景物烘托、氣氛渲染等藝術手法來體現神韻。

3、領會詩人表現的情感。

詩歌往往表達作者寄託的感情,透過所寫的景、物、事,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要分析感情寄託的問題,就要推敲作品中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知人論世”,這樣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真實的情感。同時,還要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過程。詩人經過對材料的選擇、取捨、概括、最後才構成藝術形象。因此,分析詩中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也能很好的體會到詩人的情感。

4、留意作者的觀察視點和角度,分析作者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生活遭際、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藝術素養和藝術風格,詩人可能從不同角度去反映各種題材,甚至同一題材。因此做題時要仔細體味其思想上、內容上的細微差別。

抒情的表現手法,可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前者有直抒胸臆和即事抒懷兩種,後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等。描寫手法有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明暗對比、以小見大、懷古惜今、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等。具體用什麼寫法,由主題需要決定。

5、感受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象徵、比興、借代、反問、設問、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鑑賞時要根據它們各自的特徵和功能,理解並領會詩歌。

在欣賞古典詩詞時,尤其需要注意作品中“典故”的運用。用典,使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在增強作品意藴的同時,也給我們的閲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會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鑑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典故的本義,進而理解其在詩中所藴涵的意義。

總之,古詩詞鑑賞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規律的同時,大量古詩詞的背誦積累才是提高古詩詞鑑賞能力的根本。

範文三:

深遠的意境,優美的韻律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着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瞭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但由於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也是個難點。往往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其實,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鍛鍊他們的能力,讓古詩教學也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

一、 從整體入手,啟發學生思維 有些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一般從字詞着手,逐詞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詩弄得支離破碎,也使學生學習失去了新鮮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探索性。我認為只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學過程,從全篇着手,從整體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積極性。例如,教學《惠崇春江晚景》這一首詩時,教師精心設計了這一問題:你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帶着問題自學古詩,興趣倍增。他們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相互討論等辦法尋求答案,各抒已見,教師再適當加以點撥,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 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 選入小學教材的好多古詩,大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小兒垂釣》、《蟬》等,在教學這些古詩時,不妨讓學生自己來表演詩中的人物動作,使學生在開開心心演小品的過程中,體會詩中所描寫的內容,增加對詩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學《早發白帝城》、《山行》等詩時,教師也可以運用簡筆畫來輔助教學。教師畫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學生添上朵朵彩雲;教師畫上一條長江,請學生加上一葉小舟,再畫上重重高山;或是請學生動動腦,畫出其中一句的畫面。在作畫過程中,學生在逐步加深對字詞、詩句的理解,同時因為動腦又動手,興趣濃,積極性高。 隨着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多種媒體都可以參與到古詩教學中來。學生可以從屏幕上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響中感受"處處聞啼鳥"。不管用什麼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調動學生學古詩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探索,去發現。

三、 抓住朗讀環節,讓學生品味詩意 經常聽學生讀古詩如小和尚唸經,咿咿呀呀,拿腔拖調。其實古詩的語言極富音樂美,它和仄壓韻,本身的節奏、音律就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通過正確朗讀,更能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表達的意境。在古詩的朗讀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經常向學生傳授一些古詩朗讀的基本技巧,如停頓、重音、語速等,同時明確相對應的符號,如停頓 " / ",重音用 " · ",延長用"---"等。在古詩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古詩不斷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動手動口,給古詩加上各種朗讀符號,自己練讀,再同學間互讀,接着全班試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詩的音韻節奏,領略詩的音樂美,併發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練習朗讀,不光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還能加深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是俗語有云:"熟讀

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嘛。 根據古詩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實際,教師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用心編排教學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古詩學習中,讓學生見前人之所見,聞前人之所聞,想前人之所想。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掌握一些,不斷向課外拓展。另外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反覆吟詠,在誦讀中品詩情悟詩理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着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悟,咀嚼體會,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因此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繫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二、搭建學習的平台,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一般來説,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知識基礎。這個基礎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鑑賞方法、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詩歌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1、注重作品積累,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吟詠中感悟陶冶。

2、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

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

3、推薦並指導學生閲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讓學生走進經典、走近名家大師,這樣既有助於對所學詩詞內容的理解,又能從中學到賞析詩詞的方法。

4、指導學生課外閲讀詩人傳記,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雲、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從而提高詩詞賞析水平,並能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哲理。

三、拓展學習方式,在合作對話、互相促進的開放式探究學習中整體發展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又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主要應在三個方面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一是幫助學生確定探究的問題。如“詩的意象與詩的情感主旨”、“詩詞中的聯想和想象”、“詩人的風格與詩詞的主題”、“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這些問題應該分為更具體更小的問題,以便於學生的學習。二是從資料的來源、蒐集、取捨等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三是組織和指導學生把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

總之,詩詞的教學有別於實用文體的教學,應該把鑑賞美的語言、培養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慾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對話的過程之中,誦讀,聯想,感悟,賞析,評價,探究,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遊。只有這樣,古詩詞的教學才抓住了根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dxwzqd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