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有關詩歌作文合集八篇

有關詩歌作文合集八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吧,詩歌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究竟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歌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詩歌作文合集八篇

詩歌作文 篇1

記得去年秋天,有一次跟園月姐談論文學的話題時,提到了徐志摩。我説,徐志摩是我最喜歡的現代詩人。她立刻便説徐志摩的生活怎麼怎麼樣,我説,不能那樣認為,雖然徐志摩與好幾個女人有着説不清道不明的故事,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詩歌,拋開個人生活,單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徐志摩無疑是偉大的。

我喜歡徐志摩的浪漫,喜歡他的詩歌中散發出來的嚮往自由與追求愛情的勇氣。有一段時間,我天天手裏捧着一本《志摩的詩》,一首一首,一句一句地讀,然後在筆記本工工整整地抄下自己喜歡的詩歌。後來,一提起徐志摩,我總是能夠很快列出一大串他的詩歌的名字,《再別康橋》就不用説了,大家都知道,還有《雪花的快樂》《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偶然》《翡冷翠的一夜》《為誰》《滬杭車中》《我有一個戀愛》《這是一個怯懦的世界》《為要尋一顆明星》等等等等,太多了,都很美麗。尤其是《再別康橋》《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雪花的快樂》這幾首,差不多都能背下來了。

不知道為什麼,今天突然間就想起了他的一首不是很有名的詩來了——《變與不變》,真的很奇怪,無端地就想起來了。可能是覺得自己這些年來的變化太大,而本質上的東西還沒有變的緣故吧!

這幾天一直在看孫紅雷主演的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是從前天晚上開始看的,這一看不要緊,有點收拾不住了,正常的複習也打亂了。昨天除去考試、吃飯、寫作,剩下的時間幾乎全部用在盯着電腦屏幕上。週六就要考英語四級了,下週還有三門考試,原本打算今天要好好複習了,可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看了幾集。覺得戰爭年代的愛情多麼純潔,多麼可貴,多麼偉大。當立華即將踏上去往莫斯科的旅程時,瞿恩對着自己所愛的人説出了“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的話。自然,我想起了普希金,想起了他的那首《致大海》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與徐志摩一樣,普希金也是一個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詩人。他渴望自由,追求真愛,他擁有理想,熱愛生活。我多麼像他!從小到大,生活給我開了一個又一個的玩笑,我也時常覺得生活欺騙了我,但我還是懷着一顆真誠的心對待生活、對待朋友,“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是的,我相信。

相對來説,外國的詩歌我讀得相對少一些,但涉及的範圍還是很寬泛的。華茲華斯、雪萊、拜倫、雨果、拉馬丁、泰戈爾、波德萊爾,這些大作家的詩歌都多少讀過一些,最喜歡的還是浪漫的雪萊。其實要説浪漫,法國的文學是最浪漫的,我費了很大的勁不止一次地讀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可就是不喜歡,讀不懂,也感覺不到有什麼美感。泰戈爾的詩大家都很喜歡,可除了那些廣為人知的,其餘的讀起來總是似懂非懂的。

海子就不用再多説了,是我最喜歡的當代詩人。他也在追求理想,尋找愛情,但他與徐志摩是不一樣的,沒有徐志摩那麼浪漫,更多的是一種現實的寫照。上週去國圖,陪朋友瞎轉,從書架上找了一本臧克家的詩選和一本卞之琳的詩選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覺得有一些詩寫得還是很好的,讀起來很有感覺。現在在網上寫日誌或者寫博客,議論文基本上不寫了,要麼就是抒情的散文,要麼就是隨便發牢騷的平鋪直敍,有好多次決定以後要走詩歌“創作”的“路線”(這兩個詞用得有點大了,所以加引號),也有好幾次想要寫詩來抒發感情,可總是表達不出來,怕寫出來的文字太稚嫩,那種感覺真的好苦惱。到現在為止,自己獨立寫的詩歌大概也就只有兩首還算比較滿意的吧。

詩歌作文 篇2

五千年文化的底藴沉澱,三千載詩歌的源遠流長。這是一條九曲迴環、流淌不息的母親之河。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愛情的歌謠在河面傳唱;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憂民的沉吟在河心激盪……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黑客,以詩寫景,以詩寫情,以詩壯志,詩歌好似一股洪流湧入文化的河牀,詩歌的河為詩人而流,為詩人而奔,詩不斷,水不涸。我向往詩歌,凝視着那浩如煙海的詩歌典籍,我沉默了,沉默中尋找着詩歌裏那條無形的河,卻不住地沉醉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開山掌門,一身傲骨,不甘為五斗俸米而折腰,決然辭官,躬耕南畝。為義,為道,為仁,他遨遊桃花源,讓自己與天地為友,與山河為伍,詩歌的河,為他而流,為他而淌。

“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是唐代詩壇的一顆璀璨的明星,貴妃研磨、力士脱靴的膽氣,賜金放還,斗酒詩百篇的豪氣,彰顯着他過人的魅力,他將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內心的壓抑融入詩中,終留曠世佳作,為道,為仁,為志,他醉酒詩話,終成佳話,詩歌的河,為他歌,為他唱。

杜陵遠涉,子形美名,他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卻抱有濟世天下的壯志,雖然做官,卻名而無實,在亂世中重淚,在亂世中感慨,用一支靈動的筆,記錄下社會的黑暗,雖無力迴天,卻留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無限嚮往,他的詩似一縷曙光,照亮一片黑暗,為仁,為志,為民,用詩體現人生,用詩反映時代,詩歌的河,為他吟歎。

一曲悲歌訴盡一人忠腸,臨洋而歎,遇灘而阻。他是文臣,更是詩人,面對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他將一腔悲憤化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為家,為民,為國,他用一顆愛國的心撐起人生的價值,詩歌的河,為他而流,為他而奔。

多少年牽絆離情,幾多載借景抒懷,詩歌以其特有的靈性,將詩人內心的世界無保留地記錄下來,那風雨離愁夜,那山河壯美贊,那壯懷報國志,一切的一切都是詩人情感的昇華,人生價值的彰顯。從愛人到愛國,從描景到壯志,一步步地推引,一層層地深入,終成一個人的成長史,一個時代的縮影。

河有水則無窮,詩有篇則長遠。中國文化在詩歌的映襯下更加絢麗,詩歌在詩人情感的感召下更加奪目,詩歌的河是源遠流長,詩歌裏的河是情真意切,詩歌是泱泱大國五千年文化的精華,正如那朵盛開在枝頭的玫瑰花,用詩描繪人生,用詩感動人生。

詩歌裏的河為詩人而流,為時代而奔,為中國文化而淌……

詩歌作文 篇3

詩歌對我們的影響伴隨我們一生,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吧!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湧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偉大的詩人。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都有偉大的詩人。拜倫、海涅、普希金······他們的優秀詩篇為各國人民傳誦。

我們小組根據古詩的內容把收集來的古詩分成了八類,分別是: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和閨怨詩;根據作品語言的音韻和結構形式分成了三類,分別是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十一類中,我最喜歡詠物詩,比如:《詠鵝》、《詠梅》、《詠柳》等許多詩都是詠物詩。這三首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詠鵝》了,經小組成員查來的資料顯示,這首詩的作者駱賓王是在九歲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詩,對我來説,他已經是神童了,我現在十二歲,寫的現代詩有大部分都是仿造別人的詩,自己沒有一點兒新意。

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天真的兒歌、樸素的民歌,常在我們的耳邊迴響。讓我們輕叩詩歌的大門,讓生活充滿新意,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詩歌作文 篇4

我一直覺得詩歌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可能是經過詩人特殊加工和裝飾的話語,這是一種“敍述”。敍述,是一種敍事和抒情。詩歌的思想之光一直在呈現,因為它是在敍事,用獨特的視野進行敍述,敍述恰恰是一種話語,話語只要一出來,就必定有其內在的思想,在流動着。敍事,是對事件發生的過程的敍述。因此,任何敍事都是一種有限的敍事,都是一種歷史的敍事。如果沒有敍事,我們根本就無法理解世界,或者擁有對詩歌的認同感。可見,敍述是我們理解世界,理解個人情感以及所有事物的一種方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敍述的工具。這敍述有其侷限性,永遠只能敍述已經過去的事件。現在,不過是過去的一種重複,詩人的`目的也許只是重建那個輪廓,還原當初的一些細節,不一定要非常清晰。

優秀的詩歌,應該是自然地從人心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其根基固定於極其普通的人性。這種極其普通的人性才是詩歌的最重要的同化力量。詩歌,是一種對話或者對話的權利。這可能是詩人對世界,對萬物,對人類或者對自己進行的一場對話的痕跡,結果和交流。這種對話可能有一種“物我交流”的傾向。這種對話往往從情感從手,經過話語到達自己本身的目的。很可惜,這種對話或者這種對話的權利,正被一部分詩人所壟斷。所以,筆者覺得應該在寬容,平等和自由的原則之下,進行對話,使用這種對話的權利,容忍多向度的更加寬闊的對話,承認其平等性和合法性,傾向於話語之間的交流以及溝通。只有連續不斷地對話,和使用這種對話的權利,才能使這種對話充實並深度起來。對話更是一種交流,是一種話語和一種或多種話語的交流,是一種立場和一種立場或多種立場的交流,是一種思想和一種思想或多種思想的交流。詩歌,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詩人和自我的“潛在性的對話”或者一種物我的或與他者的對話。

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是一個“口語”詩人。因為我寫東西的時候,總是先經過嘴脣讀出來,才寫在筆下的。我一直把詩歌看成是對話,是對內心,對我的父母,對這個世界,對我的妻子,對萬物或對自己進行的傾述,緩緩的,就像在和一個最為熟悉的朋友幸福地交流,講最為普通的家常話。平常的話語中藴含着我最為熾熱的情感。我一直在説:平凡才能高貴,沒有高度才是一種高度。詩人就是一個永遠都在路上,一直都在思考着的生命的個體。這種個體有其敏鋭的感觸能力,可以創造出獨具自己個性的詩形。詩歌,無所謂好壞。詩歌只和詩意深入挖掘的深淺的程度和對某些細節的處理上的經驗高低有關。一個好的詩人,可以用極其平常的話語創造出那種能認人為之靈魂震顫的作品和效果。我所知道的安徽詩人,《詩歌月刊》主編王明韻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過馬路時。你要左右看一看/如果有盲人/你一定要攙扶着他/讓不幸的人/也有一個平安的人生”--《北京地理:寫給女兒》,“車過符離集/離家越來越近了/我不能下車/家在面前一晃而過/鐵軌噙着熱淚/遲遲不肯落下來/我的白髮母親/正倚門而立/她七十三歲了”--《車過符離集》。這樣的詩句,平常中卻帶有一種可以把人內心剖開的同化的力量,讓人細細品味後,久久陶醉,併為之感動。是的,王明韻和鬱葱二位詩歌刊物的主編,是我最尊敬的二位詩人。他們都在用心寫詩,他們都在用自己的作品來證明他們存在的價值和自己對詩歌獨特的人文的理解。不像某些人,一味地炒作或者踐踏詩歌的神聖。筆者認為,好的話語是極其平常的,平常的人人都能夠懂,也能夠在詩人的帶領下進入,只是他們沒有能寫出來。這是一種人人心中都有,就是無法表達出來的話語。這種話語通常帶有那種能夠讓人產生認同感的力量,容易讓人被詩人在詩歌中所散佈的情感所同化,融化和量化。所以,和情感的自然流露相比,技巧是次要的。

在我的意識中,我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有着對生命最為深刻的體驗。我覺得我或者我的詩歌或者我的村莊,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種真誠的理解。人的經驗不具有“同一性”或者“相同性”。詩歌的創作就是自我的對話,也是在他人的閲讀當中和他人進行的對話和交流。這是敍述的目的。創作,就是“反芻”,我記不清這是誰説過的話了。既然詩人使用的是詞語,那麼就必定有其“內在的節奏”。寫作,是一種自由和回憶矛盾的融合。只有在寫作的過程中,時間才可以回過頭來。回憶,是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情感。周作人説:““自我表現”,“個性”,“自由”是寫作的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與其説詩歌是情感,還不如説詩歌是認識自我,尋找自我,或認識這個世界,證明自身存在的一種微弱的力量,環繞着生命,裝飾着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這是一種“單純”,正是這種“單純”從抽象中被剝離出來,讓人在詩性中得到一種統一和形而上的存在的意義。

詩歌作文 篇5

牙牙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古詩,十幾年過去了,因為濃厚的興趣,我對於詩歌的情感是日益深厚,不敢説精通,但至少是略懂的。沒有詩人的才思泉湧,但至少也擁有和他們一樣的情懷。

每當在學習詩歌時,那詩人用那為數不多的字創造出的意境總讓我遐想不已,在冥冥之中與詩人同喜、同憂、同悲。並且迸發着一種從心底發出的創作慾望。所以從那時起,我已經明白,詩歌在我心中已經佔據了一席之地。

並且,隨着知識的增長,我也不在知識在古詩方面涉獵了,學習詩歌的勢頭也逐漸走向現代詩,體驗現代詩的深奧與美妙。

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在昔日的康橋上享受優美的旋律;“明月裝飾了別人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夢中還殘留着“你”這優美的《斷章》;“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有,大陸在那頭。”你用三言兩語寫出了全國人民的期望。

詩歌就這樣在我的心中成長着,不斷茁壯,陪伴我成長的每一步,在我的心裏根深蒂固……我心中的詩歌啊,請你一定要繼續相伴,給我更多的感動!

詩歌作文 篇6

下午第二節課,是語文課。“鈴鈴……鈴鈴……”上課了,老師面帶微笑地走進了教師,然後對同學們説:“下面,這節課讓同學們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情,開一個詩歌朗誦會。每位同學都要上台來朗誦。”

過了一會兒,老師問到:“準備好了嗎?”老師話音剛停,同學們便異口同聲地説:“準備好了。”但是,嘴裏説準備好了,心裏卻不知道有多緊張。老師很驚訝地笑了一下,便開始點名:“林佩琪,你先來。”林佩琪便面帶笑容地走向講台,張口就朗誦起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悲哀……”老師微微笑了一下。接着,同學們便一個接一個的上去朗誦了。正在不久後,我的心怦怦直跳了起來,因為就快要到我了。

呀!遭了,輪到我上台朗誦了,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講台,那是因為我想緩解我緊張的心情。但是,無論怎樣,我都還是會很緊張。我朗誦的也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悲哀。相信吧,快樂之日就會到來……”

在我後面的幾位同學朗誦之後,老師臉上開始佈滿了烏雲。但是到了第三組的陳舒楊同學就不同了。他朗誦的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此時,台上的氣氛熱鬧非凡,他朗誦的方式還真的是獨一無二呀!他的朗誦惹得全班鬨堂大笑。調皮的男孩子的拍着桌子笑;較淑女的斯文女生便捂着嘴巴笑;其餘那些比較單純的便捧腹大笑。就連老師,也多雲轉晴,跟着我們笑了起來。是什麼動作讓我們全班鬨堂大笑啊?這些動作又怎麼個獨一無二法啊?告訴你們他朗誦詩歌的情景你們也會大笑起來的。

第一句:離離原上草,他展示出了原野的寬廣。第二句:一歲一枯榮,他便拿出手指在我們大家的眼前晃一晃。第三句:野火燒不盡,他就用雙手擺弄出烈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第四句:春風吹又生,他便拿出一隻手,往前面吹了一口“仙氣”。第五句……總而言之,每一句他都會按照詩句的意思做出動作來。不像別的同學那樣胡亂比劃一下。所以才説,他朗誦的方式獨一無二;所以才説,他的朗誦惹得全班鬨堂大笑;所以才説,告訴你們他的朗誦情景你們也會大笑起來的呀!

這真是一場熱鬧而激烈的詩歌朗誦會啊!它既給人緊張,又給人帶來勇氣;及給人悲哀,又給人帶了來無限的快樂。這就是我從這節課上領悟出來的道理。你們是否也有同感呢?

詩歌作文 篇7

俗話説:“敲鑼賣糖,各幹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關於行業,很多古代典籍都有清楚明確的記載,像宋代周輝的《清波雜誌》,明朝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等等。其實行業就是在古代詩歌中也可略見一斑。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一之月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豳風。七月》)、“雉離於羅”(《王風。兔爰》)、“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魏風。伐檀》)等詩句就反映了《詩經》時代狩獵行業已經普遍存在了。而“萋兮斐兮,成是具錦。”(《小雅。巷伯》)、“綠兮絲兮,女所治兮。”(《邶風。綠衣》)則又給人們提供了紡織行業歷史悠久的資料佐證。除《詩三百》之外,宋代梅堯臣《織婦》“織婦手不停,心與日月速。誰知公侯家,賜帛堆滿屋。”、於演《裏中女》“吾聞桑中女,不識華堂陰。貧窗苦機杼,富家鳴杵砧”也反映了中國的紡織行業。

我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與我們的祖先很早發明養蠶有關。《詩經》中“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於以采蘩?於澗之中。於以用之?公侯之宮。”(《召南。采蘩》)就是描寫蠶婦為公侯養蠶的詩。它所反映的養蠶行業在後來的詩人筆下也出現過許多次,如:明代詩人高啟《養蠶詞》“東家西家罷來往,晴日深窗風雨響。二眠蠶起食葉多,陌頭桑樹空枝柯。新婦守箔女執筐,頭髮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後今年好,滿簇如雲繭成早。檐前繰車急作絲,又是夏税相催時。”,清人朱奕曾《蠶婦謠》“日間防蠶飢,夜間防鼠咬。保蠶如保嬰,刻刻難離抱。”養蠶是為了繅絲,繅出來的絲除了極少一部分留做己用,更多則是被養蠶人賣掉。宋代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繅絲行》“今年那暇織絹着,明日西門賣絲去。”、清朝董恂《賣絲》“初生小滿梅正黃,市頭絲市鹹開張”就很好的説明了絲市行業的普遍性。

眾所周知唐代是古代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茶之盛世,專門從事產業經營的茶商也便應運而生了。白居易名篇《琵琶行》“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樑買茶去。”及王建《寄汴州令孤相公》中“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等詩句,都反映了茶行的情況。唐代的詩鬼李長吉《老夫採玉歌》“採玉採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以及早於他的另一位唐代詩人韋應物《採玉行》“官府徵白丁,言採藍溪玉”則又直接説明了玉石行的存在。從李賀的另一首詩《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傭刓抱水含滿脣,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鬆麝薰。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碩何足雲!”我們則可以直接看出文房用具行的存在及其生產情況。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在《買花》雲:“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而宋代陸放翁《臨安春雨初霽》則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二者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説到了賣花這個行業。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行業,還有李白《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寫鐵器行的;李白《江夏行》“正見當壚女,紅粧二八年。”以及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則反映了酒米行的存在;元朝王冕《傷亭户》和楊維楨《鹽商行》則勾勒出了從事鹽行業工人的悲慘生活,略晚與他們的明代高啟的《牧牛詞》、《伐木詞》則是直接描寫牧牛和伐木行業的。

其實自古以來行業的工種絕不止三百六十行,而古代詩歌更是浩如煙海。通過詩歌對三百六十行的反映和描寫,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行業的情況。

詩歌作文 篇8

昨天下午,張老師對我們説:“明天下午的第三、四節課,因為要進行詩歌朗誦大賽,所以明天不用打博客,也用不着打電腦。”“好啊!”“耶!”教室裏響起一陣歡騰聲。

第二天開始了······今天早上,肖老師突然説:“同學們,由於我們下午要進行詩歌朗誦,所以我們把桌子騰騰,留出一片空地,來排練一會兒。”於是,教室裏又有了一陣雞飛狗跳的歡騰。一陣喧鬧之後,我們在老師的指引下有規律的排好隊,排的整整齊齊的……就這樣,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上午過去了。

下午,我們正在上書法課,老師激動的跑進來,大聲説:“同學們,迅速搬起凳子到下面排好隊!”我們排隊之後,便進了會場。回廠裏的彩燈閃着耀眼的彩光,我猛地一抬頭,發現舞台後的牆上掛着一行字:

“郟縣西街學校詩歌朗誦會”這幾個字,讓我讀的驕傲,讀的激動,更讓我讀的自豪,讀的滿足。

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我們聽了二年級的弟弟妹妹的邊唱邊舞、配樂朗誦朱自清的《春》,和三年級弟弟妹妹的《少年中國説》,五年級哥哥姐姐們的詩歌朗誦《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當然,我們對自己班的朗誦也尤其滿意。我們先集體朗誦了《中華少年》,又聽了高靖靖和張佳寧的配樂朗誦,滿足極了。朗誦大賽結束了,我們又幫助了老師們。

這真是一個難忘的詩歌節呀!

標籤: 八篇 詩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mpgn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