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唐代邊塞詩繁榮的內在魅力

唐代邊塞詩繁榮的內在魅力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代邊塞詩繁榮的內在魅力,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唐代邊塞詩繁榮的內在魅力

唐代邊塞詩,以動人心絃的筆觸描寫邊塞軍旅生活,體現了唐朝鋭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一枝獨秀”的地位。

有一種詩總會讓我們心潮澎湃,它寫的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胡地,有一種詩總會讓我們無比嚮往,它講的是胡笳悲啼、八月飛雪的邊關;有一種詩總會讓我們熱血沸騰,它説的是秦月漢關、鐵馬秋風的塞外。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詩歌呢?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夢迴大唐,聆聽那銅板鐵琶奏出的千古絕唱――唐代邊塞詩。

一、羣星璀璨

邊塞詩可上溯到《詩經》,歷經漢魏六朝以至隋、初唐的草創、發展,至盛唐而蔚為大觀,其後則是餘音流響。據統計,從《詩經》到隋代,這麼長的歷史歲月中,現存的邊塞詩才不到二百首,而在《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已有兩千餘首,足以看出唐代邊塞詩的空前繁榮。由此很多人紛紛攜筆從戎走向戰場,即使有的詩人不到邊關,也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去描寫邊關的明月,塞外的烽煙。

風流瀟灑的詩仙李白這樣説到:“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只破樓蘭,殺氣噴湧而出,這就是李白一直崇尚的俠客行,英雄夢。

詩聖杜甫説道:“健兒寧鬥死,壯士恥為儒”。男人就應該保邊衞國,做書生多恥辱啊。就連杜甫這位恪守“奉儒守官”一輩子的“老夫子”也説出這樣的話,可以看出世風人心的所向了。《送蔡希魯都衞返隴右》

看破浮華的“詩佛”王維説:“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誰不知道駐守邊疆的艱苦,但我依然會一往無前,即使到最後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我也可以帶着俠氣流芳百世。一個“香”字就把熱血豪情都帶到我們的面前來,很淡定的詩佛也坐不住了。

再來看一生體弱多病的詩鬼李賀也昂揚的説道:“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户侯?”男兒何不佩帶這樣一把鋒利無比的彎刀去收取關山五十州呢?請你到唐太宗的凌煙閣上去看看,那裏都是立過邊功的英雄羣像,裏面哪有一個是書生呢?連弱不禁風的詩鬼李賀也要彎弓射大雕,笑傲江湖了。

在唐朝名家大腕無論是豪邁的,還是沉鬱的;無論是淡泊的,還是超脱的,都涉筆邊塞詩;很多默默無聞的詩人也在寫邊塞詩。所以創作過邊塞詩的人數之廣、作品數量之多,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邊塞詩在唐朝可謂繁星璀璨。

二、繁盛之因

唐代邊塞詩的興盛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點:

(一)空前強盛的綜合國力

這為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大唐終於實現了漢末以來的大一統,東至朝鮮半島,西達西亞,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至北冰洋一帶。疆域如此遼闊,同時老百姓生活也很富足。比如在杜甫就留下了這樣一片繁華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杜甫《憶昔其二》)可見唐朝不但GDP高,幸福指數也高。再來看外交: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大唐的深宮禁苑也不再像其他王朝那樣是禁閉的,而是一殿殿、一級級已敞開大門,各國使節都向大唐皇帝朝貢。這是日本國王子來大唐朝貢的畫面,頂禮膜拜,十分虔誠。

足以見出,唐代的經濟、政治、外交各個領域的全面興盛,形成了讓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欣羨、讚美的“盛唐氣象”。這必然有助於打開人的眼界、激盪起人們感情和想象的波瀾。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説,唐代邊塞詩正是在唐帝國這一肥沃土壤上迅速成長繁榮的。

(二)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

唐代是一個開放的國度,李澤厚説過,這些外來文明都可以進入唐朝,但唐人的大氣一絲一毫沒有感覺到別人會吞沒我們,反而堅信會把他們融合掉。這就是唐人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唐代是一個充滿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時代,更是一個充滿了希望和進取的時代,此時“天下壯武而柔文”,整個社會瀰漫着英雄主義的氣氛。伴隨着戰爭的勝利、疆土的鞏固,更給這個冉冉升起的帝國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一種鋭意進取、志在必得的民族精神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再加上朝廷上下對邊功的極為重視,這樣一種時代精神就自然昇華為投身邊疆、殺敵報國的拼搏意識。解了唐人的這種精神,我們就會進一步明白他們的醉卧沙場、蔑視死亡,與歷史上其他朝代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精神內藴。毫不誇張的説,正是這種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為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社會心理基礎。

(三)連綿不斷的邊境戰爭

唐自建國起就一直邊患不斷,唐朝初年四周都有邊患。唐太宗在位23年中近20年有邊塞戰事,他平定突厥(北亞的一支逐草而居,逐水而居的遊牧民族)、征服吐谷渾、和親吐蕃,又平定契丹等地,使唐朝成為一個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國家。唐高宗中葉以後,突厥不附,吐蕃強盛,屢屢犯邊。武后時,基本上採取守勢,但依然邊境不斷。唐玄宗重視武功,開元初年雖比較安定,但中期後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統治者的侵擾也日益頻繁,杜甫在《兵車行》就寫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白首還戍邊”。當兵去的時候還是小夥子,回來頭髮斑白了還得去邊關。可以説戰爭連綿不斷。

朝廷上下為此坐卧不寧,寢食難安,所以軍人拿起刀槍上戰場,詩人們拿起筆來做刀槍,在邊塞詩的戰場上開疆拓土。所以邊境戰爭是邊塞詩興盛的直接原因。

(四)發展完備的詩歌

首先,唐詩整體的繁榮,它就拉動了邊塞詩的繁盛。我們看唐詩怎麼發達?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極盛時代,上到皇帝,下到百姓,甚至乞丐,都在寫詩,詩歌總量現存超過50000首,詩歌作者近2300人,繁榮空前!輝煌的唐詩,就帶動了蔚為壯觀的大唐邊塞詩。

其次,邊塞題材的傳承。先到源頭《詩經》中看看這首《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是先秦百姓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這種最原始的英勇無畏的精神躍然紙上。邊塞題材在詩經時代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發展到兩漢,邊塞題材的樂府詩歌處處可見。一直到南北朝樂府民歌中,出現了描寫描寫邊塞戰爭的《木蘭詩》,到唐朝人手裏繼續發展傳承。

最後是詩歌體裁的豐富發展;以前詩歌樣式很單一,也沒有定性的韻律。在初唐終於定型,並且詩歌樣式也豐富多彩,唐代邊塞詩就找到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

唐代邊塞詩有了這些堅實基礎,長成繁茂的參天大樹是毋庸置疑的。

三內在魅力

《木蘭詩》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一)悲壯

唐代這種“悲壯”又是如何表達的呢?下面就從邊塞詩的領軍人物之一高適來看看他的《燕歌行》:

帶着都山之圍的悲壯背景,來看“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在唐朝東北的邊境上烽煙四起,所有將士辭家去抵禦胡賊,男兒本來就看中橫刀騎馬天下行,天子也是非常賞識這種英雄本色,國難當頭,將士們士氣高昂集結完畢趕赴戰場。“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校尉穿過大漠深處緊急傳來了羽書,單于也高居獵火已然照到狼山腹地,戰爭一觸即發,劍拔弩張,戰果如何呢?“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在那種大漠窮秋的蕭瑟背景下,暮色降臨這座孤城,這裏能戰能守的士兵越來越少了,為什麼?因為很多將士已以身殉國了。我們不是,士氣高昂、蓄勢待發,勝券在握嗎?為什麼會失敗呢?

作為軍人的高適看到了此次戰爭失敗的原因,“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將士們在陣地上衝鋒陷陣、奮勇殺敵,而將軍在哪裏呢?在美人的温柔鄉里呢!接着一句“相看白刃雪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戰士們相互看着戰刀上血跡斑斑,看着刀刃插進自己的胸膛,但絕不投降。一反問句,振聾發聵,自古盡忠而死難道僅僅為了功勛受賞嗎?看看戰士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的畫面,聽聽戰士們肉搏廝殺,震天動地的吼聲,這根本不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呀!明明知道重重包圍、已經無路可逃,卻沒有一個將士投降;直至戰到最後一分鐘,最後一個人。我想此時此刻的戰士們應該想到了“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正是這種寧肯站着死,也不願跪着生的抗爭意識,才顯得這場都山之圍尤為地悲壯。

除了悲壯,還有一種什麼樣的情感使邊塞詩中的錚錚鐵骨變成了鮮活豐滿的男兒,一次次撞擊着我們的心扉呢?

(二)柔美

還是走進《燕歌行》,看看那座孤城裏的將士們此時此刻在想些什麼?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這位身着鐵衣盔甲的戰士正在站崗執勤,白天勇猛無比,此時聽着遠處傳來的幽咽的羌笛聲,他情不自禁地遙望着玉門關,遙望着家鄉的方向,想起了妻子,萬般柔情湧上心頭。此時的唐朝,“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男人們都奔赴戰場了,留給家中女人的是苦苦的思念和期盼、無盡的煎熬和折磨。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此時他彷彿看到妻子一個人在城南的小院內,流着千行的淚水仰望星空,守着一片清輝,望眼欲穿。妻子也知道教夫婿覓封侯的道理,但那種“戰死沙場”的無限擔憂,再加上太久太久的分離,思念已經如穿腸的毒藥,讓她肝腸寸斷了。而戰士也已經習慣了這蒼茫無盡的大漠,習慣了無盡大漠下跨越千山萬水的思念。在這生命中最後一個晚上,妻子再一次入夢――最後讓我再看一眼魂牽夢縈的故鄉吧,最後讓我再聽一聽妻子滿是哀怨的傾訴吧……

正是對敵人滿腔的仇恨和對妻子無盡的思念和不捨,鑄就了這個敢愛敢恨的血性男兒。頓時化作了戰士心中無窮的力量,化作了他手中殺敵的利器,當然也化作了他胸前最後的那一抹紅色……

正可謂“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鐵骨柔情,長歌當哭,這正是一個有血有肉、敢愛敢恨的真男子。

四、雄奇

首先來看唐代邊塞詩的另一位代表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北風如此勁猛,連那“冬枯而不萎,性至堅韌”的“白草”也迎風而斷。“胡天八月即飛雪”,八月在我們這裏正是桂子飄香、皓月當空、中秋月圓的時節,而在塞外卻已經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了。這種情形應該使人感到“愁雲慘淡萬里凝”才對,但是詩人突發奇想,認為這壓在枝頭的不是雪而是盛開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往這裏一擱,就使陰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空氣突然變暖起來了,從而也奠定了全詩豪邁樂觀的基調。把春風催使梨花盛開與北風吹送雪花飛舞之間搭起一座橋樑,春與秋,邊地與內地,時空跨越很大。試想,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下了一夜之後,第二天竟變成了異樣的、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這玉樹瓊枝,像春風來了,像是醉人的、芬芳的江南春色。這境界該是怎樣的雄奇壯美!更主要的是邊境苦寒呀,營帳中奇冷無比,連“狐裘”這樣的貂皮大衣,“錦衾”這樣的軍被,也“薄”而“不暖”。將軍的大弓也被凍得拉也拉不開;善於征戰的都護,鐵衣也是冰涼不比,但是為了戰鬥,“鐵衣冷猶着”,如此樂觀豪邁。

當然這種雄奇不僅體現在生活中,還體現在戰時狀態。比如“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狂風像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像鬥一樣大的走馬川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個“亂”字,更表現出風的狂暴,極寫了環境的惡劣和艱苦。大家試想一下,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無所畏懼地行軍,這該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呀!戰無不勝的鐵軍。正是這樣一種雄奇的景色,襯托出出征將士的英勇無畏。

我們通過剛才對唐代邊塞詩現象、原因和特質的賞析,明白了邊塞詩是博大而壯美的,讀懂了邊塞詩的生死無畏,看懂了邊塞詩的闊達胸襟。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説:唐代邊塞詩就像揮毫潑墨的畫家,一幅幅畫面讓我們心潮澎湃;它像在呢喃地訴説,一句句説得我們柔腸百轉。它更像一個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得我們熱血沸騰。

拓展閲讀:盛唐邊塞詩繁榮的歷史原因

一、唐帝國強盛的國力為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物質方面)

唐承隋制,是在隋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並且在開元、天寶時期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輝煌的頂峯。唐代是一個變革的大時代,國內各民族進一步融合,對外文化交流頻繁,思想高度活躍,整個社會生活呈現出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趨勢,給人以一種蓬勃而富有生機的感受。這樣的時代背景,必然有助於開闊人們的視野,充實人們的生活體驗,激盪起感情和想象的波瀾,從而為藝術文化的創造開拓出嶄新的局面。盛唐邊塞詩正是在唐帝國所開創的空前強盛的政治經濟文化這一肥沃土壤裏迅速成長繁榮起來的。

處在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王朝經濟是十分發達的。由於唐初推行均田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由於隋末農民起義對豪強勢力的嚴重打擊,使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與地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係,從而使唐代的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與發展。到貞觀年間,唐代的經濟不僅得到全面的恢復,還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貞觀政要·政體》有當時“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户不備,又頗致豐稔,米鬥三四錢”,就是見證。到玄宗時代,唐朝的經濟更是達到顛峯,《杜甫。憶昔》中已是“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廩俱豐實”。

同時唐帝國也是一個氣度恢宏的大國,言路開通,思想活躍,政治文化氛圍較為寬鬆自由,這為唐邊塞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像元稹《連昌宮詞》、白居易的《采詩宮》等,雖然批評了皇帝,也並沒有因此犯忌諱。正因為這樣,所以朝野上下,有一種比較自由的'空氣。《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詩人可以“舉觴白望青天,皎如玉樹立風前”,可以“長安市上市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唐代的變革更帶來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社會生活領域的全面興盛,形成了讓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欣羨讚美的“盛唐氣象”,唐代邊塞詩尤其是盛唐邊塞詩的雄豪風貌,正是以這種強大帝國蒸蒸日上的國勢及其所展示出來的“盛唐氣象”為其現實依憑的。

二、唐詩的整體繁榮和邊塞詩的長期發展是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內在邏輯起點(文化方面)

盛唐邊塞詩繁榮,既有其共時性的因素,諸如盛唐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強盛,同時又有其歷時性的“史”的因素,即從文學發展的流變來看,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夠成為歷代邊塞詩之冠,主要是因為它是唐詩全面繁榮和邊塞詩自身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唐詩的整體繁榮帶動了邊塞詩的創作水平,提高了邊塞詩的藝術成就。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極盛時代,詩歌總量現存超過50000首,詩歌作者近2300人,詩歌繁榮盛況空前,技巧之成熟,流派之眾多,體裁之完備,揭露社會矛盾之深刻,描摹人物心態之細緻,幾乎空前絕後之地步!唐代詩歌的這種整體氛圍和總體格局,使得作為唐代詩歌重要組成部分的唐代邊塞詩的創作水平和規模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拓展。

其次,從邊塞詩自身發展的邏輯來看,在唐以前,邊塞詩歌已有悠久的歷史,《詩經》始為濫觴。兩漢時期,武功卓著,對匈奴的長期戰爭和經營西域的成就,不僅對當時社會,而且對整個中國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儘管由於詩歌創作的'不發達,沒有為我們留下成熟的邊塞詩,然而漢樂府中的《上之回》、《戰城南》,以及許多已亡佚的作品,如《隴頭水》、《出塞》、《入塞》、《關山月》等等,卻成了唐人邊塞詩中最常見的題目,《烏孫公主歌》、《李陵歌》、《匈奴歌》成為典故常為唐人所歌詠。建安魏晉南北朝詩歌對唐代邊塞詩的影響就更為明顯了,它們之間有着更加直接的淵源關係。

三,民族邊患戰爭的長期存在也促進了盛唐邊塞詩的發展與繁榮。(戰爭和融合方面)

自大唐建國伊始,便面臨着嚴重的邊患。事實上,在李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邊患一直沒有真正解除。於是,在唐代士人中,特別是那些渴望建功立業而揚名沙場的高潔之士便大量湧現出來,這就為從軍出使,漫遊塞上提供了方便,實際上也就為詩人直接和間接地吸取邊塞生活養料創造了可觀條件。而與此相關的邊塞詩也便應運而生了。當時邊事不休,文人崇尚軍功,“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成為當時眾多士子的共同心態;而國內承平氣象又自然使人想到秦漢王朝空前威嚴雄渾氣象(因此之故,唐代文人愛在詩中出現“秦漢”字眼,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17],這種對秦漢王朝的追慕情懷,筆者姑名之為“秦漢情結”),這更激起詩人心中的豪情。盛唐邊塞詩人中作豪壯語者頗多。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以“將軍金甲夜不脱,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極寫軍情之急,以“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力襯唐軍之勇。高適在《燕歌行》中,以將士面對“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的酷烈戰爭,表現出“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哪顧勛”[18]的無私報國。

但不可迴避的是,盛唐邊塞詩人的這種豪情也往往伴隨着“邊愁”。邊地遼遠,生活苦寒,“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羌笛“怨”楊柳自在情理之中。在組詩《從軍行》中,王昌齡才抒發“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的豪情,又流露出“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的愁緒。

由於戰爭的影響,所以各民族出現了空前的融合,再加上唐統治者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思想,從而扭轉了自古以來大漢民族鄙視少數民族的偏見,如《資治通鑑》中唐太宗説“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在李世民的帶頭下詩人們也逐漸摒除了民族偏見,這就從很大形勢下促進了民族關係的改變,為各民族邊塞詩人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由於各民族詩歌風格的相互融合,為詩歌的發展補充了異樣的血液,從而促進了邊塞詩的繁榮。

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唐朝邊塞詩派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它的形成也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醖釀。事實上早在邊塞詩派形成之前,不少文人已經創作出數量可觀且遠勝於前代的邊塞詩,像駱賓王,陳之昂等,但唐代邊塞詩派的真正形成卻是在盛唐時期。從駱賓王到陳之昂,初唐邊塞詩大大地發展、豐富了,雖然還未能形成獨立的流派,但已為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做了多方面的準備,預示着一個更加繁榮的邊塞詩創作時代的到來。

由此觀之,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不是單方面造就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構成的,是唐王朝雄厚的國力、開明的文化政策、士人鋭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及下層民族之間長期的戰爭與融合譜寫出來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wvr24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