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古詩詞的作文六篇

古詩詞的作文六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的作文6篇,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詞的作文六篇

古詩詞的作文 篇1

天高雲淡,秋意盎然,千古文人為秋色賦詞吟詠,我漫卷詩書,行走在唐詩宋詞裏的秋天,別有一番情致。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唐代王維在《山居秋暝》中,以十分清新的格調,將秋天演繹成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把我們帶進一幅雨後山村如洗的自然畫卷中,令人陶醉神往。皎皎明月,清澄空明;碧碧青松,亭亭淨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全詩動靜結合,含藴豐富,營造出一個清澄透明、雅緻空靈的迷人世界,於詩情畫意中寄託了作者的高潔情懷。“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宋代范仲淹的《蘇幕遮》聲情並茂,意境闊大。這裏,碧雲藍天,黃葉滿地,無邊的秋色連着水波,寒煙悽迷。山峯襯着斜陽,一齊倒映於河水之中,無情的芳草鋪向連落日餘暉都照射不到的天邊。面對眼前的悲涼秋景,思鄉的情懷令作者黯然感傷。鄉思綿綿,鄉情依依,都藉助對秋色的描寫,躍然紙上,構成深邃沉摯、完美融徹的藝術境界,成為千古絕唱。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代杜牧筆下的《山行》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的楓葉如火如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豔。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給人啟迪和鼓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宋代柳永的《八聲甘州》採用白描手法,融寫景、抒情為一體,描繪了深秋凋零寥廓的景象,以“瀟瀟”秋雨、“悽緊”的霜風、“冷落”的關河、“殘照”的夕陽將秋色渲染得悽清寒涼,充滿了蕭瑟、肅殺的悲秋情調。全詩景色蒼茫壯闊,境界高遠雄渾,又極富情感色彩,深受大文豪蘇東坡讚賞,認為“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唐代劉禹錫的《秋詞》,另闢蹊徑,一掃傳統的悲秋之氣,唱出了一曲高昂激越的秋的讚歌。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細細品味這唐詩宋詞裏的秋天,讓我的心靈得到詩意的棲居,生命從此多了一份恬淡與靜美。

古詩詞的作文 篇2

我喜歡古詩詞,因為詩詞讓我領略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雅,“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珍惜,“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達。

走進古詩詞的春天,欣賞着“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的美景,感受着“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生動,想象着“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的浪漫;踏入古詩詞的炎熱,眼前呈現李白“脱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的悠然自得;流連在古詩詞的秋天,有“紛紛墜葉飄香砌”的情懷,也有“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的五彩斑斕;徘徊在古詩詞的寒冷,既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驚歎,又不捨“六出飛花入户時,坐看青竹變瓊枝”的喜悦。

古詩詞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是一篇篇華彩的樂章,給我帶來了美的享受,我喜歡古詩詞。古詩詞讓我沉迷,讓我愛不釋手,這就是喜歡古詩詞的我。

古詩詞的作文 篇3

描寫春夏景色:“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

歐陽修描寫雨後景色的語句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

杜甫描寫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陶淵明描寫西湖六月優美景色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以景寫情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以春景來烘托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的詩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絕句》

志南和尚洞庭湖氣勢之大,景象變化之多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范仲淹

古詩詞的作文 篇4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聽,這是我在讀古詩詞的聲音。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我的最愛。

一首古詩詞就是一幅畫,它帶我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有廬山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有壯麗母親河的“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有險峻三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有秀美江南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還有鸛雀樓上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一首古詩詞就是一幕景,它讓我領略四季的動人風光。春天,“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夏天,“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葉二月花”;冬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一首古詩詞就是一首歌,它唱出了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你聽,放牛的孩子“笛弄晚風三四聲”“不脱蓑衣卧月明”;水鄉的孩子“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鄉村的孩子“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懂事的孩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一首古詩詞就是一份情,它讓我懂得了朋友與家人的珍貴。做朋友就應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親人就會“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有媽媽陪伴才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短短古詩詞,濃濃古文化。它就這樣讓我着迷,伴我成長。

古詩詞的作文 篇5

一簾雨幕瀉下,朦朧、輕靈,天地間唯餘雨霧,如泣如訴,輕輕地打着,柔柔地灑着……

偏愛雨,偏愛那雨中的故事,寫雨的詩詞。

春雨總是討人喜的吧!幾滴雨落下,一切一切便都是嶄新的.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於春日夜中忽聽雨聲,欣喜地跑出房外,或許連外套都沒披吧!只思急着看雨,站着屋檐下,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欣喜浮上心頭,便開始憧憬着豎日清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寥寥數字,欣喜之情卻道滿。春雨,討得他欣喜、愛憐。“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筆下的春雨“潤如酥”,春雨喚醒了小草,冒出的應該只是頭吧,它們探出腦袋迴應春雨的温情。遠遠看着翠綠,走進了卻又看不真切。“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急急的春雨,攜着風到來,卻在不經意間動了人的心絃。

最清新的雨該是王維筆下那首?山居秋暝?吧!畫中有情,詩中有畫當如此!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秋雨涼涼的,靜靜的,潤濕了人的心。一場新雨過後,作者漫步山間,一輪明月自鬆間照下,該是照亮了未乾的雨滴。葉子是明晃晃的,那一汪清泉便在林中蜿蜒地流着,自石上流過,叮咚作響,潺潺水聲,便是寂靜山林中那一點靈動。

而陸游晚年聽雨,卻是徒有豪情壯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彼時的陸游已是暮年,卻仍忘不了要保家衞國、建功立業的決心。“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窗外風雨交加,瀟瀟雨聲,入了陸游的夢,便是鐵馬,是冰河,是馳騁沙場的豪邁。而雨停夢醒,不過是一場夢。而十一月四日這場風雨卻被後人銘記。那是風雨的狂,陸游的夢,壯志未酬的不甘。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那個夜裏,雨水漲滿了秋池,帶給李商隱的,只有無盡的思念與離愁。想到昔日與妻子共剪燭花,而今卻只能分隔兩地,一人訴説着內心的思念。巴山那場秋雨,漲滿了秋池,亦漲滿了李商隱的心。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柔美;“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清新;“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的豪邁等等,都讓人如聞雨聲,如見其人……

窗外又落雨,或許每一場雨背後都站着一位多情的詩人吧!他們立於雨幕中,吟哦唱和,聽民間疾苦,抒豪情壯志,展滿腔抱負。雨裝飾了他們的夢,他們的詩又觸動了多少人的情!

而今日,打在我窗前的雨,又是昔日裏誰筆下的那抹情絲呢!

古詩詞的作文 篇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唐詩,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宋詞,元朝的無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古箏)棋(圍棋)書(書法)畫(國畫);還有民俗節日(比如中秋、重陽、春節)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詩詞。

詩詞篇幅短小,課餘讀一些,所花時間不多;還可在緊張學習的間隙,鬆弛一下緊繃的神經,調劑一下疲憊的身心,也是十分愜意的。

詩詞都是有韻律、有節奏的,在古代,詩詞都能合着樂唱。當時的唱法現在躍然已經失傳,但讀詩詞如果不懂它的韻律和節奏,就很難品出它特有的意味。三味書屋的壽老先生讀書時那種悠長搖曳的聲調和如醉如痴的神態,人們也許覺得很可笑,其實,讀詩詞時需要的正是這種對詩詞韻味的體驗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們把讀詩叫做“吟詩”,吟,就是一種拉長了聲調有節奏的誦讀。學習這種朗誦,除了體會詩意外,關鍵在於處理好詩句的節奏,具體説,就是要注意詩句中的停頓和某些字音的拖長。

讀古典詩詞給予人的影響,不是外顯的,而是一種潛移默化。讀詩詞的人也許並不感到這種影響的存在,但當他詩讀得多了,積澱豐厚了,人們就會從他不俗的談吐和文雅的舉止中感覺到一種特有的氣質,一種超凡脱俗的“書卷氣。蘇軾有詩云:“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確實如此,一個飽讀讀書,受過傳統文化薰陶的人,即使身土布衣服,也無法掩藏其內在的氣質之美。

我愛誦讀中國的古詩詞。

標籤: 古詩詞 六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oloj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