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如何營造詩詞意境

如何營造詩詞意境

漢字的造字方法包含着大量物象的摹仿、再現與簡化。唐蘭的“三書説”,把漢字分為象形、象意和形聲三大類。“象形文字畫出一個物體”,“象意文字往往就是一幅畫”,比象形文字有更大的概括。形聲文字是象意和聲符相結合,“形聲文字的特點是有了聲符,比較容易區別”。

如何營造詩詞意境

比如,我們在這裏探討“境”字的文化意義,就可以從詞源學的角度,用再現論、反映論來闡明。“境”,本字為“竟”。《説文》:“竟,樂曲盡為竟。”段注:“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傳曰:疆,竟也。俗別制境字,非”。可見,“竟”的本義是奏樂完畢。引申之,為疆界,為處所。

“竟”是個會意字。篆文上半截是個音字,為言字在“口”中加個“一”。“言”為張口説話,在口中的那個“一”是舌頭,意在顫動發音,故“音也,從言含一”(《説文》)。音字下方伸出兩條腿,自然會跑掉,竟字本義為“樂曲盡”,便容易理解。“竟”作“境”字,《説文》找不到。查《玉篇》:“境,羈影切,界也。”於是方知,“境”乃是“竟”的區別字,它的出現當在東漢以後。“境”之“境界”一義,出現得更晚。《世説·排調》:“顧長康瞰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雲:‘漸至佳境’”。甘蔗難得兩頭甜,從稍向根的一頭慢慢啃去,會越啃越甜,即“漸至佳境”。這裏的“境”字已作“境界”講,不過與詩人、畫家“取境”的“境”僅僅在字面上相通,它的實際含義還是很不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魏晉以後大量譯述過來的佛典裏,“境”字不但多作“境界”講,而且與詩境畫境之“境”在概念上有內在的聯繫。例如,佛典要求佛徒從五藴、十二處、十二界三個方面觀察人及其面對的世界,目的是根據“愚夫”迷悟的不同情況,破“我執”之謬,立“無我”之境。東晉僧人釋道安在《人本欲經注》裏,描述這種最高境界説:“冥如死灰,電霆不能駭其念,火憔不能傷其慮,蕭然與太虛其量,恬然與自造化俱。”其心理狀態,使人自然地想到詩人藝術思維過程中心物交融、物我兩忘的情景。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的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境界。比如,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面有倫理境界;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面有學術境界;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宗白華先生認為,“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字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沒有不經過以下三種境界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能將境界作這樣劃分,非大學問家不能道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3j7o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