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尖山小記經典散文

尖山小記經典散文

陝西旬陽東區的尖山是秦嶺的末梢神經,受秦嶺中樞的驅使,其也生得突兀巍峨,直插雲天,這是單指尖山。它身旁由什麼埡什麼樑什麼嶺什麼坡什麼溝而綿延一百多裏,山大林茂,林茂水旺,到處都有山泉小溪的清唱。這一股股溪流彙集成一條綠茵茵的柔嫩小河,河水清冽甘甜爽口,養育了兩岸人民。相傳二郎神擔山趕太陽途經這裏,喝了這河水後,動身一腳踩矮了小尖山(本文的尖山)一千丈,又一腳踩歪大尖山(旬陽縣龍家河境內)九百尺。人們都説這河水養了百姓養神靈,就取名叫仙河。仙河流經尖山腳下這一段,因山而稱,呼其尖山,便是泛指這一區域。

尖山小記經典散文

尖山主峯之下,有一溪流叫沈家河,水量充沛可供灌溉。這裏陽光充足,土質也好,人們就壘田插秧種稻。山坡上石頭多,大的如一棟樓,小的`似一間房,再小的像的士奧拓,都靜卧在河岸邊。這稻田就依山勢依石頭零散地鋪排着。大塊田數畝,小塊田半畝,再小的連耙也使不上。傳説舊時那家姓沈的財主誇口,家有百塊水田,主人領着朋友數着看。從上畔數到下畔99塊,從下畔數到上畔99塊,朋友笑了,主人急了:“可有人偷了去?”朋友笑着轉身撿起斗笠準備走,主人大叫:“嗨,加上這一塊就是整一百!”原來是斗笠下藏着一塊呢。這又是趣話了。這裏地處半高山,每年只種一季大茬,生長期長,日照時間就長,晝夜温差大,水肥吸收得好,產的大米晶瑩剔透顆粒圓潤,營養豐富口感好,可與東北米相媲美,名氣不小。

沈家河自北向南經八九里路的蜿蜒,猛的躥下深淵,向下衝去;這時西邊一條溪流奔湧而來,相匯於此。兩水三山在這兒形成約45度的夾角,人們叫它“三岔”。這裏溝深幽靜,山風不易進來,氣温水温獨特,自古至今都有娃娃魚在這一帶生活呢。

水從三岔湧出,向東流來,河道寬闊平坦,水田旱田夾道並行,約三四里地注入仙河。怕是小巫見大巫,這沈家河只好屈尊改稱“尖山溝”了。溝口南北各有秀氣的小山丘温柔地一抱,形成一個近千畝的小盆地。仙河自北向南流來經這山丘的阻攔,再盆地裏留下一個“~”形身影,直奔前程——匯合漢江去了。

盆地西北角的山丘下就是尖山小鎮——原先的龔姓農家院落,現在是鱗次櫛比的樓房拔地而起,北通湖北南接316國道的蜀牛公路穿街而過,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農具化肥,服裝布匹,日用百貨,糧油副食,水果菜蔬,應有盡有;補鍋打鐵的,理髮修傘的,電器維修的,修車電焊的,作坊加工的,裝潢基建的,要啥有啥;學校糧站農家樂,醫院郵局信用社,樣樣齊全。街道上車輛如梭,行人如織,車笛聲聲,音樂陣陣。聯通移動信號發射塔雙雙挺立在小鎮西南山丘上,家家户户房頂上撐着衞視地面接收器……興盛的山村小鎮濃縮了大都市的風韻,且透露出大都市所沒有的清純與嫵媚!

小鎮上的人很會做生意,他們不宰客,生人熟人一個樣,薄利多銷好講價。誰要是手頭暫緊,賒購也是按平價,手頭鬆泛再給錢,都是行得通的。與周邊市場相比這裏物價偏低,因此吸引了相鄰鄉鎮的百姓。連湖北關防景陽等地的外省顧客也不間斷。尖山山好、水好、人亦好!咱不攀高,但有事實:2002年做客央視《實話實説》欄目的誠信名人龔德銀、龔德富兄弟的祖籍就是尖山,就是沈家河!

現在的尖山不再是深山老林,不再蠻荒、矇昧;龔家院子不再是石板瓦房,不再零亂無序。一個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小鎮膨脹起來了,隨着“三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農民的腰包進一步鼓起,小鎮會更加繁榮興盛!

標籤: 尖山 散文 小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zzmm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