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抱殘守缺也能重生的散文閲讀

抱殘守缺也能重生的散文閲讀

對於一個物件來講,它在歲月的長河裏的自然或人為地損毀,並逐漸消亡;對於一個人來講,隨着環境的變化和個體的發展,精神和信仰有時也在消逝。6月22日在北京市紫雲軒,由彼岸藝術機構推廣的藝術家劉彥君“重生”個展,將向觀者展現經過藝術家精心修補再創作的破損器物,是如何得到藝術上重生的。

抱殘守缺也能重生的散文閲讀

抱殘守缺,語出漢代劉歆的《移書讓太常博士書》:“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意為循古守舊,不肯放棄。

其實抱殘守缺不一定是件壞事。很多時候,殘缺本身就是一種美的表現形式。

盧浮宮的鎮宮三寶,斷臂的維納斯,勝利女神,蒙娜麗莎,就是西方人追求殘缺美最好的見證。當人們發現維納斯,驚歎她的精緻,感歎她的美麗,卻遺憾於她那一雙斷臂。這一雙斷臂是無限的空間,讓每個人對這一片空白擁有想象的美麗,所以有人説有點遺憾才完美。真正到達完美之城的人才會發現,“完美”本身並不發光,只是人們將太多的臆想與光環戴在它的頭上。

宋代哥窯瓷器的開片原本是釉面出現的一種缺陷,它的美正是出於這種缺陷;太湖石的美必須兼具皺、漏、瘦、透等特徵,這些特徵恰恰都是石頭的缺陷。試想,如果把哥窯瓷器的釉面燒得不見了開片,把太湖石皺、漏、瘦、透等缺陷都去掉,它們的美還會存在嗎?中國獨有的鋦瓷藝術,更是將鋦器的缺陷美髮揮的淋漓盡致。每當看到鋦器上那一條條縱橫蜿蜒的'裂紋,和那一個個附着在紋上鏽跡斑駁的鋦釘時,在我們的視覺受到強烈衝擊的瞬間,歲月的滄桑和昔日的温馨會油然而生。鋦器的這種缺陷美真實、質樸、豐厚、獨特而又帶有些許的神祕和傷感,產生出讓人無法抵禦的愛惜感和那種攝人心魄的缺陷之美。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無論走到哪,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問題的存在。存在着缺陷。我曾經為曹雪芹深深的遺憾,感歎着有始無終,殘缺散落的文字裏透露出無盡的哀怨,拜尋那落寞的斷章,和而為一,完成了被稱為整體的紅樓之夢,這是否可稱為殘缺的美呢?沒有殘缺,就意味着圓滿。絕對的圓滿就意味着沒有希望,沒有追求,意味着停滯。歷史圓滿,歷史就拉上了收場的幕簾;人生圓滿,人生就到了花殘葉落之際。其實有時候缺憾和遺憾未嘗不是一種美,正是這種美才使人有了對完美的嚮往和對這種殘缺的孤寂寥落之美的深深眷戀!崇尚完美僅是一種相對的理想的選擇,人生的高尚追求應在不斷昇華,不斷變殘缺為完美。殘缺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完美的期待。

更有時候,抱殘守缺,寧缺勿滿。

孔子論歌器即最好的證明。古書記載,欹器是一種奇特的盛器,空着的時候往一邊斜,裝了大半罐則穩穩當當地直立起來,裝滿了則一個跟頭翻過去。這種歌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啟迪。正如孔子曰:“謙受益,滿招損。”

在殘缺審美的過程中,人們的思維通過視覺將被吸引在自然的、抽象的殘缺景觀形態“延伸”的軌跡上,於是審美對象被“激活”了,可以在人們的想象中變得“自由與無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w929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