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悠悠歲月濃濃米香散文

悠悠歲月濃濃米香散文

端午快要臨近的時候,上黨這座千年古城的大街小巷裏,時常會飄散出一股清甜的粽米香味來。每逢這個時節,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回想起歲月裏那些曾有的端午情懷。

悠悠歲月濃濃米香散文

記得,小時候農村裏的那些端午節,母親總會緊前緊後地忙活上一陣子。撿紅豆、簸黍米、拔艾葉、拾柴火。可是那個年代,我從來沒有吃過糯米包的粽子,我也不曉得在這個世界上,有糯米這種食材。記憶當中,每逢端午節,母親總是做上一大鍋黍米飯(這種米飯,在我們當地稱為蒸米)。

在農村,做蒸米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每個人都會做些,可是那時候,卻沒有幾個人討論這件事情,對於端午節的由來,我也從來沒有去思考過這一天為什麼叫端午,從長輩那裏知道和屈子有關,再後來方知端午節其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信仰,一種文化傳承……或許是那時的純樸與簡單,反而在生活裏讓我得到的快樂和幸福才會更多些吧。

黍米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安神助眠,據《民醫別錄》中記載,它除熱,止煩渴,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同時還能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雖然在製作時,於程序上稍有繁宂,但是經常看到母親做着來吃,時間長了我也在心裏記下一兩個步驟來:第一步需要用涼水把黍米浸泡,大約需要一整天。第二步準備兩個沙鍋,上下對接,然後再用箅子隔開,再找一些玉米糊糊把中間的接縫封嚴,箅子下面放些水,水不可多,留些安全空間即可。第三步用白紗布輕輕鋪展,然後把米一層一層攤開、放平。待這些做好之後,便可以用坐在火上蒸煮了。

那時候,左鄰右舍的大伯大嬸從田裏幹活回來,路過我家的門前時,他們經不住蒸米熟時那種味道的誘惑,於是推門進來。母親見是他們到來了,便會倒上幾碗涼茶,他們坐在我家院子的石墩上呷着茶,農人的專用話頭就如一個被拆開的信封,一句句交心的話源源不斷地講了出來。

他們聊起莊稼,聊起年景,聊起艾葉,聊起百索子,聊起自家的孩子。見他們聊天,我就站在旁邊看着、聽着。院子裏的那些杏樹,椿樹,槐樹,榆樹,好似也能體會到一種特有的幸福感覺,於是它們在風中嘩嘩作響,興奮地來迎合着這種歡樂的氣氛。

母親做得蒸米馬上就要出鍋了,她拿起圍裙墊住鍋耳,慢慢地從鐵火上端下來,待冷卻幾分鐘之後,找來幾個瓷碗盛給大伯大嬸們品嚐,他們倒也不推脱,接過之後,就立刻吃起來。許是做農活把身子累餓了,一刻鐘未到,立馬見了碗底,好吃!真好吃!這是他們吃完蒸米之後的一致評價。然後,他們把碗筷往旁邊的石頭上一擱,便又誇獎起母親的手藝。

説母親是一個非常勤快的人,把日子過的井井有條,熨熨帖帖,並且做什麼飯都那麼可口。接着又誇獎我與弟弟是既聰明又聽話的兩個孩子,並且還大膽預測,不久的`將來必然是有用之材。雖然在當時,我不曉得這些話真正的意思,但是有一個直覺告訴我,這些話,都是長輩們給孩子們的由衷鼓勵,因此,我很喜歡他們來我家走訪,特別是許多人一起聊天的那種感覺,真的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母親不喜歡別人當面恭維,想着法子又把話題繞在了蒸米上來。母親説着,還要再盛給他們,可是這些大伯大嬸,怎麼都不肯接受了。大伯大嬸開玩笑地説,我們若要再吃,你們家可真沒得吃了。一整缸黍呢,母親指着窯洞裏的大缸笑着説,最後,大家哈哈地笑了起來……

大伯大嬸就要起身回家,他們沒走幾步,又回過身子説,隨後讓小胖(弟弟的小名),來我們家拿些白糖,配着糖吃這蒸米的味道才會更好,母親應着。而此時,我的手指早已經吮吸在了嘴裏,好像已經提前嚐到了糖的味道。

清楚地記得,有一年過端午節,那天早上,我從睡夢中剛醒來,母親便悄悄地在我和弟弟的手上、腳上,以及脖子上戴上了五顏六色的百索子,這些百索子是母親親手編織的,是她趕在端午節的前一夜,精心地把那些彩色的細線繩,一根一根地從線砣上纏下來,再一根一根地穿插編織在一起,量好尺寸,把兩頭繫好,再給我們每個人分開。母親做好百索子,給我們戴得緊緊的,深怕我們會偷偷摘掉,讓她的祈盼失去靈性。或許是那時候,我們少不更事,不懂的母親一番心思,所以偶爾也會嘗試用小剪刀偷偷地剪斷,然後,把它拋進我家對面那條幽靜的河裏。我不知道當時為什麼總喜歡那樣去淘氣,也不明白那時候的幻想力為啥會那樣的豐富。我幻想着會像一隻鴿子傳信那樣,把童年裏的信息一條一條帶到某個遙遠的地方,然後再得到一個意外的驚喜。小時候,母親常講,只要人們戴上了百索子,那些夏蟬就會有所感知,它們尋着五彩的繩子悄悄地從土裏鑽出來。又或許是對母親所編織的那些故事着了迷。因此,我總是充滿着期待,期待着我是第一個在夏季裏捉到蟬兒的人。

歲月更替,時過境遷。如今的端午節,包粽子、繡香囊、賽龍舟、賞詩畫,可謂有聲有色,豐富多彩。可是時代好了,我的父母親也已到了花甲之年,這無法改變的時光,和那些無法重現的往事,如每個人與自己的影子那般深深重疊,印在了那個特定的記憶裏。那些記憶時刻警醒着我,讓我懂得父母的關愛,生活的艱辛,歲月的蹉跎,也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裏所擁有的一切,永遠向着美好的未來,邁出幸福的腳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rvwv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