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文化這件事散文

文化這件事散文

“文化”這個詞來源於《周易·賁卦》中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多指文治和教化。後來豐富和發展為表現民族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體系等社會意識的總和,謂之精神文化,當然還有文化表現形式的物質文化,表現社會制度、組織、規範和法規的制度文化。這些積累厚積成大文化。生活中多數人將知識和文化混同看待,也不無道理。知識是文化的基礎,但不等同的。大凡運做文化這件事的人都得先從掌握知識入手。過去講“知識分子”,當下講“文化學者”,可見區別很明顯。

文化這件事歷來被放置於社會上層建築的領域,也是為了引領文化傳播和發展的方向,也是為了樹立主旋律的價值觀念等。所以官員中文化人多,當然也不乏專家、學者、名角、大腕。官辦的研究機構、學術團體、新聞媒體、大專院校、文化協會中更聚集了厚學之仕,院士教授耀人眼目。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諸多方面都與文化建設相關,文化這件事在社會生活中很是要緊。

單就文化這件事兒來講,也較複雜。有的人是工作中涉及到文化;有的人是研究、發展、傳播文化就是工作;有的人是熱衷於文化的推進活動;有的人以舞文弄墨維持生計等。這樣文化這件事就熱鬧了,於是產生了官員作家、官員經濟學家;於是產生了名編、名記、名演;於是產生了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繼承人;於是也有了西安書院門一條街的書畫家(匠)。似乎文化這件事太要緊了。商人發財了就要掛些名家的書畫,書櫃裏也要塞滿書籍,以示儒雅;官員也熱愛起了傳統文化,讀古籍,興國學等。雖然有人説純屬附庸風雅,其實這也是大眾講究文化品味的表現,仍然是一種雅事。説“附庸”這個詞的人也許會講,真正傳播傳統文的秦腔藝術團體近幾年生計維艱,純文學刊物發行量逐年下滑,某些人看報紙也是掃個標題等,説明文化這件事太難弄,投資多,收效慢,叫好不叫座。似乎也是事實,但君沒見新媒體網絡的興盛與時尚,傳統的東西如何與時俱進需要變革創新。文化這件事當下還是被各界器重看好,比如“曲江模式”的文化產業集羣式發展確令世人耳目一新,看來文化這件事也能弄大。近來陝西作家們又力推《西風烈》叢書百部出版社,又是要將文化這件事弄大。文化這件事在當下的陝西已不是小事情了,因為陝西這塊“十三朝帝都”所在地,歷史文化的'積澱太厚實了僅周秦漢唐就有寫不盡的故事,至何況如火如荼的近代與當下。加之陝北黃土高坡,關中平原,陝南山地的風俗文化,加之大秦嶺的滄桑歲月,陝西這片文化沃土上養育着傳統熱愛文化的秦人,文化這件事自會越弄越熱鬧的。

文化這件事在陝西不是“附庸”,是因為有這個資源,有這個傳統,有這個追求,這是有別於別省的獨特之處。

標籤: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r99y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