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成都的雨散文

成都的雨散文

凡來成都的人,難説不見識成都的雨。我頭次到成都是7年前的9月,送兒子上學,下了火車感覺濕熱,住進學校招待所的當晚,輾轉裏便聽到細雨沙沙。早晨起來看到的正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始相信古人早就總結出了成都的氣候,不用我太擔心受不了潮熱難耐。後來到春熙路,去武候祠,看杜甫草堂,都遇到過陣雨。不過這雨大都細細地,讓我這北方來的人感覺舒適極了,有時候就故意收起傘來,讓雨水敲擊着髮絲。這次來成都,正到三伏,預想是會受些暑熱的,但到了成都才知道,這裏幾乎天天細雨綿綿,温度被控制在20~30度之間。那天陳大哥帶我們去廣漢看三星堆,路上他就説,這裏的雨正象老杜説的,都是“隨風潛入夜”,晚上下,早上停的。極少有隔兩三天不下雨的。這也是為什麼成都養人的原因,因為這裏的氣候得天獨厚呢。

成都的雨散文

於是我就會天天坐在窗前看雨。雨絲在綠色裏並不清晰,我就往後邊的湖裏望去,往再後邊的江安河裏望去。湖裏會暴出點點水花,河裏會騰出濃濃白霧。特別是傍晚時分,雨把遠處近處的燈光霓虹洗得更加璀璨,我就會沉浸在這無邊的喧鬧裏――聽着啪啪的雨滴、嘩嘩的水聲,沙沙的車輪聲,靜靜地看,靜靜地聽。我會遙問雨絲,這,就是天地的吐納、城市的呼吸。

走在路上,抹一把打在頭上的雨水,就聯想起一方水土來。是否雨水也於此地的人有關,或是人與雨水有關聯呢?比如成都語言的如詠如歎,和小雨纏綿相似;成都火鍋麻辣燒烤的興盛,就如細雨裏急爭灑潑的陣雨。沒有如火的天氣,但有如火的性格,或許與辣椒有關,與火鍋有關,與光着膀子吃得汗流浹背有關。天天看電視,成都台不時會出來因幾個小事打起來的鏡頭,還總是制服打市民,再出來解釋道歉的,就想這濕潤的天氣並沒有完全蓋過火暴的脾氣,説天地人和,也難免會有偏差。

雨是城市的表象,真正的內裏,是這樣的天候養育出了特有的文化,特有的思維方式,特有的精神風貌。那天看三星堆,就很受震撼,為人類文明的起源中有蜀文化的貢獻而倍感欽佩。5000多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有那麼高明的能力水平、技巧思維,那玉器的精緻、銅面具的奇思、金器的精美、陶器的巧妙,無不透視出在這細雨霏霏少見太陽的成都平原上生活的先祖們創造出了多麼燦爛的遠古文明。諸多疑團讓我不得不猜想,難道是天上的雨水降給他們的靈感、是陰雲密佈的`暗淡下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思索、或是因為河水充足、生產富足讓他們有更多閒暇去探究和實踐頭腦裏想到的種種可能?應當還是那句老話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方水土養育了給我們今天歎為觀止的奇蹟,還在養育新一代人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細雨裏是最好思想的時候,細雨裏又是最能勾起思念的時候。望着成都的雨,也能想起家鄉的雨,小城的雨。家鄉的雨裏少不了父母的身影――小時候媽媽爸爸下雨喊着小名讓我回家,我們躲在大杏樹裏不出聲息,爬到小水渠裏摸杏子吃;夏天最盼的就是雨,如果是隻下幾滴眼淚,我們就會把天恨死,只有暴雨如瀑、如注,把地上打得水坑密佈我們才高興,因為這時候我們才可以放下打場的碌碡回家,而全然不管大人們收穫不了的擔心;因為這時候才是我們開心的時候,從大門口掏洞放雨水出院門,爬到房頂上捅開樹葉兒堵了了雨漏,弄幾鍬土蓋在漏雨的房頂上,全家人終於可以坐在一起説話吃東西玩遊戲……在乾旱了大半年的小城裏即使是半個小時的小雨,或者幾十分鐘的豪雨,我也十分滿足,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呆着的小地方得到一次舒爽透徹的洗濯,把連日高燒到近40度的温度降下來,讓我們能從雨水的降臨裏得到片刻的喜悦……更主要的是,這些年我已經不像年輕時候或者跟如今的青年們那樣在幾十分鐘雨後生出不滿:什麼破天,只下這麼些——而是油然而生的點點滴滴地感激――只要下雨,丁點也是上天的恩賜,也是給予我們的清涼呢……

窗外又是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窗外仍然是霓虹閃爍湖面默逸。清風徐來,花紅殘落,我知道在1000多年前的成都,杜甫坐在他的草堂裏聽過的雨聲,今天仍舊敲擊着我們的神經、引發我們思緒……

標籤: 散文 成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kp7e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