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一磚一瓦的記憶抒情散文

一磚一瓦的記憶抒情散文

讀初中一年級時,跟同學去他家玩。同學家剛剛蓋的新居,但非常簡陋,牆壁沒有粉刷,露出粗礪的紅磚。房子蓋到二層的高度,但二樓連樓板都沒有,只橫着幾根杉木。偏偏是這樣的房子,正門口有兩根大石柱,高約三四米,撐着二樓的露台(照樣是沒有樓板),氣派莫名。我忍不住誇一下這兩根石柱。我同學告訴我,他們家為了蓋這個房子,花掉所有的積蓄,本來柱子打算就用兩根杉木。但被鄰居挖苦,説你家蓋房子,肯定用不起石柱子。於是他們家為了“志氣”,咬咬牙,借錢買了石柱。

一磚一瓦的記憶抒情散文

那時年紀雖然小,但同學的話給我印象很深。因為我家的房子,也是這樣的一磚一瓦壘起來的。開始的時候,窗户都沒有安上去,用破布或肥料的袋子擋風。牆壁也只粉刷了一層沙底,沒有白灰,地上還是土,不用説拖把,連掃把都不好掃。夏季洪水湧來,灶台都傾斜陷了下去……然而我們還是迫不及待地住進去,因為比起老房子,新房子還是好太多了。

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記憶裏,幾乎都繞不開“蓋房子”,年紀雖然小,做不了什麼大事情,但也參與過那一磚一瓦的搬運,大人們在討論謀劃的時候,也積極旁聽,甚至發表過意見呢。所以,我同學懂得他們家兩根石柱的來歷,我也能理解其中的艱辛與驕傲。

我同學初二沒有唸完,就去甘肅學裁縫,各自都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上辛苦輾轉,聯繫漸漸淡了。前些日子,路過同學的村莊,卻見到一條快速幹道(當地人稱之為“百米路”)生生地劈過這個村莊,村莊面目全非,幾乎都認不出來了,只有我們原來騎自行車的那條馬路還在,但歪斜在新建的百米路旁,逼仄而尷尬。我沒有看到我同學的家,估計是拆遷了。我突然想起那兩根石柱子,不知道它們後來到哪裏去了,最可能的命運,是裂成幾段,然後散落各處。

幾十年來,見過無數的拆遷廢墟,人去樓空,斷壁殘垣。有的拆的只剩下了一面牆,偏偏這堵牆上,還貼着一些舊報紙,日期恍若隔世,報紙上甚至還有鉛筆寫的帳目……

我其實不是一個戀舊的人。農村很多的房子,都稱不上漂亮,而且有一些房子,已風燭殘年。拆掉再建更新更漂亮的,按理説,是一件大好事,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有些失落。

也許這種失落,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失落。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裏寫赤壁之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每當讀到這幾句,我總是想起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這樣的話。歷史巨輪向來以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將所有卑微的恩怨瑣細的記憶輾成灰輾成煙。這當然是大手筆。正如現在的中華大地上,那以每小時350公里速度狂奔的高鐵,那遍地濃煙直刺大地顫抖震震的打樁機,那驀地矗立將天際線橫截豎割的高樓,無疑都是大時代斑斕畫卷上的如椽巨筆。

滿肚子不合時宜的蘇軾,面對三國羣雄的豐功偉績,只能感歎“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確,時代奔流,一往無前,不斷地將個人的記憶、情感與牢騷拍打到岸邊,粉碎並且裹挾,然後東入大海。我知道,潮流無可阻擋,順之者生,逆之者亡。

但我覺得,如果承認是無數個體的記憶與情感的總和,構成了歷史的底色;是無數個體的輾轉與奮鬥的合力,決定了時代最終的運數。那麼,憑什麼,在洪流奔湧而過之後,不能留一點記憶,如那兩個石柱,如那些村莊。

我記得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無數的村莊。夕陽西下的時候,炊煙裊裊,熱鬧,温情,充滿生機。生活的'節奏,就像牛拉着犁,堅忍而緩慢。

當然,村莊也是貧苦,單調並且沉默的。所以,村莊裏的人們期待着改變。但沒有想到,有一天,改變以如此匆忙如此蠻橫的方式來臨,摧枯拉朽,勢不可擋。兒女燈前的語笑,轉瞬轟塌成遍地的瓦礫,四季更裝的田野,從此不種莊稼,只長高樓。村莊裏的人們,遠遠地離開了村莊,到了陌生的城市,其實這些城市,原來也是村莊,村莊裏的人們,早已背井離鄉。不對,不是背井離鄉,因為井在離開之前,就已經填埋,更談不上“離鄉”,因為記憶再找不到存在的痕跡,鄉愁無處寄託,天涯為家,故鄉也是天涯。從這個意義上説,一代人都丟失了鄉愁。

我從不否認,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遠比江楓的漁火更輝煌,林立的高樓比寒夜的圍爐更能讓人迷失,我能體會在異鄉城市站穩腳跟的自豪,我也想象過瞰江豪宅主人的威風,但我總覺得,如果我們丟失了記憶,再縱情的歡笑也不免空洞。而且,一邊高歌猛進,一邊割裂過去,正如不斷過河,又不斷拆橋,那麼無橋可拆之日,便是無路可走之時。

所以,在這個城市的冬天,走過那些拆遷的工地,便想起我同學家的那兩根柱子,想起村莊裏的一磚一瓦。我虔誠地想道,順着城市的柏油路一直走,一直走,不知道能不能走到一個寧靜的村莊,它就安放在我們的大地上,在那裏,有四季清晰的顏色,有完整湛藍的天空,更重要的是,有連接着過去的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de87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