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古村秋韻散文

古村秋韻散文

一場秋雨一場涼,窗台的午時花也經不起秋風的蕭索,收起了它花開時的嬌豔明媚。倒是那叢萬壽菊,金燦燦,黃澄澄的,在秋風中,散發着陣陣清香。久居城市,心懷山水,最是嚮往那田野鄉間,嚮往那小橋流水人家。且讓我嗅着菊花的清香,去尋覓那心怡的鄉村秋韻。

古村秋韻散文

金秋十月,秋陽高照,浮雲淡淡,秋風清吹着我們快樂的衣襟。我們一行人,懷着古村探幽的心情,驅車前往,走進了康禾仙坑古村。

萬綠東源,鄉村畫卷,康禾是温泉之鄉,茶葉之鄉。久負盛名的康禾茶發源地——康禾鎮仙坑村,它位於東源縣城東約60公里處,隸屬於東源縣康禾鎮,距康禾鎮圩街約12公里。那裏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歷史底藴深厚,村內保存着許多典型的客家方形圍龍屋,是固若金湯的八角樓和佈局獨特的四角樓。

仙坑村的古樓,像是江南一幅水墨畫卷一樣,黛瓦白牆,依山傍水,遠離塵世的喧囂,仿若仙宮裏沉靜美麗的仙子,守護着這方水土,這方人。據記載,八角樓建於清乾隆庚子年,是仙坑葉氏二十六世祖葉本菘在乾隆年間從政,告老還鄉之後,為了給族人一個安定繁衍生息之所,耗費數萬兩白銀,歷時16年建成了一座四方型城堡式的建築。八角樓佔地3600多平方米,分為上下左右四槓,房角各設一碉樓俗稱四角樓,為確保萬無一失,增強抵禦外敵的效力,又在外圍增設了護城牆。四個角再各設一座高10米的`碉樓,從此方圓百里便誕生了第一座八角樓。護城牆厚1.7米,由條形麻石砌成,當地人稱其為石樓。裏面機關重重,城牆設炮眼,槍眼無數,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堡壘,為葉氏族人一次次遮風擋雨,庇護災禍。延至其子葉景亭,家族人丁愈加興旺,又於嘉慶年間,在鄰近八角樓百米之外,再建一座四角樓。四角樓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分為四棟四槓,四槓設有閣樓,故稱作“四角樓”。整個建築以“九天二十七井”又稱(三十六井)。作為排水系統,天井的水都排到池塘。共有住房108間,分佈在“九天二十七井”的周圍,這是《水滸傳》梁山三十六天罡,一百零八好漢數。其主人也許是藉此表達一種願望,希望住在這裏的族人,如梁山好漢一般團結一心,守望相助。這就是仙坑葉氏祖傳的八角樓,四角樓,歷經百年風雨,它依然佇立,守護着這片土地,它是仙坑人的美麗家園和精神堡壘。

走進古村八角樓,體味那悠悠古韻,那古色古香,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這府第的大牌匾“大夫第”,在陽光中閃耀着昔日的風采。透着墨香,彰顯着這八角樓主人的身份與學識。那閣樓,牌匾,雕花,屏風,雖陳舊灰沉,卻浸潤着時光的温度,呈現那時美麗的光景,絲毫不失古典芬芳。八角樓,庭院深深,我們踩着青苔尋着舊時光的況味,在四方的天井,昂首就看見藍天白雲悠然飄過。側耳傾聽,窗外秋風吹過,小麻雀正吱吱喳喳熱鬧着,歡唱着秋天豐收的歌兒。這是美麗又詩意的古樓庭院,我站在這兒,不禁浮想聯翩,詩意縈懷。要是下雨天,那滴着水珠的屋檐,便串成了一簾簾水晶簾幕,而院子裏的那幾缸荷,到了秋天,也只留得殘荷聽雨聲了。夜枕一窗煙雨眠,留得秋聲入夢遙。如是那月明之夜,這小院,這軒窗,盡是那詩仙李白牀前的明月光了。思繾綣,説風流,這境況,讓人不得由衷地讚歎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這四方天井,顯然不僅僅有通風采光的作用啊,它是心靈的天窗,讓居住在這裏的人,與大自然通靈,吸日月精華,澤雨露之恩,滋養生命,陶冶性情,詩意地棲居。登上八角樓,環顧四野,門前金燦燦的稻田,一望無垠,帶給人秋天豐收的喜悦,雞鳴狗吠聲和小兒的笑鬧聲,聲聲入耳。眼前斑駁的護城牆,悠長的走馬廊,碉樓,炮眼,槍眼,依然訴説着當年的歷史風雲,頓時讓人感到殺氣騰騰。黯淡了刀光劍影,化干戈為玉帛,彼時宗族之間的械鬥,已然成為歷史煙雲。如今的仙坑村,鄰里和睦,安居樂業。那門前的碧水塘,映照着古樓,青山綠水,白雲悠悠,安逸祥和,氤氲籠罩着這方水土,這方人。

從八角樓下來,一行人又意猶未盡地走向百米外的四角樓。繞過半月形的碧水池塘,走過稻穀飄香的田徑,遠遠望去,這四角樓的牌匾“榮封第”在秋陽中熠熠生輝。正門堂內掛有“聚星一門”牌匾,此樓主人葉景亭育有七子,人丁興旺,家大業大,顯然,這牌匾字有告誡後代子孫要團結一致,互相支持的寓意。客家人素喜家族羣居,它的家訓:家和萬事興,一直傳承至今。院落裏堆放着的農具,還有大大的地堂,彷彿都在秋日裏晾曬這一季的豐收與喜悦。遊走在這四角樓裏,感受着這裏的人文歷史,每一塊磚瓦,每一處樓閣,還有那長在磚牆細縫裏隨風搖曳的秋草,都在悠悠訴説着當年情懷。那屋檐鏤空的木雕花,纏着一絲絲蛛絲,透過光陰温柔的手,向我們展示着脈脈温情。我們靜靜地坐在這四方天井的條石上,細數階前的落葉,傾聽落花的聲音。歲月靜好,陽光從天井透進來,温暖開懷了這秋日午後的閒暇時光。

仙坑古村的文化底藴深厚,人傑地靈書香濃。據説,在離仙坑村不遠的山谷,葉氏族人發現了一塊被歲月塵封的聖旨碑,碑文記述,清嘉慶十四年,皇帝因葉氏捐職布政司加二級事,稱許葉氏“積善於身”,且“教子著義方之訓。”葉氏“義方有訓”,在仙坑葉氏族譜中亦有記載,“孝順父母,友歡兄弟,尊敬長上,和睦鄉里,各安生理,無作非為,早完國課,擇配審婚,敬祖祭掃。”我們客家人,一向注重“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據記載,嘉慶年間,村中直隸州州同葉佑堂據其叔祖葉本侖的繪圖,自費興建了一所”登雲書院“。道光八年(1828年),葉氏來河源城翰林院聘請江紹儀為首任教師,雲集四鄉學子,仙坑一時書聲琅琅,墨花飄香。

這個秋日,遊走在仙坑村,感受着客家圍屋的人文精神,心靈彷彿被洗禮了一般。走出古樓,走出那綿延的客家情懷,我們走向那金色的稻田。金風清吹稻香村,一片澄黃鋪眼前。喜上眉梢壟上行,稻穀香裏説豐年。稻田壟上行,秋色裝滿心。稻子熟了,我低眉彎腰,嗅着稻穀的清香,是為了更親近這片土地,更貼近這一秋的心懷。我們張開雙臂,抱回了整個豐盈的秋天!

在這秋月夜,且讓我吟唱一首,在山明水淨中,長醉在那古村秋韻裏。

古時明月照今塵,

村裏人家葉脈新。

秋水長天共一色,

韻味悠悠伴客情。

標籤: 秋韻 散文 古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d3rx4v.html
專題